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貸者實際息費率超30% 360借條等遭投訴
最低利率攬客 附加服務費擔保費 借貸者實際息費率超30%
年化利率逼紅線 360借條等遭投訴
“正規平台、息費無憂”“快速到賬,最低年化利率6%”,隨處可見的網絡貸款廣告很容易打動人心。然而,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大批消費者拿到貸款開始還款後,才發現網絡貸款並非廣告裏說得那麽(me) 美,他們(men) 實際支付的綜合貸款成本往往高於(yu) 廣告中最低利率的數倍,甚至大膽踩線36%。
攬客誘餌
網貸廣告以最低利率宣傳(chuan)
目前,大家常用的互聯網貸款主要分為(wei) 兩(liang) 種渠道,一種是自營渠道,即消費者直接通過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的線上渠道進行申請;另一種更常見的方式是通過360借條、你我貸等網絡平台申請。這些網絡平台其實是助貸機構,主要幫助銀行、消金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營銷獲客、逾期清收,有的在過程中還會(hui) 引入擔保公司和保險公司增信。消費者直接找銀行借錢,很可能批不下來或者流程很麻煩,這些助貸平台的存在客觀上幫助消費者更便捷地獲得了貸款。
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通過助貸平台申請貸款,消費者除了支付銀行的利息,還要支付服務費、保險費、擔保費等多項費用。所有這些都是貸款成本。網絡貸款的綜合息費率之所以那麽(me) 高,就是因為(wei) 這部分費用的存在。
然而,不少網絡貸款的廣告往往會(hui) 用醒目字體(ti) 標注“最低日息萬(wan) 分之二”“年利率6%起”“年化7.2%起”。它們(men) 熱衷於(yu) 用最低利率攬客,卻少有提示最高利率。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不少消費者都是受網絡貸款廣告或宣傳(chuan) 營銷的誘惑,稀裏糊塗就借了錢,等還款的時候才發現賬單裏有不少之前完全沒留意的費用,更讓他們(men) 吃驚的是,這些額外費用竟然比真正的利息高很多。
事實上,消費者對網絡貸款利率過高的投訴量長期居高不下。以360借條App為(wei) 例,宣傳(chuan) 廣告稱“1千元借12個(ge) 月,日費用低至1毛2(年化綜合息費率7.2%起)。而北青報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上發現,稱360借條為(wei) “高利貸”的投訴超過1700條,因為(wei) 這些消費者付出的實際息費率都超過了30%。
有消費者出示的信息頁麵顯示,他在360借條借的5500元,年化綜合息費率高達35.94%,已經接近法律規定的36%高利貸標準。
後知後覺
服務費擔保費是利息好幾倍
消費者趙先生稱,2021年8月在你我貸平台申請了2200元貸款,分12期還款。在資金到賬後,他才發現前3個(ge) 月的還款賬單裏,除了還本金和利息192.39元,還包括谘詢服務費57.2元和貸後服務費170.06元。算下來,趙先生支付給銀行的利息隻有108.68元,年化利率僅(jin) 4.94%,但兩(liang) 項服務費總計681.78元,是利息的6倍,直接將這筆貸款的年化綜合息費率拉高至35.93%。
趙先生稱,自己完全不知道這些費用是怎麽(me) 回事。由於(yu) 從(cong) 你我貸App裏找不到合同,還是在支付記錄才了解到更多細節。還款記錄顯示,其本金和利息由某村鎮銀行收取,而谘詢服務費和貸後服務費則流向了陝西一家融資擔保公司。
李小姐和趙先生也有相似的經曆。她在你我貸平台借款12000元,12期總計還了16304.34元,息費總計4304.34元,年化綜合息費率高達35.87%。李小姐提供的還款記錄顯示,她每月還款1132.64元,其中每月還的利息從(cong) 85元起逐月遞減,最後一期利息才7元多,而每月固定的擔保費是86元,已經超過當月利息。更讓她吃驚的是,前兩(liang) 期平台還額外收取了1356元的貸後服務費。記者計算發現,李小姐為(wei) 這筆貸款支付的利息共1591.68元,同時還支付了1032元擔保服務費和貸後服務費2712元,這兩(liang) 項服務費合計3744元,是利息的2倍多。
此外,關(guan) 於(yu) 收取擔保費的問題也成為(wei) 投訴的“重災區”。在消費者投訴平台上,對小象優(you) 品App的投訴已超1萬(wan) 起。有用戶稱,在小象優(you) 品借款1萬(wan) 元,分12期歸還,每期還款945.33元,共還款11343元,利息1343元。同時,賬單顯示,該筆貸款另有一筆分12期的擔保費共2256元,粗略計算,其綜合年化息費率已達36%,而且擔保費遠超利息。
好借難還
提前還款比按期還款還貴
不少消費者表示,自己在申請網絡貸款時沒有注意到實際利率很高,等了解清楚想提前還款又發現沒那麽(me) 簡單。
在各大投訴平台上,有關(guan) 360借條提前還款的投訴非常集中,消費者認為(wei) 360借條提前還款的收費太高,甚至比按期還款還貴。據了解,360借條在客戶查詢待還款金額時,除了展示總息費、年化綜合息費率等信息,還用一行小字提示“如提前還款,將按實際使用天數最高0.0985%/日計算費用。最高不超年化36%。”這意味著,如果客戶的實際息費率低於(yu) 36%,而實際使用時間較長,提前還款的金額比按期還款還要多。
有用戶反映,自己借款的剩餘(yu) 未還本金為(wei) 25805.49元,剩餘(yu) 還款期數7期,按期還款總還款30126.81元,按照係統提示,提前還款要還30320.4元,比按期還款金額還要多近200元。
