小小“綠葉”成招牌名片 茶園經濟帶動廣西侗鄉發展
中新網柳州2月10日電 題:小小“綠葉”成招牌名片 茶園經濟帶動廣西侗鄉(xiang) 發展
作者 劉俊聰
“千座茶山蒼翠欲滴,萬(wan) 畝(mu) 茶園美如畫卷”。2月10日,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早春茶開采儀(yi) 式在該縣馬灣·茶園裏舉(ju) 行。十幾名身穿傳(chuan) 統侗族服飾的采茶少女手指上下翻飛,熟練地將鮮芽摘取放入竹簍中。這樣一片片碧綠如染、接連如山的茶園,如今已成為(wei) 這座人口僅(jin) 有30餘(yu) 萬(wan) 的小縣城的招牌名片。
“三江縣茶葉很有名,其中要數‘早春茶’最出名。該縣氣候溫度、濕度高、雨量充沛,擁有得天獨厚的茶葉種植條件。因此,每年該縣茶葉采摘期都要比其它產(chan) 地早20天至1個(ge) 月,有著‘中國大陸第一早春茶’的美譽,每年都吸引各地眾(zhong) 多茶商前來采購。”三江縣茶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員韋靜峰表示。
三江縣地處桂、湘、黔三省(區)交界和雲(yun) 貴高原餘(yu) 脈邊緣丘陵地帶,堅持人工栽培茶樹已有2000多年,茶葉種植和茶文化曆史悠久,是國際公認的“黃金產(chan) 茶區”。借助天然的茶文化底蘊,當地抓住發展優(you) 勢,如今已形成一條完整的上下遊茶葉產(chan) 業(ye) 支持鏈。
“三江縣可以說是舉(ju) 全縣之力發展茶葉產(chan) 業(ye) 。當地的茶葉公司會(hui) 和當地茶農(nong) 簽訂合作協議,為(wei) 茶農(nong) 們(men) 提供施肥和播種等技術支持,每年可為(wei) 茶農(nong) 們(men) 增收上萬(wan) 元。而當茶葉產(chan) 品開始銷售時,政府則會(hui) 利用各平台幫助茶葉公司進行銷售推廣,目前廣東(dong) 、浙江、福建是三江茶葉的主要銷往地。”三江縣禦香茶業(ye) 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曹金秀說道。
伴隨家鄉(xiang) 茶葉產(chan) 業(ye) 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告別曾經背井離鄉(xiang) 的生活,回到三江縣開始經營自己的茶葉生意。今年32歲的吳剛,19歲時前往廣東(dong) 打工,4年後返回三江縣接手祖輩的茶葉種植產(chan) 業(ye) ,如今入行已有10年光景。比起祖輩艱辛、收成微薄的茶葉種植生活,吳剛認為(wei) 現在的茶葉經濟已有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所在的馬灣·茶園裏曾是貧困戶安置地,此前每戶承包十幾畝(mu) 茶園,但是收入還是很微薄。近幾年,大型企業(ye) 將大家的茶園全部承包,不僅(jin) 在資金、技術上給予茶農(nong) 們(men) 全麵的支持,還積極開發茶園的旅遊資源。現在馬灣·茶園裏的茶農(nong) 們(men) 都依靠茶葉經濟購置新房和新車。”吳剛說道。如今的吳剛擁有“兩(liang) 層身份”,既是一名普通茶農(nong) ,又是三江茶園裏文旅公司副總經理,每月收入可達6000元。
經過多年發展,三江茶葉已經成為(wei) 家喻戶曉的茶葉品牌,在全國各地乃至海內(nei) 外都有著良好的口碑。目前,茶葉已經成為(wei) 帶動三江縣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導產(chan) 業(ye) 。2021年,三江幹茶產(chan) 量達19779噸,產(chan) 值達21.5億(yi) 元,人均茶葉收入5168元。全縣170個(ge) 行政村中,有162個(ge) 行政村種植茶葉。三江茶葉出口年產(chan) 值近3億(yi) 元,遠銷東(dong) 盟各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