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兩會前瞻:直麵挑戰,中國如何奏響詠“碳”調?

發布時間:2022-02-25 14:2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2月25日電 題:直麵挑戰,中國如何奏響詠“碳”調?

  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

  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首次被寫(xie) 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國這個(ge)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直麵“以史上最短時間實現碳中和”的挑戰;第一年“試水”,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路線逐漸明晰。在對“一刀切”“運動式減碳”進行糾正之後,中國如何奏響詠“碳”調?綠色轉型如何帶動經濟發展?

  在今年地方兩(liang) 會(hui) 公布的各省級政府工作報告中,碳達峰、碳中和依然是個(ge) 高頻熱詞,廣西、浙江、河北、重慶、甘肅等地均對“雙碳”作出部署。這一次,“穩步”“有序”“科學”推動成為(wei) 關(guan) 鍵。在即將開幕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雙碳”料再次成為(wei) 各界關(guan) 注的焦點。綜觀官方此前表態,今年推進“雙碳”目標料將有四大重點。

  其一,“減碳”不是減生產(chan) 力。

  去年,一些地方出現運動式“減碳”現象。有的目標設定過高、脫離實際,有的未立先破、盲目急進,有的認知不足、跟風表態。

  針對這些情況,去年7月末舉(ju) 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hui) 議強調,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後破,堅決(jue) 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發展。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劉世錦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guan) 鍵是用綠色技術替代傳(chuan) 統技術,要減少碳排放,而不是減少生產(chan) 能力,不是降低增長速度。他指出,應該著眼於(yu) 形成新的綠色供給能力,在確保產(chan) 業(ye) 供給安全前提下平穩轉換。

  一些新的政策已經開始落地。包括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製;更科學地用碳排放的雙控指標(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控製指標)來替代能耗的雙控指標(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等。

  其二,減碳不等於(yu) “棄煤”。

  長期以來,中國的能源結構都以煤為(wei) 主。麵向碳中和,必須關(guan) 閉礦井、停用煤炭嗎?專(zhuan) 家認為(wei) ,在新能源替代尚未形成之前,用好煤炭十分關(guan) 鍵。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震認為(wei) ,不要一談到“電力零碳化”就說“棄煤”。他認為(wei) ,未來煤炭會(hui) 成為(wei) 一種保障性能源。火電CCUS(碳捕獲、利用與(yu) 封存)將會(hui) 推動整個(ge) 化石能源電力零碳排放,提供保障性電力和電網靈活性。

  今年,廣西、河南、山東(dong) 、內(nei) 蒙古等多省(區、市)在省級政府工作報告中不僅(jin) 提到布局新能源項目的利用,也重點部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去年11月份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提出,再設立2000億(yi) 元人民幣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zhuan) 項再貸款。煤炭企業(ye) 也紛紛轉型,比如:中國神華、中煤能源、美錦能源、陝西黑貓等多家煤炭上市公司均加碼了煤化工業(ye) 務。

  其三,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發展。

  去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曾將嚴(yan) 查“兩(liang) 高”項目盲目上馬作為(wei) 重點。今年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發展仍將受到遏製。1月份,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提出,嚴(yan) 禁違規“兩(liang) 高”項目建設、運行,堅決(jue) 拿下不符合要求的“兩(liang) 高”項目等。此外,包括河南、浙江、重慶、安徽等在內(nei) 的多地也明確表示今年要遏製兩(liang) 高項目盲目發展。

  在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看來,雙碳是一個(ge) 長期係統性的工程,涉及到經濟諸多層麵的變革,其中就包括鋼鐵、電煤、部分化工品等高碳產(chan) 業(ye) 的減產(chan) 。此外,碳中和還涉及清潔能源替代加速,減排技術和循環經濟等工業(ye) 流程的優(you) 化以及碳稅和碳排放交易體(ti) 係的建設等。

  其四,碳市場發揮更大作用。

  去年12月全國碳市場第一個(ge) 履約周期順利收官。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79億(yi) 噸,累計成交額76.61億(yi) 元,成交均價(jia) 每噸42.85元,履約完成率99.5%(按履約量計)。

  盡管當前碳市場交易量並不是很大,但是專(zhuan) 家認為(wei) ,後續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等行業(ye) 將被逐步被納入交易體(ti) 係中,其倒逼企業(ye) 減排的效應也會(hui) 更大。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全國碳排放交易體(ti) 係總體(ti) 設計技術專(zhuan) 家組負責人張希良認為(wei) ,今後碳市場將迎來新的變化,比如:碳排放的配額發放基準將更加嚴(yan) 格,配額可能從(cong) 免費發放到引入拍賣機製,以及引入第三方的投資機構進入碳市場進行交易等。(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