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從武漢封城到對戰奧密克戎 抗疫兩年“五連問”

發布時間:2022-03-22 11:19:00來源: 科技日報

  再逢抗疫關(guan) 鍵期。兩(liang) 年來,我國不斷提升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水平,快速有效處置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基於(yu) 循證醫學、科學研究進行的抗疫部署,將推動我們(men) 更接近人民預期的目標。

  3萬(wan) 名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的出現僅(jin) 用了18天!3月以來,吉林、廣東(dong) 、福建等多地不斷報告新病例,我國新冠病毒肺炎感染人數每天新增均數以千計。

  猛增的數字背後,是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直言:“(現在是)抗疫兩(liang) 年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兩(liang) 年多來,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再次拉響警報。依然是“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但與(yu) 不時閃回人們(men) 記憶中的武漢封城相比,我們(men) 今天麵臨(lin) 的抗疫困局和兩(liang) 年前一樣嗎?

  感染者“禁足時間”越來越短,新方案怎麽(me) 做到?

  3月15日,一份被認為(wei) 是迄今為(wei) 止最科學的方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發布。按照該方案,一名感染者如果救治順利,將可以在7—10天左右返回家中,而如果按照之前的方案,至少需要一個(ge) 月。

  “(之前)上海(確診病例)的平均住院天數是15天,出院後還要到隔離點隔離14天。”張文宏此前在發布會(hui) 上解釋。新方案調低了核酸達標要求,意味著縮短了住院時間,同時規定出院後無需再到隔離點,可以直接回家隔離。總體(ti) 算來,大大縮短了感染者的“禁足時間”,令人拍手叫好。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作為(wei) 總的抗疫指南,在抗疫布局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兩(liang) 年來診療方案的持續更新,已經從(cong) 第一版修訂至第九版。細數其中的變化,將不難發現科研、臨(lin) 床、疾控等領域對於(yu) 新冠肺炎認知深度的變化。

  例如,科技日報記者查詢資料發現,直到第五版診療方案發布後,對於(yu) 新冠肺炎患者的分型才有了“輕型”這一類。症狀不明顯、肺部沒有炎症、但仍具有傳(chuan) 染性——這是對輕型的界定。國家醫療專(zhuan) 家組成員、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yu) 研究中心首席專(zhuan) 家李興(xing) 旺解釋,增加輕型患者的分類,一方麵是為(wei) 了把這部分病人進行隔離治療,以更好地控製傳(chuan) 染源,另一方麵做到了對病人基本特征更加詳細的描述。

  正是基於(yu) 兩(liang) 年前對病例分型的調整,新方案才提出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如今,絕大部分的輕症人群無需再住院,不僅(jin) 大大節約了醫療資源,也表明我國對於(yu) 輕型病例的救治、症狀的控製有了相當的把握。

  張文宏解讀,診療方案的科學性,讓每個(ge) 人對未來的抗疫更有信心了。“最早的診療方案製定時,我們(men) 對新冠病毒一無所知,是憑借我們(men) 在醫學上的經驗邊救治邊製定的。從(cong) 第一版到第九版,我們(men) 獲得的科學證據越來越多,新冠病毒肺炎的診療方案最終會(hui) 成為(wei) 一套基於(yu) 科學製定的最合理的方案。”

  “捅到自己秒飆淚”,在家自測抗原真能管用?

  “真的可以試點多發放自測盒,自測陽性的人會(hui) 自覺地減少走動,避免交叉感染,還能省去很多流調和抽檢的工作量……”一位來自深圳的醫務人員對新的抗原自測盒滿是期待,作為(wei) 仍在連續奮戰著的普通一兵,他希望新手段能帶來巨大工作量的提前分流,能讓他和累癱在操作台前的戰友歇口氣。

  截至3月20日,根據國家藥監局公布的數據,國家藥監局已批準17個(ge) 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產(chan) 品。在上海,抗原自測已火速到位,“捅到自己秒飆淚”“比醫院還下得去手”的自測體(ti) 驗成為(wei) 最新的熱門話題。

