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散葬烈士“歸隊” 張德東尋找烈士遺骸誌願行動實錄
為(wei) 了散葬烈士“歸隊”
——遼寧省愛國擁軍(jun) 模範張德東(dong) 尋找烈士遺骸誌願行動實錄
寫(xie) 在前麵
清明時節,慎終追遠。
3月30日,遼寧省黑山縣小東(dong) 鎮烈士陵園一座新的烈士墓地正式落成。9天後,由張德東(dong) 帶領群眾(zhong) 尋找到的30具烈士遺骸,將遷入這裏安葬。
在張德東(dong) 看來,這是散葬烈士的又一次“歸隊”。從(cong) 2006年退休至今的16年間,他懷揣一張黑山縣地圖,走遍全縣278個(ge) 行政村的942個(ge) 自然屯,爬上207座山頭,走進黑山阻擊戰308處戰場遺址遺跡,相繼找到160具散葬烈士遺骸,全部遷葬當地烈士陵園,幫他們(men) 一一“歸隊”。
歲月與(yu) 見證
■董立鵬 文/圖
55載,他堅持重走英烈當年走過的路;49載,他為(wei) 29位烈士守墓;16載,他不斷尋找散葬烈士……從(cong) 搜集黑山阻擊戰黨(dang) 史、軍(jun) 史資料的那天起,遼寧省愛國擁軍(jun) 模範張德東(dong) 就走上了一條艱辛之路,同時也是一條光榮之路。
追尋紅色足跡,傳(chuan) 承紅色基因。伴隨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ge) 光榮行列,弘揚英烈精神,賡續紅色血脈,成為(wei) 當地軍(jun) 民的自覺行動。
一次調查走訪,讓他與(yu) 尋訪黑山阻擊戰戰場遺址遺跡、尋找烈士遺骸——
結 緣
難忘五十五年前那 一雙雙渴望的眼睛
張德東(dong) 是遼寧省愛國擁軍(jun) 模範,今年73歲。退休前,他曾任黑山縣大虎山鎮文化站站長,兼任縣黨(dang) 史資料征集員。
從(cong) 退休至今,16年間,張德東(dong) 相繼找到160具散葬烈士遺骸。
這一切都源於(yu) 55年前的一次調查走訪。
1967年,18歲的張德東(dong) 剛到黑山縣大虎山鄉(xiang) 政府擔任通信員,鄉(xiang) 領導便派他深入各村,調查搜集有關(guan) 黑山阻擊戰的黨(dang) 史文獻資料。
黑山阻擊戰,發生在遼沈戰役期間。1948年10月,東(dong) 北野戰軍(jun) 第10縱隊在黑山、大虎山一線建立防線,阻擊並拖延了國民黨(dang) 第9兵團向營口撤退。此戰,我軍(jun) 傷(shang) 亡4100餘(yu) 人。
55年前調查走訪的時候,參戰的黑山籍老兵和支前模範大都健在。從(cong) 他們(men) 口中,張德東(dong) 得知有成百上千的英烈散葬在黑山縣及周邊各縣的這片熱土。
在小山村潘家嶺,張德東(dong) 得知,當年189名官兵餓著肚子激戰一晝夜,全部壯烈犧牲。鄉(xiang) 親(qin) 們(men) 把自己稍好一點的衣服脫下來,挨個(ge) 兒(er) 給烈士們(men) 換上。那時全村隻有8戶人家,家家把僅(jin) 剩的一點米拿出來,做了189碗高粱米飯,端到烈士墓前。
與(yu) 潘家嶺相隔9.8公裏的麽(me) 家屯,當年隻有16戶人家,480名官兵犧牲在那裏。年紀大的村民告訴張德東(dong) ,那一年春節,鄉(xiang) 親(qin) 們(men) 東(dong) 拚西湊,買(mai) 了一牛車黃紙,包了16大盆酸菜素餡餃子,送到烈士墓前。
短短3個(ge) 月,搜集黨(dang) 史資料的任務結束了。聽說張德東(dong) 要回鄉(xiang) 裏,不少參戰老兵、支前模範趕來相送,緊緊抓住他的手,千叮嚀萬(wan) 囑咐:“有機會(hui) 一定再來,還有不少故事沒講完呢!”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睛,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張德東(dong) 說,就是從(cong) 那時起,他萌生了尋找散葬烈士、幫助他們(men) “歸隊”的念頭。
一次母子對話,讓他常年牽掛村子旁的29座墳墓,在墓前立碑植樹栽花——
守 墓
二十九位烈士就 如同自己的親(qin) 人
當時,張德東(dong) 從(cong) 鄉(xiang) 下回來,向母親(qin) 講起了下鄉(xiang) 收集黨(dang) 史資料的經曆。曾在黑山阻擊戰中擔任支前救護員的母親(qin) ,對他說:“犧牲在咱們(men) 村的烈士就有29個(ge) ,小的隻有十六七歲,大的也就20剛出頭,有時間多去西山彎為(wei) 那些烈士掃掃墓吧!”
