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青春的回答:百煉成金靠什麽

發布時間:2022-03-08 10:2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這一次,21歲的張同越把在車工鉗工實訓課上學到的精細加工的本事,用在了為(wei) 醫護人員搭建臨(lin) 時帳篷上。

  2022年初,奧密克戎病毒株與(yu) 國人的第一次大規模遭遇戰在天津打響。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大三學生張同越和一大批00後青年學生挺身而出,主動衝(chong) 到抗疫最需要的地方參加誌願服務。

  作為(wei) 中國第一所應用型本科高校,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這幾年不斷捅開職業(ye) 教育止步於(yu) 專(zhuan) 科的“天花板”,被寄予能培養(yang) 出一批新時代卓越工匠的厚望。該校黨(dang) 委書(shu) 記張興(xing) 會(hui) 提出,應用型高等教育要胸懷天下,要擔負起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培養(yang) 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使命。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奧密克戎疫情阻擊戰中,全校師生用實際行動在時代“考卷”上作答——500多名在津師生主動請戰,先後應召參與(yu) 到抗疫誌願社會(hui) 實踐工作當中去。對這些未來的“高級技師、一線工程師和大國工匠”而言,抗疫戰場也成了一堂最生動的思政教育實訓課堂。

  從(cong) 知道到做到 立大誌向 關(guan) 鍵時刻站得出來

  1月初那場疫情是在寒假裏出現的。當時張同越已經從(cong) 學校返回位於(yu) 天津市東(dong) 麗(li) 區的家中。疫情發展很快,天津市緊急啟動了多輪全員核酸大篩查。核酸篩查不能遺漏一戶一人,社區人手奇缺,張同越主動報名當起了誌願者。

  有了社區誌願者的經驗,當接到老師發到學生群裏招募赴津南一線誌願者的消息時,張同越第一時間報名了。

  家裏的親(qin) 人不放心,勸他“在社區幫幫忙就可以了,沒必要真的去前線”。張同越腦海裏則反複響起學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張豔瑩對他說過的話——“要立誌做大事,關(guan) 鍵時刻要站得出來,危急時刻要豁得出去!”

  “以前聽的時候沒什麽(me) 感覺,總覺得我們(men) 生活在和平安康的年代,能有什麽(me) 需要我們(men) 豁出去的機會(hui) 呢?”張同越沒想到,那句話成了日後鼓勵自己的衝(chong) 鋒號角,“當時我隻有一個(ge) 念頭,我要參與(yu) !”

  盡管他做好了“豁出去”的準備,但到了現場才知道,出於(yu) 對大學生的保護,他們(men) 並沒有被派到與(yu) 病毒接觸最近、最危險的地方。張同越接到的第一個(ge) 任務,是到社區幫忙為(wei) 醫護人員搭臨(lin) 時帳篷。這對很擅長擺弄各種工具的張同越來說,並非難事。此前他積累了搭棚子的經驗,“需要用巧勁兒(er) ”。

  2001年出生的郝澤文接到的任務是在社區服務,包括站崗執勤、逐樓通知居民下樓有序參加核酸檢測等。“不覺得累,醫護工作者和社區工作者比我們(men) 辛苦多了。”郝澤文覺得,自己收獲的遠遠比付出更多。

  他們(men) 發現,很多事並不像想象中那樣輕鬆,比如穿脫防護服有很嚴(yan) 格的流程才能保證安全。他們(men) 也看到常人難以見到的苦,比如很多醫護工作者“大白”不舍得浪費防護服,總會(hui) 堅持到工作結束才脫下防護服,為(wei) 了少去廁所,他們(men) 可能一天都不喝一口水。

  郝澤文學的是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技術專(zhuan) 業(ye) ,按照他的職業(ye) 規劃,將來自己可能是城市動脈——地鐵輕軌裏的一名工作人員。從(cong) 前他不太理解,小小的站台如何承載自己的大夢想,如今他明白了,大到一個(ge) 國家,小到一個(ge) 社區,要正常有序運行,背後需要無數人的付出。“平凡的崗位能做很多不平凡的事情。”郝澤文說。

