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看得見摸不著 數字藏品“入侵”現實世界

發布時間:2022-03-23 10:30: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看得見摸不著 數字藏品“入侵”現實世界

  實體(ti) 藏品不僅(jin) 花費巨大,隨著時間流逝還有可能損壞、丟(diu) 失,相比之下,隻存在於(yu) 數字世界的數字藏品價(jia) 格親(qin) 民,並且可以永久保存。

  從(cong) 新聞數字藏品、博物館數字藏品到杭州亞(ya) 運會(hui) 數字火炬,數字藏品成為(wei) 了數字文創領域的熱點話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chuan) 統文創產(chan) 業(ye) 也在發生新的變化。

  數字藏品是如何產(chan) 生的?

  要了解數字藏品,首先要了解NFT。NFT全稱為(wei) Non-Fungible Tokens,即“非同質化代幣”。從(cong) 技術上來看,NFT是一種基於(yu) 區塊鏈技術的契約的數字化憑證。如現實世界購買(mai) 房子會(hui) 獲得房產(chan) 證明,在虛擬世界購買(mai) 虛擬產(chan) 品獲得的就是NFT。

  當NFT遇上藝術品,一張圖片、一首歌、一段視頻,甚至一個(ge) 頭像都可以與(yu) 一串代碼“擦出火花”,身價(jia) 發生幾何倍數暴漲。在過去的一年裏,明星、大V、企業(ye) 紛紛打造推出自己的NFT產(chan) 品,數字藏品成為(wei) NFT落地最快的應用場景之一。

  在NFT基礎上,數字藏品兼具金融性與(yu) 合規性,是其中國化的合規發展路徑。從(cong) 概念而言,數字藏品由來於(yu) NFT,是使用區塊鏈技術通過唯一標識確認權益歸屬的數字作品、藝術品和商品,能夠在區塊鏈網絡中標記出其所有者,並對後續的流轉進行追溯,包括但不限於(yu) 數字圖片、音樂(le) 、視頻、電子票證、數字紀念品等各種形式。

  陀螺研究院發布的《數字藏品發展應用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已有數字藏品企業(ye) 超過200家,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可劃分為(wei) 版權方、發行方、底層技術提供方以及交易平台,貫穿數字藏品的鑄造、交易與(yu) 流轉完整的生命周期。

  版權方主要提供數字藏品的原始IP,包括唱片公司、電影、動漫、電視劇等出品方,遊戲製作方,自由設計師,藝術家等多種類別,位於(yu) 產(chan) 業(ye) 鏈的最上遊。發行方則主要針對數字藏品的發行,可以是版權方或授權方,通過對作品進行二次創造,呈現原型設計以及數字化產(chan) 品。

  新聞數字藏品“破圈” 博物館數字藏品受熱捧

  國內(nei) 市場目前都有哪些數字藏品?

  在版權領域,新華社、財經、解放日報、央視網均先後推出過數字藏品。其中,新華社於(yu) 2021年12月24日20:00通過區塊鏈NFT技術,將精選的2021年新聞攝影報道鑄成中國首套“新聞數字藏品”,全球限量發行。“新聞數字藏品”在區塊鏈上擁有唯一的標識和權屬信息,兼具特別的紀念意義(yi) 和收藏價(jia) 值。首批產(chan) 品預發行 11 張,每張限量 10000 份且全部免費。同時,還推出了僅(jin) 發行 1 份的特別版本,奧運首金楊倩的數字藏品已定向贈予。該產(chan) 品通過新聞攝影作品的上鏈,獲取獨一無二的哈希數據標識,實現了藏品的確權,收藏者也可以在至信鏈上進行追蹤與(yu) 查詢,保證了藏品的特殊行。

  花9.9元搶購一份“太陽神鳥”,19.9元擁有一隻“東(dong) 漢陶狗”,29.9元就可以坐享一輛“秦陵彩繪銅車馬·一號車”……眾(zhong) 多博物館也湧入數字藏品的熱潮中。據不完全統計,國內(nei) 已有超過30家博物館發行了館藏的數字藏品。中國國家博物館、河北博物館、湖南博物館、湖北博物館等多家知名博物館均在其中。今年春節,至少有24家博物館發行了文創數字藏品: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特別推出虎年限定款“歡慶虎年”係列藏品,石虎、銅虎、銅鳥三件套像鑲嵌著千載遺珍的擺件;四川博物院的東(dong) 漢陶狗呆萌有趣,跨越千年上演忠犬追隨的故事;保利藝術博物館的虎首銅像,讓你知道圓明園的大王究竟是誰……各大博物館使用數字技術發布源自“虎文物”“十二生肖文物”及“鎮館之寶”的3D數字藏品,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傳(chuan) 統文化,加入收藏行列。並且,無論在哪個(ge) 平台發行,這些文博類數字藏品剛一上線就立刻售罄。