  抗原檢測是檢測病毒包膜上的蛋白,核酸檢測是檢測病毒中的RNA。抗原檢測無需高端設備,快速、簡單,像驗孕棒一樣在家就能測。缺點是判別陰性準,可能漏診陽性。

  有了抗原檢測,居家隔離的每個(ge) 人都能夠成為(wei) 新冠肺炎疫情發現的“前哨”。這在兩(liang) 年前是難以想象的。如今我們(men) 能用上抗原檢測產(chan) 品,源於(yu) 兩(liang) 年前的科研布局。早在疫情初期,國家應急攻關(guan) 項目便支持了多家企業(ye) 進行抗原檢測試劑的研發。抗原檢測在20分鍾內(nei) 就可以肉眼觀察到結果,這一短平快的優(you) 勢成為(wei) 對戰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有益補充。

  而在兩(liang) 年前,用什麽(me) 手段判定是否感染、哪些指標能確定感染也曾懸而未決(jue) 。彼時,由於(yu) 核酸檢測能力受限,“肺炎影像學特征”等手段也被提出用於(yu) 新冠肺炎患者的確診。

  隨著我國核酸檢測能力有組織、成建製地大幅提升,核酸檢測成本大幅度下降,核酸檢測成為(wei) 篩查、確診的有效手段。

  從(cong) 鼓勵隻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都要開展核酸檢測,到目前全國一共有12400家機構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服務,我國隻用了兩(liang) 年多一點的時間。

  “我國在核酸檢測方麵是全球領先的。” 在3月15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發布會(hui) 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用數字說話:全國總體(ti) 核酸檢測能力單管已達到4609萬(wan) 管/天,在此基礎上,我國逐一突破了“5混1”“10混1”“20混1”的混檢技術,這意味著混檢能力已達到4609萬(wan) 管/天的20倍。

  不止如此,包括氣膜、方艙、移動檢測車在內(nei) 的移動檢測力量得到全麵加強,它們(men) 在區域的聚集性疫情暴發時發揮了“增援部隊”的作用,能快速補充急劇增加的核酸檢測需求,為(wei) 貫徹“動態清零”的總方針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和病毒賽跑,我國核酸檢測能力從(cong) 落後到領先。

  而今,抗原檢測召之即來、來之能戰。至此,包括抗原檢測、核酸檢測、抗體(ti) 檢測在內(nei) 的多樣化檢測手段共同組成了響應速度更快的階梯式檢測體(ti) 係,高效尋找隱匿性更強的奧密克戎變異株。

  5200萬(wan) 中國老人缺失新冠免疫力,短板怎麽(me) 補?

  “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流行給老年人帶來了更大的危害,不打疫苗老人的死亡數、重症數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已經超過了曆史最高水平。”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zhuan) 家王華慶說。

  “據現有統計,重症患者當中有65%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分型為(wei) 重型的老年人當中,65%沒有接種疫苗。”焦雅輝說。

  “我國老年人群的新冠疫苗接種比例較低。部分省市80歲以上老年人群接種率不足30%,70歲以上老年人群接種率不足50%。” 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技發展中心主任鄭忠偉(wei) 說。

  迎戰奧密克戎變異株,這些與(yu) 新冠肺炎疫情對戰了兩(liang) 年多的抗疫專(zhuan) 家不怕別的,就怕5200萬(wan) 中國老人仍舊缺失新冠免疫力。

  在兩(liang) 年前的第七版診療方案中,“易感人群”一欄描述為(wei) :人群普遍易感。而今,這一欄增加了:感染後或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後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

  短短一句話,囊括了一個(ge) 全人群免疫屏障建立的巨大工程。

  兩(liang) 年前,新冠病毒疫苗尚在研製和臨(lin) 床試驗階段,新冠病毒疫苗能不能研製成功、有效性、安全性怎麽(me) 樣……這些問題統統沒有答案。而如今我國接種新冠疫苗已達32億(yi) 劑次,還向120多個(ge) 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超21億(yi) 劑新冠疫苗。

