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把握科技創新促進共同富裕的關鍵作用
共同富裕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進入新發展階段,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實現全體(ti) 人民的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更加明確提出,到2035年“人的全麵發展、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wei) 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科技創新要做國家發展的“安全閥”、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協調發展的“千斤頂”,切實推動全體(ti) 人民的共同富裕早日實現。
一、共同富裕具有豐(feng) 富內(nei) 涵,科技創新的著力方向在於(yu) 做大做好蛋糕
共同富裕是一種更高級的社會(hui) 形態。首先,以富裕為(wei) 前提,在經濟層麵,體(ti) 現為(wei) 居民收入和資產(chan) 上的物質富裕;在發展層麵,表現為(wei) 高品質的精神富裕和全麵發展。其次,以全體(ti) 人民為(wei) 範圍,表現為(wei) 人與(yu) 人、區域與(yu) 區域、城鎮與(yu) 鄉(xiang) 村之間差距縮小的共同富裕。再次,以時代變化為(wei) 視角,共同富裕標準會(hui) 隨時間而調整,要以動態發展眼光看待,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不可能齊頭並進。最後,實現共同富裕任務具有長期性、艱巨性、複雜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富裕更加需要共同奮鬥,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自然而然實現。2021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強調“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鬥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後通過合理的製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從(cong) 整體(ti) 看,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hui) 的引領性、擴散性和滲透性等特征優(you) 勢,將係統發力的著力點放在繼續做大蛋糕、做好蛋糕上。
二、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促進共同富裕的關(guan) 鍵作用
1.國家發展的安全閥:科技自立自強為(wei) 國家發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築牢根基。
科技是大國崛起的基石,共同富裕是中國崛起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圓夢的集中體(ti) 現。在國際競爭(zheng) 環境日趨激烈而複雜的未來,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仍是我們(men) 發展的最大隱患。突破守成大國對新興(xing) 大國的遏製壁壘,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必須紮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更重要的是牢牢把握科技主動權、創新主動權和發展主動權,抓住科技自立自強這個(ge) “牛鼻子”是製勝之道,也是立國之本。樹立科技創新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第一道“安全閥”的認識,切實增強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防範化解各類重大風險,保障科技安全、產(chan) 業(ye) 安全、經濟安全,避免科技霸權、軍(jun) 事霸權影響國家的發展,真正築牢我們(men) 走向共同富裕的根基。
2.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科技創富”為(wei) 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動力源泉。
共同富裕是高質量發展的共同富裕,不是低水平共同富裕。從(cong) 國際經驗看,當一個(ge) 國家人均GDP達到1萬(wan) 美元、遭遇老齡化導致勞動力短缺時,容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國家困於(yu) 國際分工的低端鎖定成為(wei) 前車之鑒,而韓國、日本依靠科技進步打造競爭(zheng) 優(you) 勢樹立了正麵範例。2021年我國GDP總額達17.72萬(wan) 億(yi) 美元,人均GDP達1.2551萬(wan) 美元,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但要躍升為(wei) 高收入國家需要不斷提升產(chan) 業(ye) 附加值。“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一項技術的突破可能創造一個(ge) 新細分行業(ye) 。科學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提高全社會(hui) 財富創造能力,培育更多高附加值的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ye) 崗位,做大社會(hui) 發展的“蛋糕”。同時,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推動經濟“質的穩步提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的比重,做好高質量發展的“蛋糕”。總之,科技創新將為(wei) 我國高質量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這一體(ti) 兩(liang) 麵提供不竭動力源泉。
3.協調發展的千斤頂: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科技富民鍛造撬動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戰略支點。
“國之稱富者,在乎豐(feng) 民”,共同富裕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根本立場的鮮活實踐探索。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全體(ti) 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全體(ti) 人民的全麵發展、協調發展,真正做好14.12億(yi) 人口、各個(ge) 省(市、自治區)的平衡發展,加快我國向“中間大、兩(liang) 頭小”的橄欖型社會(hui) 轉型發展。具體(ti) 來說,撬動更多區域、更大範圍的科技富民要把握住三大戰略支點。
民生科技能促進普惠發展。民生科技是科技惠民的最直接方式。科技創新的終極目標是為(wei) 以人民為(wei) 中心服務生產(chan) 、生活和社會(hui) 發展。科技創新惠及民生已經滲透到人口健康、交通出行、生態環境、食品安全等人民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方方麵麵,科技使得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居民出行方便快速、信息傳(chuan) 遞縮短時空、病痛緩解壽命延長。近年來,我國重點研發計劃中用於(yu) 社會(hui) 民生領域的項目數和經費投入分別達到42%和40%。通過設計民生科技的長期支持機製,依靠科技解決(jue) 更多民生領域的問題,提升全體(ti) 人民的社會(hui) 福祉。新時期,我們(men) 仍要繼續擴展新技術在民生領域的應用場景,讓科技賦能人民高質量物質生活、高品質精神生活。
協同創新能促進協調發展。協同創新促使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跨區域深度合作。一方麵,技術擴散和轉移加速科技創新的輻射帶動效應,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當前,製造、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領域的新技術呈現群體(ti) 性迸發態勢,科技成果更多集中在科教資源優(you) 勢突出的東(dong) 部沿海地區,這些新技術不斷向全國推廣並應用,帶動後發地區提升產(chan) 業(ye) 科技含量和競爭(zheng) 力。2019年北京技術交易合同流向外省市的合同數和成交額分別達到58%和50%,技術擴散帶動全社會(hui) 提質增效。同時,我國不斷加強東(dong) 西部科技創新合作,開展更加廣泛區域性城市群協同創新,新成果更快捷、更廣泛、更公平地惠及各個(ge) 地區的人民,縮短區域間、城鄉(xiang) 間的發展差距。
包容性創新能促進共享發展。包容性創新旨在促進技術和創新訣竅在更廣泛的人群中利用,為(wei) 社會(hui) 底層群體(ti) 、弱勢群體(ti) 創造更加平等的機會(hui) ,彌合群體(ti) 間財富差距。包容性創新通過滿足相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群體(ti) 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增加底層群體(ti) 參與(yu) 創新創業(ye) 的機會(hui) 。包容性創新吸納量大麵廣的中小企業(ye) 、廣大農(nong) 民參與(yu) 到國家創新體(ti) 係中,讓更多居民共享發展。
(作者係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