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培訓亂象調查 培訓機構號稱“包過”能信嗎
●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網絡培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不乏一些無資質的培訓機構,同時也出現了誇大培訓作用、誇大證書(shu) 含金量以及借培訓行騙的亂(luan) 象
● 不發證的網絡培訓也亂(luan) 象叢(cong) 生,如金融類培訓班就是“爆雷”最多的一個(ge) 。培訓機構經常利用人們(men) 渴望高額回報的心理,開設諸如“理財培訓班”“股票基金培訓班”等項目,並從(cong) 受害學員處攫取大量金錢
● 網絡培訓機構通過虛假宣傳(chuan) 等行為(wei) ,使消費者違背真實意思表示訂立合同,消費者在維權時可以請求解除合同並退還學費,也可以直接請求賠償(chang) ,還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進行投訴,嚴(yan) 重的話應直接向當地公安機關(guan) 報案
□ 本報記者 韓丹東(dong)
□ 本報實習(xi) 生 關(guan) 楚瑜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網絡培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不乏一些無資質的培訓機構,同時也出現了誇大培訓作用、誇大證書(shu) 含金量以及借培訓行騙的亂(luan) 象。
多位參加過各類網絡培訓的受訪者稱,一些網絡培訓機構打著培訓的旗號,收取學員培訓費後卷款跑路,還有一些培訓機構的培訓內(nei) 容與(yu) 廣告宣傳(chuan) 嚴(yan) 重不符,甚至利用培訓合同誘導學員陷入騙局,不斷套取學員費用。
《法治日報》記者在一家第三方投訴平台上查閱發現,教培行業(ye) 考試“包過”相關(guan) 投訴量達6000條,主要涉及退費難、虛假宣傳(chuan) 、誘導辦理教育貸等,其中涉及一級消防工程師證書(shu) 和碳排放管理師證書(shu) 報考的投訴記錄最多。
3月15日,該投訴平台綜合主管部門通報、各大媒體(ti) 報道、全網輿情、平台投訴數據及典型消費問題發布了2021十大消費亂(luan) 象,“考證培訓消費”赫然在列。
針對網絡培訓存在的諸多亂(luan) 象,記者近日進行了采訪調查。
考前承諾推薦兼職
獲得證書(shu) 後玩失蹤
記者調查發現,在網絡上,“含金量高”“門檻低”等證書(shu) 報考廣告令人眼花繚亂(luan) 。除碳排放管理師外,在該投訴平台上涉及公共營養(yang) 師證書(shu) 、健康管理師證書(shu) 等的投訴也較多。
2021年末,廣東(dong) 汕尾的林佳(化名)在某短視頻平台看見一個(ge) 博主推薦武漢某在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體(ti) 重管理師體(ti) 驗班,本著學習(xi) 新技能的心態,她點擊了視頻下方的報名鏈接。
在體(ti) 驗課上,該在線教育公司的老師對正式課程和配套福利作了詳細介紹,具體(ti) 包括購買(mai) 課程後可以獲贈體(ti) 檢卡、體(ti) 重秤、健康書(shu) 籍,推薦兼職就業(ye) ,贈送公共營養(yang) 師課程,通過考試後還可以獲得體(ti) 重管理師和公共營養(yang) 師雙證書(shu) 等。
“當初,機構的老師說可以簽署就業(ye) 保障協議,兼職包括主播、講師以及網上客服3種,月收入保底2500元。那時我剛懷孕,希望能學點技能,利用空閑時間幹個(ge) 兼職增加收入,於(yu) 是就報了名。”林佳說。
林佳花3980元報了該機構的體(ti) 重管理師企業(ye) 定製聯報班後,直到現在都沒有收到機構的教材,也沒有參加考試,更沒有獲簽兼職保障協議。原本機構說課程的有效期是一年,但是還不到半年,林佳就已經打不開那個(ge) 網課鏈接了。
