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新冠藥物研發:壯大新藥創製的中國力量

發布時間:2022-03-07 10:35:00來源: 科技日報

  新冠藥物研發:壯大新藥創製的中國力量

  在新冠藥物研發中,我國新藥研發力量得到加強,實力漸顯。五十餘(yu) 個(ge) 新冠藥物獲批進入臨(lin) 床試驗階段,抗疫“三方”中藥新藥獲批上市,我國首款抗新冠病毒藥物獲批上市……經過兩(liang) 年多的攻堅研發,中國原創新冠藥物正在或即將參與(yu) 到終結新冠大流行的戰鬥中。

  ◎本報記者 張佳星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底,我國已有五十餘(yu) 個(ge) 新冠藥物獲批進入臨(lin) 床試驗階段,一個(ge) 中和抗體(ti) 新冠藥物獲批上市,抗疫“三方”中藥新藥獲批上市……

  經過頂尖科研團隊兩(liang) 年多不分晝夜地攻堅研發,從(cong) 阻斷病毒複製、阻斷病毒入侵、調整機體(ti) 免疫等各個(ge) 不同角度入手阻斷新冠病毒攻擊,中國原創新冠藥物正在或即將參與(yu) 到終結新冠大流行的戰鬥中。

  用科學方法說明中藥療效

  2021年3月2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中藥“三方”清肺排毒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獲批上市。

  “這三張方子都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方子,在使用中進行了評價(jia) ,臨(lin) 床上確有療效。”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張伯禮說,中醫講“大疫出良藥”,在臨(lin) 床實踐基礎上,對經典名方進行優(you) 化、組合,同時加入實驗有效的中藥組分,進而研發出可明顯改善症狀、降低轉重率、促進核酸轉陰及減少後遺症作用的中藥新藥,這也是一條快速篩選、評價(jia) 研發新藥的途徑。

  以宣肺敗毒顆粒為(wei) 例,它由麻杏石甘湯、千金葦莖湯等五張經典名方組合而成。“同時加入了實驗篩選出來的中藥組分,對症治療新冠病毒。”張伯禮解釋,例如虎杖組分對於(yu) 抑製冠狀病毒複製效果明顯,而馬鞭草某種組分對小氣道的炎症作用非常明確,將其加入可增強療效。

  為(wei) 了進一步用現代手段完成對中藥藥效的評價(jia) ,張伯禮團隊開展了宣肺敗毒方的網絡藥理學研究,將有效化合物和靶點作用通路進行梳理,分析獲得功能關(guan) 係和機製預測,闡釋了創新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的作用機製。

  “通過實驗,我們(men) 發現宣肺敗毒方有一定的抑製冠狀病毒複製的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調節機體(ti) 免疫功能,讓病毒入侵引發的免疫反應不被過度激活而引發炎性介質風暴。”張伯禮說,一年多以來,團隊通過現代手段解答中醫有效組分、作用靶點、藥效機理等一係列問題,用試驗數據回答中藥如何做到改善症狀、控製轉重率等一係列問題。

  “經過對藥物和靶標以及作用機製的綜合分析,我們(men) 發現‘三藥三方’在新冠肺炎輕型、普通型、重型等不同時期的靶點和機製並不一樣。這也解釋了中藥抗擊新冠病毒在各個(ge) 階段都能夠發揮作用的原因。”張伯禮表示,用現代的評價(jia) 手段將中藥機製說明白、講清楚,將更加有助於(yu) 通過國際話語體(ti) 係傳(chuan) 遞中醫藥的療效,助力全球疫情防控。

  以臨(lin) 床需求為(wei) 出發點

  新藥研發創製與(yu) 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關(guan) ,直麵人民生命健康需求。“新藥研發要麵向臨(lin) 床問題,找準發端點才能把握新藥創製的創新方向。”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表示,國際上的新藥研發路徑一般是臨(lin) 床上有需求,實驗室(通過機理研究)找到靶點,公司跟進(轉化)研究,而我國新藥研發源頭存在從(cong) 國外文獻上找靶點、根據國外原研藥進行二次創新等問題。

  “中國的臨(lin) 床研究資源豐(feng) 富,臨(lin) 床上會(hui) 碰到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正是醫藥創新的源泉。”王辰舉(ju) 例說明,呼吸科診斷需要的一個(ge) 小分子試劑藥在國內(nei) 一直沒有研發出來,一直使用工業(ye) 製劑替代,直到臨(lin) 床醫生與(yu) 藥學專(zhuan) 家合作研發,近期才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

  大量的臨(lin) 床需求正是醫藥創新發展的“題庫”。如何用好這個(ge) “題庫”,目前仍存在兩(liang) 方麵問題。

  一方麵臨(lin) 床醫生缺乏投入科研的氛圍。王辰認為(wei) ,醫生投入到臨(lin) 床研究中,擔負起知識創造的責任,將推動我國醫學、藥學的原始創新。另一方麵我國臨(lin) 床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王辰表示,例如在全球的注冊(ce) 臨(lin) 床研究中,我國的注冊(ce) 研究數隻占3%左右。醫藥創新研發要堅持“四個(ge) 麵向”,必須充分激發臨(lin) 床醫生發掘臨(lin) 床需求的意願,更深度融入醫藥研發的整個(ge) 生態鏈條中。

  迎接醫藥產(chan) 業(ye) 革命性變化

  “生命科學不再僅(jin) 僅(jin) 是生物學家的事情,包括物理、化學、數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工程科學等各個(ge) 學科融合發展,才能共同推動生命科學的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表示。

  迎接醫藥產(chan) 業(ye) 革命性變化,我國企業(ye) 創業(ye) 能力逐步增強;國家科技計劃在布局中陸續設置了新藥研發相關(guan) 的重大專(zhuan) 項和重點研發計劃。根據麥肯錫2020年發布的最新數據,我國新藥研發占全球的13.9%,位列第二梯隊。

  在新冠藥物研發中,我國新藥研發力量得到加強,實力漸顯。2021年12月8日,我國首款抗新冠病毒藥物——新冠單克隆中和抗體(ti) 安巴韋單抗和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獲批上市。該聯合用藥由清華大學、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和騰盛博藥合作研發。

  研發團隊帶頭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此前表示,各家有各家的高招,都會(hui) 基於(yu) 每個(ge) 實驗室先前所擁有的技術平台和積累,選擇合作夥(huo) 伴共同加入到新藥創製的工作中。

  有備而來,是我國新冠藥物創製研發團隊的共性之一,而最終經受住一輪輪篩選挑戰的團隊,還有另一個(ge) 特點:合作研發。例如,新冠小分子國產(chan) 藥物阿茲(zi) 夫定的研發凝集了真實藥業(ye) 、中國醫學科學院等企業(ye) 、研究院所、醫院多達幾十個(ge) 團隊的研發力量,跨學科、跨領域開展研發合作,共同推動包括臨(lin) 床試驗、機理驗證等方麵的工作。

  進一步整合創新資源,加強新藥創製的研發轉化已成為(wei) 業(ye) 內(nei) 共識。打好核心技術的研發攻堅戰,需要進一步推動我國企業(ye) 、大專(zhuan) 院校、科研院所等強強聯合。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