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護“雙奧之城”曆史文化
依法保護“雙奧之城”曆史文化
□ 本報記者 陳磊
北京曆史文化遺產(chan) 資源豐(feng) 富,全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chan) 7處、不可移動文物3804處、國有可移動文物501萬(wan) 件(套)。
北京積澱了大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京劇、昆曲、太極拳等12個(ge) 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今天,在2022北京新聞中心舉(ju) 行的北京曆史文化保護專(zhuan) 場新聞發布會(hui) 上,北京市相關(guan) 負責人透露了北京這個(ge) “雙奧之城”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值得注意的是,為(wei) 保護曆史文化底蘊,北京市相繼出台了《北京市博物館條例》《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條例》等地方法規。
現擁有世界文化遺產(chan) 7處
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北京市文物局二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劉洪昌表示:“我們(men) 全麵推進新時代文物事業(ye) 發展,更好地統籌文物保護傳(chuan) 承利用,擦亮北京曆史文化遺產(chan) ‘金名片’。”
據劉洪昌介紹,“金名片”之一是北京中軸線申遺實現新突破。北京市高標準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已完成鍾鼓樓周邊申請式退租、地外大街環境整治、太廟核心區非文物建築拆除、正陽橋鎮水獸(shou) 發掘等項目,申遺文本草案提前報送世界遺產(chan) 中心格式審查。
“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正紮實有序推進中。”劉洪昌說。
北京有3條文化帶,即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劉洪昌稱,在3條文化帶建設方麵,北京率先出台《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北京海澱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等。
北京還是一座革命老城。目前,北京市已啟動全市革命文物資源底數和保護狀況專(zhuan) 項調查,正式發布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58處、可移動革命文物2111件(套)和第一批革命紀念館名單(26家)。
據劉洪昌介紹,北京市全麵推進抗日戰爭(zheng) 主題片區、建立新中國主題片區和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三大主題片區建設,組織編製天安門、雙清別墅、北京大學紅樓、盧溝橋宛平城等重點革命文物保護規劃,推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沒有共產(chan) 黨(dang) 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平北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等抗戰類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進行改陳布展;對北大紅樓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共31處進行保護修繕。
此外,北京周口店遺址、琉璃河遺址、大葆台漢墓、明定陵4處考古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完善非遺傳(chuan) 承人保護製度機製
除文化遺產(chan) 之外,北京豐(feng) 厚的曆史傳(chuan) 統積澱了大量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
據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劉斌介紹,京劇、昆曲、太極拳等12個(ge) 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同時,北京還有景泰藍製作技藝等144個(ge)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北京曲劇等303個(ge) 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全市共有92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42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劉斌稱,為(wei)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北京積極建立和完善非遺傳(chuan) 承人保護等製度建設,持續向全市非遺傳(chuan) 承人發放傳(chuan) 習(xi) 補助,保障傳(chuan) 承人基本傳(chuan) 習(xi) 活動,加強名家師承、青年傳(chuan) 承、娃娃繼承的傳(chuan) 承機製建設,探索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團體(ti) 認定製度,加強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管理,完善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退出機製。同時,積極實施非遺分類保護,建立北京市首批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目錄,培育北京傳(chuan) 統工藝品牌。
為(wei) 提升非遺保護和傳(chuan) 承水平,北京市積極鼓勵社會(hui) 參與(yu) ,比如發揮首都高校學術資源優(you) 勢,委托清華大學、中央美院、中國戲曲學院、北京服裝學院等院校,幫助培訓全國和京津冀非遺傳(chuan) 承人1140人;推動非遺保護與(yu) 旅遊雙向賦能,組織旅遊企業(ye) 、旅遊院校共同設計“北京中軸線非遺之旅”,支持老字號培育非遺“北京禮物”品牌等。
劉斌介紹說,2022年,北京市非遺保護工作將以傳(chuan) 承、傳(chuan) 播為(wei) 核心,健全製度機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活態傳(chuan) 承。包括出台《北京市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管理辦法》,進一步增強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的依法履職意識,對非遺傳(chuan) 承人實施動態管理,傳(chuan) 承人不再是終身製;落實《北京市曲藝傳(chuan) 承發展實施計劃》,將推動優(you) 秀曲本創作、打造演出節目精品,鼓勵建設北京曲藝演出專(zhuan) 門陣地等。
出台多部地方曆史文化保護法規
劉斌還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說,依法保護是非遺保護傳(chuan) 承的核心。2019年以來,北京先後出台《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條例》《北京市非遺傳(chuan) 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不斷夯實非遺保護和傳(chuan) 承的法律基礎,完善非遺名錄等製度建設。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條例》是由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通過的,共7章61條,涉及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調查與(yu) 保存、代表性項目名錄、傳(chuan) 承與(yu) 分類保護、傳(chuan) 播與(yu) 發展、法律責任等方麵,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保存工作,傳(chuan) 承北京曆史文脈,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法治日報》記者梳理發現,為(wei) 依法保護曆史文化,北京已經出台多部地方法規。
2000年9月,為(wei) 促進博物館事業(ye) 發展,加強博物館管理,北京市人大常委會(hui) 審議通過《北京市博物館條例》。
2005年3月,為(wei) 加強對北京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傳(chuan) 承城市曆史文脈,改善人居環境,統籌協調曆史文化保護利用與(yu) 城鄉(xiang) 建設發展,北京市人大常委會(hui) 審議通過《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2021年1月,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四次會(hui) 議對《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進行修訂。
這些地方法規的頒布實施,為(wei) 北京曆史文化的保護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依據。
本報北京2月13日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