  從(cong) 指尖到心間 追尋初心 成就更好的自己

  張同越和郝澤文還有一個(ge) 共同的身份,他們(men) 都是學校初心學社的成員。初心學社是該校汽車與(yu) 交通軌道交通學院一場持續了5年的思政教育實驗。

  學院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張豔瑩說,國家迫切需要大量德才兼備的青年人才,高校作為(wei) 新時代人才輸出的重要前沿陣地,肩負著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曆史重任。

  作為(wei) 第一所在職業(ye) 教育土壤上成長起來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多年來,學校主動適應國家產(chan) 業(ye) 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服務個(ge) 體(ti) 多樣化成才上成了“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2015年獲批成為(wei) 第一所應用技術大學後,2021年專(zhuan) 業(ye) 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獲批,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

  一個(ge) 不得不麵對的現實是,當前青年學生處在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hui) 思潮與(yu) 價(jia) 值觀衝(chong) 擊著他們(men) 的思想。與(yu) 此同時,從(cong) 這所學校的生源來看,一些大學生家境貧困,世界觀、人生觀、價(jia) 值觀尚未完全形成和確立,紛繁複雜的外界環境對其影響較大,很容易在誘惑和選擇中迷失方向。

  初心學社希望在學生中樹起一麵思想的旗幟,指引年輕人找到奮鬥的方向。初心學社選拔學院裏的優(you) 秀青年學生、入黨(dang) 積極分子參與(yu) ,通過“師生共同選題、學生自主探究、小組互動討論”的方式,創新政治理論學習(xi) 形式,同時還注重從(cong) 德智體(ti) 美勞五個(ge) 方麵進行綜合培養(yang) 教育,引領青年不斷將理論知識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

  這裏有嚴(yan) 格的學習(xi) 紀律和淘汰機製,每周舉(ju) 行一次3.5小時的學習(xi) 交流活動,學生與(yu) 教師共同碰撞出每期活動的主題,再由學生自己撰寫(xie) 策劃案、收集材料並上台演講。每請假3次算1次曠課,曠3次課取消學習(xi) 資格。

  張豔瑩介紹,初心學社采用“去考試化,全過程、多方位評價(jia) ”模式對學生階段性學習(xi) 成果以及長期成長狀況進行分析。除了平時理論學習(xi) 之外,更注重讓年輕人在日常點滴中抓住一切機會(hui) 鍛煉實踐,將理論學習(xi) 付諸實踐,從(cong) “指尖”到“心間”,從(cong) “知道”到“做到”。

  令張豔瑩感到欣慰的是,發出誌願者招募令後,第一批站出來的幾乎都是初心學社的學生,“初心學社在津的學生,隻要符合條件的,全部出列。”在他們(men) 的影響下,更多青年學生也站出來積極加入誌願者隊伍。

  一場疫情成為(wei) 檢驗平日思政教育成果最好的試金石。張豔瑩記得,在學生微信群裏發布招募通知已是晚上8點,第二天一早,學生們(men) 準時從(cong) 城市的四麵八方趕來。有的學生清晨5點就從(cong) 距離幾十公裏外的家裏出發,輾轉多種交通工具,趕在9點之前抵達了集合地點。

  她說,以前人們(men) 總抱怨現在的年輕人寫(xie) 思想匯報的時候筆頭上、口頭上認真努力,但實際行動上敷衍應付,“可這一次,這些孩子們(men) 顯示出了這一代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初心學社成立以來已經向社會(hui) 輸送了5屆畢業(ye) 生。在畢業(ye) 生反饋中,很多學生都談到,在初心學社中學到的理論知識,提升的格局與(yu) 勇氣,使得自己在日後的工作中擁有更多力量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低穀中重拾信心。其中,不少人獲得了“模範職工”“優(you) 秀新人”等榮譽稱號以及專(zhuan) 業(ye) 領域的多項實操獎項。每個(ge) 人都在盡自己所能推動行業(ye) 技術的不斷創新與(yu) 發展,把所學的專(zhuan) 業(ye) 知識運用到為(wei) 祖國的發展做貢獻之中。

