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支撐,激動能,重管理,為企業創新保駕護航
代表委員談科技政策紮實落地
強支撐,激動能,重管理,為(wei) 企業(ye) 創新保駕護航
◎本報記者 王迎霞 葉 青
推進科技創新,企業(ye) 責無旁貸。用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李東(dong) 生的話說,“當前形勢下,科技創新已不僅(jin) 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持續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可謂字字珠璣,令代表委員們(men) 印象深刻。
如何破題,也成為(wei) 他們(men) 的必答題。
強支撐,加快國家級創新平台建設
“建議更加注重國家級創新基地和平台依托企業(ye) 的建設布局。”全國人大代表、中色(寧夏)東(dong) 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稀有金屬特種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東(dong) 新表示。
他所在的公司目前有兩(liang) 個(ge) 國家級創新平台,近些年在推進應用基礎研究、解決(jue) 行業(ye) 發展瓶頸、促進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
國務院出台的《關(guan) 於(yu) 強化企業(ye) 技術創新主體(ti) 地位全麵提升企業(ye) 創新能力的意見》,第二條就明確提出“在行業(ye) 骨幹企業(ye) 建設一批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支持企業(ye) 開展技術成果工程化研究”。
2017年8月,科技部、財政部與(yu) 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you) 化整合方案》,對現有國家級基地和平台進行考核評估、分類梳理,今年更是下大力氣進行新一輪布局建設。
王東(dong) 新建議,強化國家級創新基地和平台在企業(ye) 特別是國有骨幹企業(ye) 中的布局數量,為(wei) 企業(ye) 科技創新提供高水平平台支撐,特別是支持西部地區在特色優(you) 勢領域優(you) 先布局建設國家級創新平台和大科學裝置,鼓勵各類企業(ye) 在西部設立科技創新公司。
“國家級創新平台以國家名義(yi) 依托建在哪兒(er) ,依托單位就要付出更多責任,這樣才能把它運行建設得更好。但目前主要強調對平台負責人的考核,我認為(wei) 還應強化對依托單位負責人的考核。”王東(dong) 新說。
激動能,設立“國家技術創新基金”
成事之要,關(guan) 鍵在人。報告提出“加大對青年科研人員支持力度,讓各類人才潛心鑽研、盡展其能”,這讓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農(nong) 業(ye) 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馬瑞燕感到欣慰。
今年,她帶來了關(guan) 於(yu) 設立與(yu)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並行的“國家技術創新基金”的建議。
按照她的設想,“國家技術創新基金”可借鑒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模式和管理方法,根據學科分門別類編製指導性指南,研究人員在符合指南的情況下自由申請,除了可分青年、麵上、重點等不同類別,還可設立專(zhuan) 門的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創新引導專(zhuan) 項。
“分布在各領域的大多數技術研發人員,由於(yu) 缺乏資助,科技創造力未得到充分發揮,致使諸多未列入國家重大需求的民生實用技術和關(guan) 鍵技術的研發滯後。”她說。
馬瑞燕認為(wei) ,科技創新體(ti) 現在科學研究與(yu) 技術研發兩(liang) 個(ge) 方麵,尚缺乏覆蓋廣大應用技術研發人員的國家技術創新基金。基於(yu) 此,馬瑞燕提出上述建議,既能彌補我國技術領域創新不足,又能激發社會(hui) 創新主體(ti) 才智。“資金一定要麵向全國各類地區和人才,體(ti) 現應用技術創新特色。”馬瑞燕強調。
重創新,產(chan) 品與(yu) 管理兩(liang) 條主線並行
在全國人大代表,吳忠儀(yi) 表有限責任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馬玉山看來,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關(guan) 鍵在於(yu) 企業(ye) 自己要有清晰目標。
這實際上是內(nei) 生動力的另一種表述。
“有一句話叫‘創新是企業(ye) 發展的不竭動力’,這充分詮釋了我們(men) 公司這些年走出低穀,向高峰發展的曆程。”他說。
自寧夏深入實施“科技強區”行動以來,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就一直為(wei) 營造全社會(hui) 關(guan) 注科技創新良好氛圍而奔忙,直到全國兩(liang) 會(hui) 召開。
近日,寧夏舉(ju) 行東(dong) 西部科技合作成果展示中心啟用儀(yi) 式及對話科創家活動,馬玉山再次向區內(nei) 創新型示範企業(ye) 的企業(ye) 家闡釋了這一理念。
他認為(wei) ,企業(ye) 通過產(chan) 品創新和管理創新,就能實現高質量發展。產(chan) 品創新主要是在科技研發上的創新;管理創新中,企業(ye) 更多是圍繞質量更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經營目標,通過智能製造開展創新工作。
“建議從(cong) 技術、管理、裝備、物料、製造5個(ge) 維度全麵推進創新工作。其中,技術、管理和製造是‘軟’的,裝備和物料是‘硬’的,把沒有用的原材料變成有價(jia) 值的產(chan) 品,企業(ye) 得‘軟硬兼施’。”馬玉山說。
這與(yu) 李東(dong) 生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wei) 在當前形勢下走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必須突破關(guan) 鍵核心技術,“製造業(ye) 更要承擔起責任,鍛長板、補短板、破瓶頸,保障中國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可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