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網站審核不能流於形式
招聘網站審核不能流於(yu) 形式
□ 馬 謂
近日,有媒體(ti) 記者梳理了300餘(yu) 份與(yu) 某網站招聘業(ye) 務相關(guan) 的裁判文書(shu) ,發現其中詳細記載了超過5300人的求職被騙經曆,被騙金額累計超過7200萬(wan) 元,這組數據引發了公眾(zhong) 的廣泛關(guan) 注,而其中牽涉到的招聘網站審核問題,也引發了公眾(zhong) 的思考。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與(yu) 人力資源服務深度融合,網絡招聘市場迅猛發展。據人社部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共有3.96萬(wan) 家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建立人力資源市場網站1.5萬(wan) 個(ge) ,2019年通過網絡發布招聘信息4.04億(yi) 條、發布求職信息8.23億(yi) 條,網絡招聘以其巨大優(you) 勢儼(yan) 然成為(wei) 勞動者求職和用人單位招聘的主渠道。
不過,網絡招聘在給求職者和用人單位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滋生了很多亂(luan) 象。不少求職者因誤入網絡招聘陷阱損失錢財,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jia) 。如2017年,年僅(jin) 23歲剛剛走出校門的李文星,就因在某招聘網站上投遞簡曆求職,結果不幸誤入傳(chuan) 銷組織,兩(liang) 個(ge) 月後死於(yu) 他鄉(xiang) 。
綜觀媒體(ti) 報道的諸多案例,很多求職者踏入求職陷阱,既有求職者盲目輕信用人單位堂皇說辭的原因,也同一些招聘網站對用人單位資質審核把關(guan) 不嚴(yan) 密切相關(guan) ,形同虛設的審核機製導致一些傳(chuan) 銷組織、詐騙團夥(huo) 混入其中,讓求職者難辨真假,防不勝防。例如,有的機構虛構公司名稱、假冒其他公司、使用虛假姓名,仍可在招聘平台發布招聘信息,導致眾(zhong) 多求職者被騙取錢財。
每一個(ge) 在招聘網站投遞簡曆、找尋工作的求職者,都抱有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有的求職者還可能背負著一家人的生計和希望。防範招聘陷阱,既需要求職者擦亮雙眼,不被貪欲支配、不為(wei) 異常高薪所惑,也需要招聘網站對發布招聘信息的用人單位把好審核關(guan) 。2020年12月,人社部出台的《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明確要求,招聘網站應當建立完備的網絡招聘信息管理製度,依法對用人單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查,該規定已於(yu) 2021年3月1日開始施行。
當然,我們(men) 不能要求平台完全確保前來發布招聘信息的用人單位都品性純良,更不能苛求平台確保用人單位不會(hui) 在線下實施騙取保證金、體(ti) 檢費、培訓費等違法行為(wei) ,因為(wei) 這遠遠超出招聘網站所能把控的範疇,但根據自身業(ye) 務發展模式,按照《規定》要求窮盡現有技術手段,對用人單位資質和所發布招聘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予以必要審核,是招聘平台應當履行的基本義(yi) 務。
僅(jin) 一個(ge) 平台就有5000餘(yu) 名求職者被騙7000餘(yu) 萬(wan) 元,這再次給網絡招聘服務敲響了警鍾。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招聘網站還是要守住底線,不能為(wei) 了營收就放鬆審核,或者是讓審核流於(yu) 形式,對傳(chuan) 銷組織、電詐公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監管部門也要通過構建事前行政審批與(yu) 事中事後監管相結合、職能部門間信息共享協同配合的監管體(ti) 係,加大對網絡招聘服務的監管力度。如此才能盡可能在源頭降低不法組織利用網絡招聘實施違法行為(wei) 的可能性,給求職者創造一個(ge) 相對安全、放心的網絡招聘空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