  把小我融入大我 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奉獻青春

  陳明園是從(cong) 農(nong) 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她清楚地記得,自己剛進入大學時的懵懂和迷茫,“不知道未來方向在哪裏”。

  大二那年她加入了初心學社,看著學長們(men) 在講台前侃侃而談,她眼裏開始有了光,“我也想成為(wei) 像他們(men) 一樣優(you) 秀的人”。

  初心學社延續了這所學校多年來“老生帶新生”的傳(chuan) 統,幫助新學員快速融入,有效解決(jue) 團體(ti) 凝聚力和歸屬感不強的問題。

  一開始的交流活動中,陳明園不愛發言,學長帶著這個(ge) 靦腆的小學妹,主動給她發言機會(hui) ,也逼得她不得不下功夫主動學習(xi) 更多的理論知識。

  和陳明園一樣,在這所工科見長的學校裏,文史知識、政治理論等是很多學生的弱項,有些學生一聽“思政”就頭疼。可陳明園在初心學社的交流活動中卻意外發現自己的興(xing) 趣所在。她沉醉在大量黨(dang) 史書(shu) 籍中如饑似渴地閱讀,“我還特別喜歡思政課,四門思政課我的分數都是最高的。”因為(wei) 感興(xing) 趣、肯下功夫,每次陳明園總能提出比同齡人更深刻的見解,“發現不少同學看我的眼神裏有敬佩和羨慕,我一下子就有了自信。”

  因為(wei) 優(you) 異的表現,陳明園入選天津市青馬工程,畢業(ye) 後作為(wei) 選調生到天津偏遠山區薊州區工作。她始終記得老師對她的教誨:“年輕人要主動學習(xi) ,要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磨練!”帶著這份信念,她“希望能真正為(wei) 基層百姓做點事”。

  初心學社隻是這所學校大思政教育改革的一個(ge) 縮影。據介紹,學校2018年啟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yu) 建設工作,強調“把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一同推進”的思想,著力打造覆蓋人才培養(yang) 全過程的“課程思政”體(ti) 係。

  汽車服務與(yu) 營銷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王豔如今已經是新疆和田職業(ye) 技術學院的一名專(zhuan) 業(ye) 教師。她覺得,在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的求學經曆,讓自己看到了一個(ge) 更大的世界。

  她坦言,自己剛入大學校門時“有點心浮氣躁”,互聯網上一些攀比炫富讓自己心裏感到焦慮和空虛,“我內(nei) 心不喜歡那些虛榮的東(dong) 西,可好像又不得不去適應”。

  一次在專(zhuan) 業(ye) 課上,老師給大家講起自己去新疆和田支教的經曆,告訴他們(men) :“工作不光為(wei) 了賺錢,別人的成功不一定是你的成功,能實現自己的價(jia) 值更為(wei) 重要。”在老師的朋友圈裏,她第一次看到了祖國西部那片美麗(li) 的土地,“我想,在年輕的時候吃點苦可以得到鍛煉”。

  時至今日,她慶幸自己當初“熱血”的選擇。她知道,職業(ye) 教育在經濟貧困地區承擔著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的重任。學生們(men) 喜歡這個(ge) 漂亮的女老師,聊天中,很多孩子告訴她,自己從(cong) 未離開過和田。愛笑的王豔鼓勵學生們(men) :“你們(men) 要好好學習(xi) ,一定要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和王豔一樣,近年來,這所學校的很多畢業(ye) 生有的成為(wei) “大國重器”研發製造產(chan) 業(ye) 鏈中的一顆小螺絲(si) 釘,有的主動到貧困山區、西部邊陲讓自己的青春發光發熱。對這些年輕的“大國小匠”而言,每一個(ge) 奮鬥的地方都是一個(ge) 更大的思政實訓課堂,青春將在一次次錘煉中百煉成金。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春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