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新能源汽車“跑下去”需要協同的“鏈式反應”

發布時間:2022-03-21 11:17:00來源: 工人日報

  近日,多家車企宣布上調新能源汽車終端銷售價(jia) 格。據統計,目前已有近20家新能源車企宣布調價(jia) ,涉及車型近40款,漲價(jia) 幅度從(cong) 數千元到數萬(wan) 元不等。

  盡管在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的當下,市場對價(jia) 格的敏感度比以往有所下降,但廠商的密集調價(jia) 仍然引發了廣泛關(guan) 注。這一次,各界擔心的不是賣車問題,而是造車問題。

  今年是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實施的最後一年。根據財政部等4部門聯合發布的《關(guan) 於(yu) 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將於(yu) 今年12月31日終止,之後上牌的車輛不再給予補貼。

  按照最初的政策設計,新能源汽車補貼原計劃在2020年退出,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延續至今年。在國內(nei) 巨大市場需求的帶動下,新能源車企在研發、製造等方麵的成本逐步拉低,產(chan) 業(ye) 發展從(cong) 政策驅動轉向市場拉動,呈現出市場規模、發展質量雙提升的良好發展局麵。

  據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統計,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chan) 銷分別完成354.5萬(wan) 輛和352.1萬(wan) 輛,同比均增長1.6倍,市場占有率達到13.4%,高於(yu) 上年8個(ge) 百分點。對於(yu) 2022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各界普遍表示樂(le) 觀。

  但此次新能源汽車密集調價(jia) ,凸顯了產(chan) 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另一個(ge) 問題:新能源汽車的需求被激活後,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能否接得住?

  此前,麵對新能源汽車應用推廣難題,從(cong) 政策到產(chan) 業(ye) ,目光更多聚焦於(yu) 需求側(ce) 。尤其是一些造車“新勢力”,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提高續航、降低售價(jia) 、提升體(ti) 驗,讓新能源汽車打動消費者。但現在,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麵臨(lin) 的壓力更多來自上遊。

  據了解,在此輪新能源汽車密集調價(jia) 背後,是鋰、鎳等上遊原材料價(jia) 格的暴漲。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所需的電池級碳酸鋰價(jia) 格目前已突破50萬(wan) 元/噸,較年初漲超80%,同比漲超500%。

  巨大的成本壓力之下,一些新能源車企坦言“賣一輛虧(kui) 一輛”。有的廠商直接選擇暫停旗下熱銷車型的接單,有的“黃牛”乘機將漲價(jia) 前的提車訂單加價(jia) 轉賣給消費者……銷售端的亂(luan) 象,成為(wei) 新能源汽車供應鏈難以支撐市場需求的一個(ge) 生動而尷尬的注腳。

  有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調價(jia) ”隻能短期緩解原材料成本上漲之“痛”,新能源汽車產(chan) 業(ye) 需要正視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短板,著力提升防範市場波動風險的能力。

  市場的應用推廣難題,可以交給某家企業(ye) 甚至某款產(chan) 品。但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的打造和完善,並非單點突破所能實現。它需要更係統地發力,需要協同的“鏈式反應”。

  以成為(wei) 焦點的鋰礦為(wei) 例,要適應其波動變化、保障供應,原材料供應商要進一步挖掘資源儲(chu) 存量潛力,電池供應商要發力技術革新、工藝創新、開發新材料,同時還需要健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體(ti) 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些需要鋰資源開發、鋰鹽生產(chan) 、正極材料、動力電池、整車生產(chan) 、電池回收等全鏈條的協同配合。

  近年來,為(wei) 了緩解上遊原材料和關(guan) 鍵零部件供需壓力,不少企業(ye) 加大了對供應鏈的投入,產(chan) 業(ye) 政策也更多將目光聚焦於(yu) 產(chan) 業(ye) 鏈上,新能源汽車的產(chan) 業(ye) 鏈自主供應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但要支撐起國內(nei)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仍然還有很多功課要做。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