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虛假質檢報告打擊力度讓偽劣產品無處遁形
加大虛假質檢報告打擊力度讓偽(wei) 劣產(chan) 品無處遁形
■ 觀察家·代表委員議政錄
讓每一份質檢報告都經得起市場質檢、對得起公眾(zhong) 信任。
近年來,隨著檢驗檢測校準行業(ye) 開放的日益加深,第三方的相應機構大量湧現,出現一些諸如“不送樣檢測”“檢驗檢測包過”“不過全額退款”等亂(luan) 象。針對此類亂(luan) 象,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先後發布《關(guan) 於(yu) 開展打擊網售假冒檢驗檢測報告違法行為(wei) 專(zhuan) 項整治行動的通知》等文件,為(wei) 營造公平有序的檢驗檢測市場環境和維護正常的經濟市場秩序,提供了有力抓手。
質檢報告造假成本低
當前,我國產(chan) 品生產(chan) 企業(ye) 對質檢報告需求量大、檢測周期長,而虛假質檢報告不送樣就可在很短時間拿到合格的質檢報告。這令很多企業(ye) 不惜鋌而走險,但虛假質檢報告對市場的不良影響是長久的。
一方麵,購買(mai) 虛假質檢報告的生產(chan) 企業(ye) 可減少時間成本,久而久之,企業(ye) 可能不再重視產(chan) 品質量;另一方麵,在對生產(chan) 企業(ye) 進行體(ti) 係認證以及評審時,認證和評審專(zhuan) 家隻關(guan) 心有沒有質檢報告,很少甄別質檢報告真偽(wei) 。這加劇了某些企業(ye) 購買(mai) 虛假質檢報告的亂(luan) 象。
當然,造成此類亂(luan) 象是多方麵的。首先就是檢驗檢測機構門檻低、造假成本低。部分檢驗檢測機構普遍存在內(nei) 部管理不規範、人員職業(ye) 素質不高等問題;而部分報告的偽(wei) 造處罰也較輕,這導致此類亂(luan) 象屢禁不止。
其次,從(cong) 監管層麵來看,缺乏多部門聯合執法的機製。檢驗檢測機構的資質認定證書(shu) 是由市場監管部門認定頒發,而檢驗檢測機構的主管主體(ti) 涉及市場監管、衛生、環保等多部門。因此,打擊虛假報告,懲治出具虛假報告的機構,就需要多部門進行聯合執法。對各類檢驗檢測部門的日常監督和管理,也往往需要多部門聯動。但因各部門存在“信息壁壘”、缺乏業(ye) 務協同,導致日常監管容易存在漏洞。
再者,從(cong) 執法層麵來看,專(zhuan) 業(ye) 執法隊伍的缺失,加大了打擊檢驗檢測領域違法行為(wei) 的難度。目前各部門並未專(zhuan) 門設立虛假質檢報告執法隊伍。而虛假質檢報告具有一定的隱匿性,且不易取證,對執法人員的要求也不同於(yu) 一般的行政執法。
此外,還存在相關(guan) 立法滯後於(yu) 經濟發展的情形,比如現行《計量法》《產(chan) 品質量法》等法律無法有效解決(jue) 現實問題,存在法律“盲區”。
推動檢驗檢測校準機構依法合規經營
為(wei) 切實解決(jue) 質檢報告造假問題,營造高質量發展的市場環境。建議如下:
其一,加快解決(jue) 相關(guan) 配套法律法規。應加快《計量法》《產(chan) 品質量法》修訂完善工作。對造假行為(wei) 依法加大懲治力度,對參與(yu) 造假人員從(cong) 嚴(yan) 查處,從(cong) 而推動檢驗檢測校準機構依法合規經營。
其二,建立多部門聯合執法機製,組建專(zhuan) 業(ye) 執法隊伍。加強多部門間溝通聯動,建立健全合作協同機製,組建專(zhuan) 業(ye) 執法隊伍,形成常態化執法。可聘請檢驗檢測行業(ye) 專(zhuan) 家學者組成的專(zhuan) 家團隊,對組建的執法隊伍進行定期培訓,讓執法人員具有一定的質檢報告真偽(wei) 甄別能力。同時,加快探索建立規範化、標準化的執法流程,讓質檢報告執法隊伍的執法行為(wei) 行之有效。
其三,建立行業(ye) 協會(hui) ,加強行業(ye) 管理。分專(zhuan) 業(ye) 建立檢驗檢測協會(hui) ,抵製行業(ye) 內(nei) 惡意競爭(zheng) ,建立健全行業(ye) 製度,打通行業(ye) 內(nei) 舉(ju) 報通道。同時,打造良好的檢驗檢測環境,讓造假機構沒有生存空間。
其四,加強產(chan) 品生產(chan) 企業(ye) 質量意識,加大產(chan) 品質量抽查力度。產(chan) 品質量是企業(ye) 發展的核心競爭(zheng) 力,加強質量意識是企業(ye) 生存和發展的關(guan) 鍵。市場監管部門加大對生產(chan) 領域和流通領域特別是電商領域的產(chan) 品質量的監督抽查力度,讓不符合質量要求的產(chan) 品無處遁形。
其五,加大檢驗檢測機構的抽查力度。施行常態化、不定時對檢驗檢測機構,特別是小規模檢驗檢測機構的監督抽查;對檢驗檢測機構的人員、設備等要素實時動態監管;加大對檢驗檢測報告的抽查力度,從(cong) 源頭打擊質檢報告造假問題。
□花亞(ya) 偉(wei)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省腫瘤醫院副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