  作為(wei) 亞(ya) 運會(hui) 史上首次發行的數字特許商品,20000個(ge) 杭州亞(ya) 運會(hui) 火炬同款3D版數字火炬2021年9月一上線就被搶購一空;同年12月,三款杭州亞(ya) 運會(hui) 吉祥物項目運動造型數字藏品同時開售,同樣被熱情的用戶“秒搶”。數字火炬作為(wei) 一種數字化時代承載奧運精神的全新紀念形式,拓寬了數字火炬擁有者的群體(ti) 範圍,實現了跨時空的精神傳(chuan) 遞。而憑借著獨特標識、永久存證、不可複製以及不可篡改的屬性,數字火炬收藏者擁有了獨一無二的亞(ya) 運記憶。近日,成都舉(ju) 辦的第31屆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也上線了大運會(hui) 火炬“蓉火”同款3D版數字火炬。

  “煙花”藏品用戶共創元宇宙藝術作品

  在消費行業(ye) ,數字藏品的應用更加廣泛。在海外,LV、Burberry、可口可樂(le) 、必勝客、耐克、阿迪達斯等企業(ye) 均推出了品牌NFT,比如耐克推出Air Max運動鞋等數字版本的產(chan) 品,在虛擬世界中搶先“占領”用戶心智。在國內(nei) ,伊利、安踏、特步、海底撈等企業(ye) 也已入局,小鵬、一汽大眾(zhong) 、歐尚、上汽榮威等汽車品牌也在加速布局。

  元宇宙領域,數字藏品更是涵蓋了頭像、藝術收藏、遊戲等多個(ge) 範疇。今年1月25日,Aily Gallery簽約算法藝術家“道龍”創作的可編程NFT藝術作品《元宇宙煙花》推出。用戶所購買(mai) 的每一份元宇宙煙花都是獨一無二的,產(chan) 品不僅(jin) 是一段美麗(li) 的數字煙花視頻,更是一個(ge) 建立在區塊鏈上,由用戶驅動,調用智能合約完成的可編程交互NFT藝術作品。借由智能合約的可編程性,用戶可以通過盲盒購買(mai) 一個(ge) 個(ge) 元宇宙煙花,用於(yu) 觀賞收藏,或將多個(ge) 煙花進行合成,得到全新、更高級別的煙花。值得關(guan) 注的是,所有被購買(mai) 的元宇宙煙花,將完全開放購買(mai) 者所獲得煙花的商用版權,用戶可以用於(yu) 任何商業(ye) 活動,並擁有其獲得的全部商業(ye) 收入。同時,所有用戶持有的煙花最終將被組合成一個(ge) 全新的大型數字藝術作品——《煙花宇宙》。每個(ge) 元宇宙煙花的購買(mai) 者都將成為(wei) 這件作品的共同創作者,共享煙花宇宙所帶來的部分作品收益。

  購買(mai) 者Z世代居多

  技術及監管層麵仍存挑戰

  是誰在購買(mai) 數字藏品?研究發現,Z世代的年輕人居多,他們(men) 在各大平台上搶購一款數字藏品,甚至不惜花費發行價(jia) 格的數倍,在二手平台上獲得“轉贈”。當在社交平台上曬出獨一無二的收藏證書(shu) 時,獲得了極大的內(nei) 心滿足。

  當前,數字藏品同樣麵臨(lin) 風險和挑戰。《數字藏品發展應用報告》認為(wei) ,數字藏品在數字文創中的價(jia) 值逐漸被大眾(zhong) 接受,圍繞其的應用案例也開始逐步落地,並在經濟社會(hui) 開始展現其效應。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事務仍處於(yu) 早期發展階段,技術層麵上仍存在智能合約漏洞、中心化儲(chu) 存等問題亟待解決(jue) 。並且,縱觀已發售的數字藏品,消費者核心聚焦於(yu) 其交易的便利性及未來是否能夠“升值”,更多側(ce) 重交易投機屬性,並不關(guan) 注數字藏品是否真正具有藝術性。同時,由於(yu) 在流通環節中的阻斷,與(yu) 傳(chuan) 統藏品相比,數字藏品的升值能力也正遭受質疑,從(cong) 而進一步增強了數字藏品監管的合規不確定性。

  此外,以數字藏品代表的數字資產(chan) 在我國現行法律中應當賦予的財產(chan) 權利尚未有定論,產(chan) 權保護與(yu) 法律規範仍未完善。

  文/本報記者 陳斯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