“機構一開始說,這個(ge) 兼職協議是開課或者上完課就簽署,但是我們(men) 多次追問,機構都說合同正在生成中。之前聯係我們(men) 的老師,微信號都已經注銷了,現在的老師是新來的,經常不回複信息,要麽(me) 就是回複得非常敷衍。”林佳說,還有十幾人跟她情況一樣,其中大部分都是寶媽。
機構原本稱,等他們(men) 學完了體(ti) 重管理師課程,並且通過機構內(nei) 部的結業(ye) 考試,就可以開通公共營養(yang) 師課程。群裏部分學員已經通過結業(ye) 考試了,也提交了公共營養(yang) 師的報名材料,但是至今也沒有收到報名成功以及何時參加考試的消息。“但卻收到了很多騷擾電話,還有網貸驗證信息。”林佳說。
記者調查發現,在報考健康管理師、心理谘詢師等證書(shu) 時,部分培訓機構也存在虛假宣傳(chuan) 的情況。
2021年5月,廣東(dong) 河源的陳萍(化名)在某教育培訓機構報考了健康管理師和心理谘詢師證書(shu) ,當時陳萍手頭上已經有了公共營養(yang) 師證書(shu) 。
該教育培訓機構的老師告訴陳萍,“等你再把健康管理師和心理谘詢師證書(shu) 考下來,我們(men) 就可以在3個(ge) 月內(nei) 推薦掛靠單位,否則全額退款。”
但是等陳萍把3個(ge) 證書(shu) 考完,對方就基本處於(yu) 失聯的狀態,不但沒有推薦掛靠單位,更沒有退款。後來,陳萍聯係對方的業(ye) 務員時被告知,該公司快要破產(chan) 了。
“上班掙得少,不如來當營養(yang) 師!聽說含金量很高,身邊人都在考”“可全職、可兼職,月月拿雙薪”……目前,類似的報考廣告在網絡上隨處可見。記者點擊某廣告下方的報名鏈接並添加了天津某教育機構教務張老師的微信。
張老師告訴記者,公共營養(yang) 師證書(shu) 是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由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職業(ye) 技能鑒定中心頒發。該教育機構推出了2980元的快速取證班和3980元的私人定製班。快速取證班隻適合有升職加薪需要的人,但是如果想讓機構推薦兼職,就得報名私人定製班。
為(wei) 了引導記者報名價(jia) 格更高的私人定製班,張老師反複強調:“報名私人定製班可以一次性獲得3個(ge) 證書(shu) ,一個(ge) 是公共營養(yang) 師證書(shu) ,同時還有我們(men) 機構頒發的兒(er) 童營養(yang) 師和膳食搭配師結業(ye) 證書(shu) 。而且公共營養(yang) 師證書(shu) 可以無限重修,直到您考到證書(shu) 。我們(men) 也會(hui) 給您推薦線上兼職平台,並且有專(zhuan) 業(ye) 的就業(ye) 指導老師,教您怎麽(me) 做兼職。”
據了解,該機構推薦的主要是線上兼職,如在相關(guan) 網絡平台上做營養(yang) 谘詢,機構會(hui) 輔助學員把證書(shu) 注冊(ce) 在平台上,幫助學員包裝身份,製作簡曆。平台自動分配訂單,隻需有空的時候上線回答即可。
不過,已經拿到證書(shu) 的學員張某告訴記者,雖然在相關(guan) 平台注冊(ce) 並且兼職,但是訂單量很少,一個(ge) 月有時一單都沒有,連培訓費都掙不回來。
網絡培訓貨不對版
環環相扣誘導消費
記者了解到,培訓拿證隻是網絡培訓亂(luan) 象的一部分,不發證的網絡培訓也很亂(luan) ,如金融類培訓班就是“爆雷”最多的一個(ge) 。培訓機構經常利用人們(men) 渴望高額回報的心理,開設諸如“理財培訓班”“股票基金培訓班”等項目,並從(cong) 受害學員處攫取大量金錢。
去年8月,浙江台州的劉女士經親(qin) 友介紹,進入了北京某在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一個(ge) 名為(wei) “25-4袁家軍(jun) 金融管理高階班”的群聊。劉女士看到群負責人轉發的“成功案例”後,覺得自己發財的機會(hui) 到了。
自稱是班主任的群負責人在添加劉女士為(wei) 好友後,立即向其介紹了一些股票投資的內(nei) 容,並告知劉女士:“您現在看到的學習(xi) 資料都是內(nei) 部專(zhuan) 享,現在報名參加高階進修班可以免費領取各種課程,我們(men) 用收益保證品牌質量!”
