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塹變通途,“家庭”連上了“幸福”——寫在矮寨大橋通車10周年之際
新華社長沙4月1日電題:天塹變通途,“家庭”連上了“幸福”——寫(xie) 在矮寨大橋通車10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
湘西莽莽群山中,雲(yun) 霧縹緲,以紅為(wei) 主色調的矮寨大橋上,車輛川流不息。大橋四周奇峰聳立,俯瞰下去,有兩(liang) 個(ge) 苗族村子臥在懸崖兩(liang) 側(ce) 。它們(men) 一個(ge) 叫“家庭”,一個(ge) 叫“幸福”。
無數年來,位於(yu)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的這兩(liang) 個(ge) 村子隔峽相望。從(cong) “家庭”到“幸福”,要上下懸崖,費盡周折。
10年前,開創世界建橋史上多項先河的矮寨大橋通車,“家庭”和“幸福”彼此緊緊聯通。10年來,這裏的群眾(zhong) 戰天險、壯產(chan) 業(ye) 、換新顏,將奇峰峭壁變景觀,在險勢中謀優(you) 勢,擺脫了過去貧困的生活。如今,順暢的交通,又助力他們(men) 快速行進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
戰天險
春茶采摘時節,湘西正多雨。
站在矮寨大橋一側(ce) 的山嶺上遠眺,這座主跨1176米、沒有橋墩的大橋如同“懸掛”在峽穀上方300多米的高空中,往來車輛川流不息。
大橋連接的峽穀兩(liang) 側(ce) ,家庭村和幸福村鬱鬱蔥蔥的茶園裏,身著苗族服裝的村民在俯身抬頭間,將一片片鮮嫩的黃金茶葉裝滿身後的背簍。
陡峭山峰上適宜的土壤和氣候,讓這裏的茶獨具特色,有著“一兩(liang) 黃金一兩(liang) 茶”的說法。這些鮮茶送到山下經過加工,通過矮寨大橋運出深山、銷往全國。
然而,過去由於(yu) 湘西州地形複雜,這一座座山峰也曾是橫亙(gen) 在少數民族群眾(zhong) 脫貧致富道路上的天險。
據《湖南省誌·交通誌》記載:“湘西地區,武陵山脈與(yu) 雪峰山脈呈弧形複背狀綿亙(gen) 於(yu) 境,千山萬(wan) 壑,群峰壁立,險峻崎嶇,羊腸土路,繞溪越嶺,時上時下,回絕人寰,登涉艱難……”
幸福村前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石勝斌回憶說,過去幸福村和家庭村之間常有嫁娶,但將“幸福”迎到“家庭”,並不容易。
婚禮前一天,男方要組織十幾個(ge) 小夥(huo) 子帶著豬肉等禮物,趕在日落前到女方家。兩(liang) 村直線距離隻有5公裏,但沿著陡峭山路下懸崖、再上懸崖,他們(men) 要花五六個(ge) 小時。婚禮當天天不亮,新娘子和親(qin) 友帶著嫁妝又得走五六個(ge) 小時,才能到達男方家。有時男方還得提前抬著“一頓飯”到中途迎接,吃完繼續趕路。
矮寨大橋剛開始建設時,要克服的困難難以想象,施工難度在世界建橋史上罕見。
麵對艱難險阻,大橋建設者們(men) 勇敢地挑戰“天險”,在深山叢(cong) 林間揮灑汗水。幸福村和家庭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帶著幹糧,運渣土、搭鋼架、攪水泥,一起參與(yu) 大橋建設。
2012年3月31日,矮寨大橋正式通車。從(cong) 此,湘西州通過矮寨大橋融入長沙、重慶、桂林、貴陽“4小時經濟圈”。
壯產(chan) 業(ye)
起霧時,乳白色霧氣籠罩橋麵,車行其上,宛若“騰雲(yun) 駕霧”,矮寨大橋便因而有了一個(ge) 浪漫的別稱:“雲(yun) 中天橋”。
這一獨特景觀,被從(cong) 矮寨大橋上通行的人們(men) 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漸漸地,大橋成了網紅“打卡”地。峽穀兩(liang) 側(ce) 的家庭村和幸福村被遊客“瞄上”,成為(wei) 欣賞自然景觀和體(ti) 驗苗族文化的好去處。
挖掘本地特色資源,以發展產(chan) 業(ye) 帶動增收,成為(wei) 家庭村和幸福村擺脫貧困的關(guan) 鍵路徑。
10年間,矮寨大橋已成為(wei) 當地旅遊核心品牌,形成一個(ge) 包括路、橋、峽穀、苗寨在內(nei) 的“矮寨奇觀旅遊區”。