從(cong) 那時起,大虎山鎮五台子村村民看到,每年清明節一到,張德東(dong) 就在29座烈士墓前擺放好花圈。盛夏時節,他還會(hui) 到烈士墓旁除草。
張德東(dong) 育有一兒(er) 一女,從(cong) 兩(liang) 個(ge) 孩子懂事起,他每次掃墓都帶上他們(men) 。後來,兒(er) 女相繼考上大學,接著又考取碩士、博士。每次收到錄取通知書(shu) ,張德東(dong) 都會(hui) 專(zhuan) 門帶上從(cong) 外地趕回來的兒(er) 女,挨個(ge) 給烈士掃墓。
2001年10月,兒(er) 子結婚成家。結婚典禮前,張德東(dong) 帶著女兒(er) 、兒(er) 子連同兒(er) 媳,一起為(wei) 烈士掃墓。子女們(men) 主動買(mai) 來花圈,又親(qin) 手紮了29個(ge) 花籃。
2013年暑期,兒(er) 子兒(er) 媳和女兒(er) 一同從(cong) 上海回來。三人看到烈士墓前沒有樹木,也沒有石碑,便一同向父親(qin) 建議:為(wei) 29座烈士墓立碑、植樹。
第二天,兒(er) 子兒(er) 媳和女兒(er) 分頭跑市場,買(mai) 樹苗、刻石碑。很快,58棵鬆樹種下了,29塊墓碑立了起來。假期結束,三人返回上海,張德東(dong) 繼續植樹。幾年後,29座烈士墓周圍的樹木已有860多棵,有的已長成碗口粗。除了樹木,10多個(ge) 品種的花草,栽滿了烈士墓前的29個(ge) 花台和100多個(ge) 花盆。
一年四季,張德東(dong) 總是時不時地到烈士墓前,花一兩(liang) 個(ge) 小時時間,把29座烈士墓旁的草坪、過道徹底清掃幹淨,然後修整樹木,栽花澆水。
直至2017年4月,29位烈士遺骸遷葬烈士陵園,張德東(dong) 的守墓生活才告結束。
一次尋訪未果,讓他寢食難安,曾擔任支前救護員的母親(qin) 和他一起到荒山野嶺——
苦 尋
七十歲老人背起 八十九歲的母親(qin)
張德東(dong) 的老母親(qin) 如果還健在,今年已經92歲了。
提起3年前母子倆(lia) 一起苦尋烈士墓的情形,錦州市台安縣桑林子鎮賀家村村民至今感動不已。
2019年2月,在賀家村,張德東(dong) 按照史料線索找到了7座烈士墓。史料記載當年安葬了8位烈士,可第8座怎麽(me) 也找不到。
回到家中,89歲高齡的母親(qin) 對他說:“賀家村當年是埋葬了8個(ge) 烈士,都是我幫著整理的遺容,要不我去試試?”
