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1100萬就業目標如何實現
兩(liang) 會(hui) 聚焦政府工作報告31次提及就業(ye)
新增1100萬(wan) 就業(ye) 目標如何實現
31次,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就業(ye) ”關(guan) 鍵詞的次數。
穩就業(ye) 再次被擺上突出位置。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2年新增城鎮就業(ye) 1100萬(wan) 人以上,和2021年目標持平;城鎮調查失業(ye) 率控製在5.5%以內(nei) ,比去年5.5%左右的要求更高。為(wei) 實現就業(ye) 目標,報告將“著力穩定市場主體(ti) 保就業(ye) ”單獨列為(wei) 工作任務之一,並提出一係列政策舉(ju) 措。這進一步凸顯了今年就業(ye) 問題的重要性。
“穩就業(ye) 永遠不會(hui) 是偽(wei) 命題。”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hui) 副理事長劉世錦對就業(ye) 問題非常關(guan) 心,同時也對實現全年就業(ye) 目標有信心。他表示,今年麵臨(lin) 的結構性就業(ye) 問題仍然嚴(yan) 峻:“超過1000萬(wan) 的高校畢業(ye) 生要就業(ye) ,還有很多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但也有大量的工作沒人幹,有些崗位招不到人。”
更大力度扶持小微企業(ye)
盡管數據指標跟去年很接近,但其實今年的就業(ye) 任務更為(wei) 艱巨。
在劉世錦看來,完成就業(ye) 目標的關(guan) 鍵還是培育更多中小微企業(ye) ,因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承載了大部分的就業(ye) 人群。他調研發現,去年以來許多上遊原材料漲價(jia) ,很多上遊大企業(ye) 還能勉強應對漲價(jia) 壓力,但廣大位於(yu) 產(chan) 業(ye) 鏈下遊的中小微企業(ye) 難以消化成本,其中有一部分小微企業(ye) 的經營更加困難,甚至有裁員、縮減招聘的可能。
“就業(ye) 政策還是要圍繞解決(jue) 中小微企業(ye) 的困難來做,才能保障最廣大普通人的就業(ye) ,讓他們(men) 有崗位有收入。”劉世錦認為(wei) ,今年應以更大的力度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特別是中小微企業(ye) 的發展。
為(wei) 實現今年的就業(ye) 目標,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大力拓寬就業(ye) 渠道,注重通過穩市場主體(ti) 來穩就業(ye) ,增強創業(ye) 帶動就業(ye) 作用。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ye) 優(you) 先實施,加大對企業(ye) 穩崗擴崗的支持力度。各類專(zhuan) 項促就業(ye) 政策要強化優(you) 化,對就業(ye) 創業(ye) 的不合理限製要堅決(jue) 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ye) 。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中國就業(ye) 研究所所長曾湘泉指出,要實現全年就業(ye) 目標,首先還是要保持經濟增長速度。他舉(ju) 例稱,去年上半年經濟增速比較快,各地就業(ye) 問題也不太突出,但到了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少地方的就業(ye) 壓力也跟著變大。
去年,曾湘泉曾在山東(dong) 青島等地調研,發現很多製造業(ye) 、外貿企業(ye) “瘋狂招人”,甚至有一家隻有2000多人的企業(ye) 專(zhuan) 門雇了11家中介公司去招人。但到了下半年,經濟增長麵臨(lin) 下行壓力,進出口貿易遭遇各種外部壓力,相應的就業(ye) 問題就變得比較突出。“所以這些政策能不能最終使經濟增長保持在5.5%之上,這對我們(men) 就業(ye) 指標能不能完成非常重要。”
考慮到今年的就業(ye) 壓力和目標,曾湘泉認為(wei) 有必要引入對就業(ye) 政策的評估機製,“要考慮其他政策對就業(ye) 會(hui) 有什麽(me) 影響”。去年以來出台的部分政策在短期內(nei) 衝(chong) 擊了一些行業(ye) ,一些地方“一刀切”的疫情防控措施也影響了部分生活服務業(ye) 的恢複,此外房地產(chan) 等行業(ye) 也進入下行周期,這些變化客觀上都影響了相當大規模的就業(ye) 。
“除了經濟增長,政策還要可持續、可預測,讓企業(ye) 有預期,這樣才敢招人。”曾湘泉說,高層已屢次強調就業(ye) 優(you) 先政策,今年的獨特之處在於(yu) 要考慮其他各項政策如何落到實處,以及出台政策的時機,避免影響全年就業(ye) 目標的實現。
解決(jue) 就業(ye) 結構錯配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就業(ye) 市場存在著供需錯配的結構性問題:“招工難”與(yu) “就業(ye) 難”並存,有很多人在找工作,同時也有很多工作在找人。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科技教育委員會(hui) 副主任胡衛認為(wei) ,在目前的就業(ye) 市場,很多企業(ye) 招不到與(yu) 需求相匹配的大學生,同時很多大學生要找到自己中意的企業(ye) 也不容易,這背後存在著結構性的就業(ye) 問題。