今年38歲的黃勇在矮寨大橋通車當年回到幸福村。起初,他在大橋一頭擺了一個(ge) 照相攤,為(wei) 參觀大橋景觀的遊客們(men) 拍照留念,生意好得出奇。
隨著手機攝影功能不斷更新迭代,拍照生意逐漸落寞了,不過遊客卻越來越多。黃勇索性收了攤子,回到家裏蓋小樓開農(nong) 家樂(le) 。
黃勇的新房子一蓋就是5層,一樓是餐廳,二樓全家人住,三到五樓有8間客房。參觀完大橋後,遊客們(men) 在村裏繼續遊玩。黃勇說,一天招待七八桌客人是常事,旅遊旺季裏一天就有20多桌客人。
1991年出生的家庭村苗族姑娘秧梅開也是外地回村創業(ye) 的一員。2018年剛過完春節,幾位客人向她谘詢:“能否給我們(men) 做頓飯吃?最家常的那種就行。”好客的秧梅開立刻帶著客人回到家裏,拿出臘肉做了一頓香噴噴的飯菜,客人們(men) 讚不絕口。
家庭村地形獨特,四麵皆是懸崖,村子窩在山頂一個(ge) “盆地”裏。這種奇特的景觀給村裏帶來的客人越來越多,秧梅開有點招架不住了。
於(yu) 是,她租下舅舅的舊房子,收拾破敗的院子,鋤掉比人還高的草,辦起了農(nong) 家樂(le) 。有時,一場長桌宴就有100多位客人,一個(ge) “黃金周”收入1萬(wan) 多元。
很快,從(cong) 民間工藝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秧梅開又發現了新的商機:遊人在村裏“玩得開、住得下”,還希望“帶得走”。她組織村裏的婦女們(men) 辦了一家苗繡作坊,根據遊客需求“訂單作業(ye) ”,一件訂單少則一百元,多則七八百元。遊客們(men) 開心了,大夥(huo) 兒(er) 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村裏的產(chan) 業(ye) 一點點“長”出來。矮寨大橋不僅(jin) 將客人們(men) “帶進”家庭村和幸福村,兩(liang) 個(ge) 村子的農(nong) 產(chan) 品也借助矮寨大橋“走出”了大山。
沿著矮寨大橋,周邊形成一條幾十公裏長的U形“黃金茶穀”。不僅(jin) 如此,金秋梨、白雲(yun) 貢米,苗繡、背簍等手工藝品,也通過大橋源源不斷地走出深山苗寨。
石勝斌說,幸福村人均隻有8分地,過去種下的水稻玉米還不夠吃。產(chan) 業(ye) 發展起來後,現在全村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有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早已超過1萬(wan) 元,村集體(ti) 賬上也有50多萬(wan) 元。
換新顏
在家庭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石大林的手機裏,保存著一段珍貴的視頻。視頻裏,村民們(men) 緊貼在懸崖邊,在陡峭的小路上小心翼翼地開山炸石,硬是在懸崖上開出一條公路。
這條有著幾十個(ge) “回頭彎”的公路從(cong) 家庭村一直通往峽穀底部。修路時,全村82戶350多人,上工地的就有200多人。修路者中,有耄耋老人,有稚嫩少年,白天號角、錘聲陣陣,夜間火把畢剝作響。
矮寨大橋通車前一年,家庭村這條修了10年的公路也通了。對矮寨大橋慕名而來的遊客,就沿著這條6公裏長的路走進家庭村。
“有了這條路這座橋,我們(men) 村已經大變樣了。”石大林說,自然風光和傳(chuan) 統苗寨成了村裏最有價(jia) 值的“資產(chan) ”。到村裏的客人越來越多。
在幸福村,每個(ge) 家庭的日子也越來越好。2010年以前,全村連摩托車都沒幾輛,現在村裏的小汽車快停不下了。幸福村295戶1193人,擁有各類汽車200多輛。
石勝斌說,精準扶貧開展以前,幸福村的房子大部分是過去留下來的木房子,有的是一百多年曆史的老房子,“最年輕”的房子也有二三十年。如今,全村60%以上的房屋是磚混結構,老的木房子也修葺一新。
脫貧攻堅戰中,家庭村和幸福村擺脫了貧困。如今行走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道上,村民們(men) 對今後的生活越來越有底氣。從(cong) 外地務工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年輕人更多了,他們(men) 用勤勞的雙手在家門口創造幸福生活。(記者席敏、趙眾(zhong) 誌、張玉潔、洪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