  中國新冠疫苗一路走來,遭受過不少質疑。但我國疫苗團隊憑借科學嚴(yan) 謹的研發規範、完善詳實的臨(lin) 床試驗數據、在多個(ge) 國家的優(you) 秀表現,最終證明了自己。2020年12月15日我國正式啟動重點人群的疫苗接種工作,2020年12月30日,我國首個(ge) 新冠疫苗上市,全民免費接種。

  麵對病毒的頻繁變異,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科研攻關(guan) 組疫苗研發專(zhuan) 班專(zhuan) 家組成員邵一鳴指出:“一旦研究顯示需要更新疫苗,我國企業(ye) 有能力及時提供。”

  底氣和實力,支撐起針對新冠病毒及其各種變異株的全民免疫屏障,疫苗的大規模接種無形地改變了我們(men) 與(yu) 新冠病毒抗衡的局勢。

  “人群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zhuan) 家組組長梁萬(wan) 年將其作為(wei) 在新冠大流行中“中國具有一定的抵抗疫情傳(chuan) 播能力”的首要因素。

  但仍有5200萬(wan) 名中國老人還未接種新冠疫苗,中國的全人群免疫屏障裏,如果缺失老年人這塊至關(guan) 重要的“門栓”,將很難迎來抗疫的最終勝利。

  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冠特效藥,現在都啥情況?

  “以前沒有效果的或者效果不確定的藥物全部被刪除,頂上來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抗體(ti) 藥和另一款小分子藥物。” 張文宏在解讀第九版診療方案時,對藥物的變化直言不諱。

  一度,對付這種全新的病毒,無藥可用的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

  “大疫出良藥”,中藥憑借典籍的厚重積澱、成藥的便捷和可及,率先形成了三藥、三方。2021年3月2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中藥三方清肺排毒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獲批上市。

  “這三張方子都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臨(lin) 床上確有療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說,中醫對經典名方進行優(you) 化、組合,同時加入實驗有效的中藥組分,研發出對症的中藥新藥,這也是一條快速篩選、評價(jia) 研發新藥的途徑。

  在化學藥和生物藥的摸索中,中國新冠藥物創製研發團隊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主動“揭榜”。2021年12月8日,我國首款抗新冠病毒藥物——新冠單克隆中和抗體(ti) 安巴韋單抗和羅米司韋單抗聯合療法獲批上市。2021年12月30日,我國科研院所與(yu) 企業(ye) 聯合研發的新冠口服藥VV116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獲批使用。

  更多的藥物研發團隊在快馬加鞭地研發。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2月底,我國已有50多個(ge) 新冠藥物獲批進入臨(lin) 床試驗階段,包括阿茲(zi) 夫定在內(nei) 的3個(ge) 小分子藥物已進入三期臨(lin) 床試驗階段,被業(ye) 界寄予厚望。

  不少企業(ye) 開啟了研發、生產(chan) “雙推進”的模式。例如,歌禮藥業(ye) 在3月15日宣布,其研發的與(yu) 已經獲批上市的輝瑞小分子藥物原理相似的ASC10已經優(you) 化了生產(chan) 工藝,降本提效的同時,考慮了更環保的合成方法。

  “按照常規的新藥研發進程,我們(men) 不會(hui) 這麽(me) 早關(guan) 注生產(chan) 成本和產(chan) 能。”歌禮藥業(ye)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疫情形勢敦促新藥研發刻不容緩,也期待相關(guan) 部門在加快審批方麵采取實質性措施。

  回應業(ye) 界的期待,2月22日,《藥審中心加快創新藥上市申請審評工作程序(試行)》對外征求意見,程序中對溝通交流的重視,成為(wei) 最大的亮點。

  新冠肺炎疫情讓新藥研發的整個(ge) 鏈條以高效、穩健的節奏加速運轉。相信用不了太久,價(jia) 廉物美、能防能治的特效藥將成為(wei) 抗擊疫情的利器。

  奧密克戎變異株或從(cong) 艾滋病患者體(ti) 內(nei) 進化而來,下一個(ge) 變異株呢?