阻攔大家提前還款的不僅(jin) 有高收費,還有時間。有平台還會(hui) 要求預約提前還款的時間,等候排隊,不是想還就還。
張先生2018年在捷信消費金融借了75000元,今年2月想一次性提前還款,結果係統顯示到6月份才能還錢,現在隻能繼續按月還款。
如果想盡早提前還款,也有辦法,就是多交費。張先生提供的信息顯示,捷信消費金融對提前還款有很多附加要求。對於(yu) 簽署日期在2017年12月29日以後,未購買(mai) 靈活還款服務包、靈活保障服務包或購買(mai) 相關(guan) 服務包但還款未滿3期的合同,如在還款到期日的至少3日前(不含該還款到期日)申請提前還款,應繼續償(chang) 還3期期款後,提前還款才可生效。若在還款到期日前3日內(nei) 申請提前還款,則需繼續償(chang) 還4期期款後提前還款才可生效。
專(zhuan) 家解讀
助貸手續費未來應加強立法設置
網絡貸款平台可以隨意定價(jia) 嗎?他們(men) 的畸高收費該如何規範?據記者了解的情況,助貸平台的監管還存在空白地帶。
蘇寧金融研究院孫揚指出,那些掌握龐大流量的助貸機構背後都連接著上百家金融機構,但是作為(wei) 貸款全流程最開始的環節,助貸機構並沒有納入中國的金融監管體(ti) 係。
今年2月7日,無錫市新吳區發改委在回複消費者關(guan) 於(yu) 小象優(you) 品擔保費太高的投訴時表示,小象優(you) 品隸屬於(yu) 無錫源石雲(yun) 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並非經過審批和監管的地方金融從(cong) 業(ye) 機構,該公司從(cong) 事的助貸業(ye) 務非行政許可業(ye) 務。目前國家尚未出台相應法規規定擔保費收取的上下限,通常由擔保方與(yu) 被擔保方雙方協商確定。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yu) 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指出,當前的確有助貸中介在收取各種助貸手續費,有些手續費是合理的,比如擔保費;有些手續費是中介的收入,收費比例彈性就比較高。當前沒有具體(ti) 的中介費用限定比例的規定,法律隻是要求費用收取更加透明,比如在貸款前明確告知貸款人收費項目,但依然缺乏具體(ti) 法律標準來限製各項收費。
“對於(yu) 助貸手續費,未來應該加強立法設置,要限定收費名目,實施貸款中介費總量控製,設定收費額度上限。比如最近有聲音說可能會(hui) 有政策將助貸的擔保費設定在2%。當然,不能僅(jin) 僅(jin) 針對一種費用,助貸機構也會(hui) 巧立名目,故而也要限定助貸收費種類。”盤和林稱。
盡管直接針對助貸的監管規定一直沒有出台,但從(cong) 2019年開始頒布的很多監管規定也將影響到助貸業(ye) 務。
比如,今年5月1日將施行的《中國銀保監會(hui) 關(guan) 於(yu) 規範銀行服務市場調節價(jia) 管理的指導意見》要求,銀行完善服務外包與(yu) 服務合作價(jia) 格管理。在與(yu) 第三方機構業(ye) 務合作中,銀行可結合決(jue) 策獨立性、客戶法律關(guan) 係、利益歸屬等情況,區別服務外包與(yu) 服務合作,按照規定實施價(jia) 格管理。銀行要在外包服務協議中列明價(jia) 格條款,禁止外包服務提供商向客戶收取與(yu) 外包服務相關(guan) 的服務費用。銀行要充分了解互聯網平台等合作機構向客戶提供的服務內(nei) 容和價(jia) 格標準,在合作協議中約定服務價(jia) 格信息披露要求、三方爭(zheng) 議處理責任和義(yi) 務等內(nei) 容,禁止合作機構以銀行名義(yi) 向客戶收取任何費用。要持續評估合作模式,及時終止與(yu) 服務收費質價(jia) 不符機構的合作。
孫揚表示,助貸目前已經是互聯網貸款的主要形式,未來很有可能會(hui) 有監管政策的出台。他建議,銀行做助貸業(ye) 務要盡量做那些有場景有產(chan) 業(ye) 鏈的助貸,要回避那些純資金需求的助貸,同時也要大力發展自營業(ye) 務,並通過深層次的數字化轉型,降低自營業(ye) 務的成本。
提醒
消費者要合理使用小額信貸服務
當前,助貸平台和互聯網貸款的興(xing) 旺一定程度上便利了生活、減輕了即時的支付壓力,但在高利率的壓力下,消費者若頻繁、疊加使用消費信貸,也容易過度負債(zhai) ,征信受損,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諸多麻煩和風險。3月14日,中國銀保監會(hui) 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guan) 於(yu) 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誘導的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遠離過度借貸營銷陷阱,防範過度信貸風險。
銀保監會(hui) 提醒消費者,要堅持量入為(wei) 出消費觀,根據自身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做好收支籌劃。合理合規使用信用卡、小額貸款等消費信貸服務,了解分期業(ye) 務、貸款產(chan) 品年化利率、實際費用等綜合借貸成本,在不超出個(ge) 人和家庭負擔能力的基礎上,合理發揮消費信貸產(chan) 品的消費支持作用,養(yang) 成良好的消費還款習(xi) 慣,樹立科學理性的負債(zhai) 觀、消費觀和理財觀。
文/本報記者 程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