胡衛建議,有關(guan) 部門要加強高等教育的內(nei) 涵建設,讓專(zhuan) 業(ye) 和學科更加適應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需要。“特別是像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專(zhuan) 業(ye) 要大大加強,理、工、農(nong) 、醫方麵人才的培養(yang) 也要加強,並且要通過職業(ye) 教育,培養(yang) 一批技能型的大學生。”
胡衛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使用1000億(yi) 元失業(ye) 保險基金支持穩崗和培訓,加快培養(yang) 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急需人才,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輩出。在他看來,這項舉(ju) 措切中了當前就業(ye) 市場的關(guan) 鍵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北汽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汽車工人吳端華也注意到了就業(ye) 結構錯配的問題。他觀察到,一方麵,許多工廠招不到工人;另一方麵,城鄉(xiang) 就業(ye) 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勞動力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作為(wei) 藍領工人的代表,吳端華深知我國藍領群體(ti) 普遍存在低學曆、低技能現象,尤其是農(nong) 民工群體(ti) 缺乏係統的培訓和學習(xi) ,與(yu) 製造業(ye) 升級所需的崗位技能並不匹配。這也是很多崗位招不到合適人才的重要原因。
怎麽(me) 辦?一線工人出身的吳端華認為(wei) ,藍領人群與(yu) 崗位需求之間長期存在信息不對稱、人才結構不匹配的問題,嚴(yan) 重阻礙了就業(ye) 效率。因此,他提出兩(liang) 點建議:一是人社部門出台相關(guan) 支持政策,扶持創新性招聘模式發展,比如短視頻平台“直播帶崗”,實現藍領群體(ti) 就業(ye) 與(yu) 工廠招工的高效率匹配;二是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平台與(yu) 實體(ti) 經濟的融合,從(cong) 產(chan) 業(ye) 升級、藍領就業(ye) 、商品交易等多方麵與(yu) 實體(ti) 經濟融合,實現合規健康發展。
穩住製造業(ye) 就業(ye) 大盤
來北京參會(hui) 前,吳端華跟很多年輕人聊過,他發現如今很多高學曆年輕人的就業(ye) 觀念、就業(ye) 意願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相比進入工廠,他們(men) 更喜歡找一份時間自由、環境自由的工作,前者往往被認為(wei) 是一種機械、重複、價(jia) 值含量低的職業(ye) 選擇。他甚至發現,如今社會(hui) 上熱議的兩(liang) 億(yi) 靈活就業(ye) 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從(cong) 工廠“逃離”的。
年輕人不願意進廠上班了,這讓吳端華非常擔心。“藍領群體(ti) 的就業(ye) ,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社會(hui) 穩定。而且中國先進製造業(ye) 發展,需要大量技術工人和新藍領投身其中。”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wei) 9.68億(yi) 人。在這些勞動人口中,大約4億(yi) 人是藍領,包括製造業(ye) 藍領、建築業(ye) 藍領、服務業(ye) 藍領等。而白領人數隻有藍領的一半,大約兩(liang) 億(yi) 人。
製造業(ye) 是全民就業(ye) 的基本盤,怎麽(me) 穩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董事長劉飛香表示,國有企業(ye) 應該撐起穩就業(ye) 的大梁,積極發揮產(chan) 業(ye) 鏈龍頭帶動作用,穩定供應鏈,暢通產(chan) 業(ye) 鏈,帶動上下遊企業(ye) 協同發展,為(wei) 社會(hui) 提供更多就業(ye) 機會(hui) 。
“作為(wei) 大型裝備製造企業(ye) ,我們(men) 把保用工促就業(ye) 、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當做頭等大事來抓。”劉飛香認為(wei) 製造業(ye) 企業(ye) 應該通過發展壯大新產(chan) 業(ye) 、促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進一步擴大就業(ye) 增量,挖掘自身的用人潛力,儲(chu) 備、充實、培養(yang) 員工隊伍。同時,還應進一步拓展人才引進渠道,完善企業(ye) 內(nei) 部人力資源管理,打造跨職能、跨部門的招聘平台。
在劉飛香看來,先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將走向深度融合,特別是裝備製造業(ye) 在實現創新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對新學科人才、高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形成剛需。大力發展智能製造,不僅(jin) 可以提高就業(ye) 數量,而且能提升就業(ye) 質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