  盡管我們(men) 已經在上麵提到的診療方案、檢測體(ti) 係、免疫屏障、有效用藥方麵取得了足以把控“戰局”的進展,但在傳(chuan) 染病防控的語言體(ti) 係中,從(cong) 來沒有“萬(wan) 無一失”。

  兩(liang) 年多了,它不再是那個(ge) 它。從(cong) 原型株到阿爾法、貝塔、德爾塔、奧密克戎……新冠病毒的3萬(wan) 多個(ge) 堿基中總會(hui) 不時地冒出些“善變的怪咖”。D614G、N501Y……這些囚徒編號般的序號指示著病毒基因組堿基序列的排隊位置。

  從(cong) 疫情初期的序列讀取,到如今病毒學專(zhuan) 家已經可以逐個(ge) 解讀關(guan) 鍵的位點,並將其與(yu) 感染性、入侵模式等關(guan) 聯,人類對於(yu) 新冠病毒進行了拆解式的摸底。

  我們(men) 對於(yu) 新冠病毒的認知速度快於(yu) 對於(yu) 其他病原體(ti) 的認知速度。但病毒的變異速度也毫不遜色。2020年5月在南非發現貝塔變異株、9月在英國發現阿爾法變異株、10月在印度發現德爾塔變異株、11月在巴西發現伽馬變異株……

  變異株帶來感染數據的“尖峰”隨後趨於(yu) 平緩,在驚訝和接納之後,人們(men) 又開始適應新冠病毒的變異,認為(wei) 病毒變異似乎也逃不出“五指山”。

  直到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突然出現。它沒按常理出牌,在關(guan) 鍵蛋白上一下子出現了30多個(ge) 突變氨基酸(以往都是個(ge) 位數)。

  “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來源目前仍未知,但確定不是當前的其他主流變異株演化而來。”香港大學醫學院教授金冬雁認為(wei) ,關(guan) 於(yu) 來源的若幹推測中,奧密克戎變異株是從(cong) 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體(ti) 內(nei) 進化而來的較為(wei) 可信。一份發表在《細胞》的研究表明,免疫缺損的患者體(ti) 內(nei) 會(hui) 匯聚各種突變株,而這些變異株會(hui) 無法清除長時間留在體(ti) 內(nei) ,在時間空間上發生交匯,進而引發大量突變同共存的變異。

  奧密克戎變異株會(hui) 不會(hui) 是新冠病毒的最後一個(ge) 大突變,尚未可知。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的疫苗火速研製出來,能預防多種變異株的多價(jia) 疫苗也準備就緒。但人們(men) 應時刻警惕:隻要全球大流行存在,病毒就有突破現有免疫屏障的機會(hui) ,沒有誰能獨善其身。

  回首兩(liang) 年多前,人們(men) 突遇新冠疫情、心懷不安,萬(wan) 千醫務人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征,雷神山、火神山坐鎮化解,方艙醫院扭轉被動局麵……中國順利度過突發疫情應急圍堵階段。

  兩(liang) 年來,我國堅持“外防輸入、內(nei) 防反彈”,不斷提升分區分級差異化精準防控水平,快速有效處置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少聚集成為(wei) 每個(ge) 人的“下意識”,疫苗的保護、治療能力的提升、充足的醫療資源冗餘(yu) 度讓未來的抗疫工作有了從(cong) 容應對的底氣。

  兩(liang) 年後,再逢抗疫關(guan) 鍵期,如何化解困局?“智慧抗疫。”張文宏用一個(ge) 詞概括,他說:“基於(yu) 循證醫學、基於(yu) 科學研究進行的抗疫部署,將推動我們(men) 更接近人民預期的目標。”(張佳星)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