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誌明:省際邊界縣域應主動融入發達地區發展規劃
中新網北京3月4日電 因關(guan) 注到“我國省際邊界地區大都遠離經濟中心的輻射、地處邊緣區,是經濟發展的‘窪地’”,近日全國政協委員、民建福建省委會(hui) 主委吳誌明建議,暢通省際邊界堵點推動接壤縣域經濟協同發展。
吳誌明指出,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省際邊界區域發展取得較大進展,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發揮了一定的支撐作用。但省際邊界區域發展仍存在交通相對不便、財政收入不高、人才相對匱乏等問題有待解決(jue) 。
此外,接壤邊界縣市協同發展困難、招商觀念滯後及土地性質變更相對隨意等也是造成邊界縣落後的主要原因。
為(wei) 此,吳誌明建議,要打破傳(chuan) 統行政隸屬思想觀念。邊界縣域應摒棄“橋頭堡”“北門戶”“南大門”的地域思維,要主動融入接壤發達地區發展規劃,加強產(chan) 業(ye) 協作、資源互補、勞務對接、人才交流,實現省際交界地區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良性互動,徹底打通省際邊界節點、堵點、斷點,暢通大循環,加快生產(chan) 要素流動,構建區域大市場。
此外,要全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邊界縣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wei) 重點,支持推動邊界縣市高速公路、高鐵和海陸港建設。大力推動邊界縣市跨省縣縣通公路、跨縣鄉(xiang) 鄉(xiang) 通公路,支持縣道按國道標準建設並享受國道標準資金補貼。持續加大對基礎教育、公共衛生、文化體(ti) 育、社會(hui) 保障的投入,補齊短板弱項,夯實邊界縣域持續發展的基礎。
在加大政策支持及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方麵,要支持邊界縣市創新產(chan) 業(ye) 協作模式,積極推動相關(guan) 政策有效對接。加大對邊界縣市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和政策性優(you) 惠貸款,增強邊界縣域財政對轉移支付資金的自主安排能力,提升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另外,建議推行“飛地經濟”模式。推行“行政飛地”,邊界縣域與(yu) 周邊臨(lin) 近省份縣域抱團發展,由強扶弱,統一實施“結對子”幫扶,在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麵幫扶邊界弱縣可持續發展。
要創新幹部掛職鍛煉學習(xi) 方式,鄰省交界縣域幹部可以互相交流掛職學習(xi) 鍛煉;推廣“飛地經濟”,按照產(chan) 業(ye) 鏈協同需求,製定新發展階段協作發展方案,開展精準結對。因地製宜建設一批“飛地”產(chan) 業(ye) 園。探索跨省縣域之間建設“雙向飛地”,推行共享經濟合作體(ti) 模式。
“如,福建的浦城、詔安與(yu) 浙江江山、廣東(dong) 饒平等縣的企業(ye) 允許互相搬遷至對方落地,而接受方縣市可采用土地、廠房等資源入股,年終參與(yu) 稅收分紅,推動資源優(you) 勢互補、協同抱團發展。”
吳誌明還建議,統一推動鄉(xiang) 村人才戰略,推動綠色經濟連片發展。從(cong) 縣域發展、振興(xing) 鄉(xiang) 村實際需求出發,務實謀劃從(cong) 鄰縣發達地區引進周末工程師、農(nong) 技師、電商網紅、企業(ye) 高管等人才協助掛點工作,形成人才共享機製,推動技術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助力邊界縣域經濟社會(hui) 協同發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