劉女士起初還有些猶豫,但群負責人每天不厭其煩地打電話、發信息催促她報班。劉女士告訴對方,自己經濟能力有限,卡上的餘(yu) 額交不起學費,所以現在還沒有確定要不要報班。
劉女士告訴記者,對方聽到她說沒錢,用非常激動的語氣告訴她,該機構有專(zhuan) 門為(wei) 交不起學費的學員提供貸款的配套服務,現在隻需要劉女士提供辦理貸款的基本信息,就能和普通學員一樣正常參加網絡培訓,而機構會(hui) 替她處理好貸款相關(guan) 事宜。
就這樣,劉女士接連交納了3799元和2580元,分別購買(mai) 了“基金股票高階特訓營”“財務自由私人專(zhuan) 屬訓練營(直播專(zhuan) 享)”兩(liang) 項課程。
但在隨後一個(ge) 月的培訓時間裏,原先承諾的黃金期貨秘籍課、基金股票全景複習(xi) 課、全景複盤課並未兌(dui) 現,僅(jin) 有的兩(liang) 次專(zhuan) 享直播課也是和幾百人一同觀看的,主播在直播過程中不遺餘(yu) 力地推銷他們(men) 更高級的培訓課,並不斷降低課程價(jia) 格,直播評論區不一會(hui) 兒(er) 就能看到有學員購買(mai) 課程的消息。
在培訓期間,班主任以開設新課為(wei) 由,不斷將劉女士推薦到別的社交群,有的是證券投資實戰群,讓劉女士和同期學員集體(ti) 在某證券公司開股票賬戶,有的是期貨外匯群,將學員們(men) “打包”交給某證券公司之後便再也沒動靜,什麽(me) 也沒學到。
學員們(men) 集體(ti) 向該機構投訴時,機構客服解釋說,學員們(men) 簽的培訓合同已經到期,課程已經交付,無法退款。
與(yu) 此同時,有細心的學員發現,當時報名時簽署的網絡培訓服務協議中,蓋章公司天津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竟然和該機構沒有任何關(guan) 聯。
多方聯合齊心治理
遏製網絡培訓亂(luan) 象
在黑貓投訴發布的《2021消費者權益保護白皮書(shu) 》中,有關(guan) 網絡培訓的內(nei) 容也是消費者維權的重要部分。
近幾年,在不少人有著“學曆焦慮”的背景下,“包過”“包獲文憑”的學曆、技能提升廣告隨處可見。然而,一些宣稱“包過”的教育機構甚至沒有給學生報名入學,大量非正規機構大肆招生,部分機構更是涉嫌違規違法經營。
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成人教育市場規模達11077億(yi) 元。市場的不斷擴張也伴隨著糾紛的增長,微博上“教育培訓”相關(guan) 的提及量高達365萬(wan) 次。教培機構屢屢“爆雷”,“在線教育機構虛假廣告”“1元學理財被騙近萬(wan) 元”等話題引發人們(men) 廣泛討論。
廣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教育、培訓廣告不得含有下列內(nei) 容:對升學、通過考試、獲得學位學曆或者合格證書(shu) ,或者對教育、培訓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證性承諾。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說,“零基礎包拿證”“證書(shu) 含金量高可掛靠”等,都是赤裸裸的虛假廣告和誤導宣傳(chuan) ,違反了廣告法的規定以及其他相關(guan) 法律規定。如果機構宣傳(chuan) 可掛靠,那麽(me) 具體(ti) 的掛靠企業(ye) 以及是否得到監管部門的同意都需明示。
針對一些培訓機構在收款後或培訓尚未結束時失聯的情況,劉俊海說,如果培訓機構想履行責任但是沒有能力,即構成違約,屬於(yu) 違法行為(wei) 。但如果機構在一開始收錢的時候就沒有履行的意思,則可能涉嫌犯罪,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貴州新瑞林陽律師事務所律師吳旭夢認為(wei) ,網絡培訓機構通過虛假宣傳(chuan) 等行為(wei) ,使消費者違背真實意思表示訂立合同,消費者在維權時可以請求解除合同並退還學費,也可以直接請求賠償(chang) ,還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進行投訴,嚴(yan) 重的話應直接向當地公安機關(guan) 報案。
吳旭夢提醒,消費者在參加網絡培訓的整個(ge) 階段,一定要做好證據收集工作,如相關(guan) 截圖、電話錄音、轉款憑證以及簽訂合同時的合同原件,以便日後維權。
劉俊海認為(wei) ,監管者應該勇於(yu) 擔當,用好用足法律賦予的市場準入、行政指導、行政監管和行政處罰等權限,激濁揚清,懲惡揚善,遏製網絡培訓中的亂(luan) 象。對於(yu) 沒有培訓資質的機構,該取締的取締、該處罰的處罰。同時,培訓機構應當加強自律,依法經營。
在吳旭夢看來,對於(yu) 此類虛構培訓效果的培訓機構,公安、市場監管、網監等部門應該聯合執法,除整頓罰款之外,對於(yu) 這些培訓機構的實際控製人和大股東(dong) 依法予以重罰。
“消費者也要學會(hui) 分辨網絡培訓機構中的真假,警惕帶有引誘性質的宣傳(chuan) 標語,注意保存相關(guan) 證據。如果不幸深陷其中,也要保持理性,以法律為(wei) 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吳旭夢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