第二天一大早,張德東(dong) 租一輛出租車,趕到了47公裏外的賀家村。到了雜草叢(cong) 生的荒山野嶺,老母親(qin) 行走困難。70歲的張德東(dong) 背起89歲的母親(qin) ,一步一步挪。娘倆(lia) 兜兜轉轉3個(ge) 多小時,最後在一個(ge) 堤壩旁找到了第8座烈士墓。張德東(dong) 心疼地摸著母親(qin) 滿是灰塵的臉,母親(qin) 用袖子給兒(er) 子擦擦汗,母子倆(lia) 相視一笑。
當年黑山阻擊戰主戰場,在全縣2400多平方公裏地幅上展開。黑山縣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苑振棟說,那時候“村村炮火連天,屯屯灑有烈士鮮血”,因為(wei) 戰事緊急,不少犧牲官兵就地安葬在山溝、荒甸子上,經過幾十年變遷,親(qin) 曆者大都過世了。
一張地圖、一輛自行車、一壺白開水、兩(liang) 塊玉米麵大餅,一走就是一整天。這就是張德東(dong) 尋找散葬烈士的“日常”。讓張德東(dong) 感到欣慰的是,辛苦沒白費,16年來已經找到160具散葬烈士遺骸。
3月22日,黑山縣小東(dong) 鎮烈士陵園遷移最新尋找到的30具烈士遺骸。當晚,滴酒不沾的張德東(dong) 燙了一壺熱酒,暢飲起來,喝著喝著,豆大的淚珠落下。他說,今年清明節為(wei) 母親(qin) 上墳的時候,一定告訴老人家:“又有30位烈士‘歸隊’啦!”
一次鄉(xiang) 村座談,讓他深受震撼,講解黑山阻擊戰有了更豐(feng) 富的素材、更充沛的感情——
講 解
撰寫(xie) 了七十多個(ge) 各具特色的版本
2007年3月張德東(dong) 老伴去世後,兒(er) 女多次要接他到上海頤養(yang) 天年,他都沒答應。他要留在黑山,繼續尋找散葬烈士。
張德東(dong) 兼任黑山縣黨(dang) 史資料征集員期間,記錄了上萬(wan) 人有關(guan) 黑山阻擊戰的口述黨(dang) 史文獻資料,並完成50多萬(wan) 字的《黑山阻擊戰》黨(dang) 史文獻。
每年清明、“七一”、建軍(jun) 節等重要節日,分布在遼寧省10個(ge) 縣14個(ge) 安葬黑山阻擊戰烈士的陵園,爭(zheng) 相邀請張德東(dong) 前去講解。黑山阻擊戰紀念館館長張翀介紹,張德東(dong) 不僅(jin) 熟知14個(ge) 烈士陵園數千名烈士,還能講出許多感人至深的細節。
在黑山縣二道鄉(xiang) 田家屯,離村子不遠有幾十座孤墳。張德東(dong) 退休的第二年,多次前往田家屯,備上煙卷,召集村裏八九十歲的老人,開了7次座談會(hui) 了解那些孤墳的情況,最終結合史料確認了安葬在這裏的是東(dong) 北野戰軍(jun) 第5縱隊15師43團60名指戰員,犧牲在與(yu) 國民黨(dang) 軍(jun) 隊一個(ge) 營的肉搏戰中。
“我給烈士穿的衣服,不能讓烈士穿著打爛的衣服下葬。”“找不著棺材,我家還捐了一個(ge) 炕櫃,安葬了4名烈士。”“俺這地方的風俗,下葬時得讓兒(er) 子抱著頭,烈士年紀輕輕就犧牲了,哪有後人啊,是我給烈士抱的頭。”座談中了解到的這些感人細節,日後都成為(wei) 張德東(dong) 講解的內(nei) 容。他針對祭掃烈士墓的不同人群,撰寫(xie) 了70多個(ge) 各具特色的講解版本。
去年底,張德東(dong) 獲評遼寧省“最美誌願者”。今年3月,遼寧省組織2萬(wan) 餘(yu) 名政協委員講“遼寧好故事”,黑山縣政協委員、縣第一高級中學教師王冬梅講述張德東(dong) 的故事後,感動了許多軍(jun) 民。
走一趟一生難忘
■遼寧省黑山縣出租車司機 劉世斌
開出租車的19年間,我印象最深的一位乘客就是張德東(dong) 。
19年前一個(ge) 風雪交加的早晨,張德東(dong) 坐上了我的出租車。從(cong) 那以後,他每次出門跑長途都提前給我打電話,讓我過去接他。
第一次為(wei) 張德東(dong) 跑長途,是陪他到遼寧省彰武縣烈士陵園核實數據。從(cong) 早到晚,我倆(lia) 跑了整整一天。中午他請我吃飯,一人一碗米飯、一碗雞蛋湯。起初,我覺得他挺摳門兒(er) 。後來才知道,他剛退休時每月退休金不足1000元,慢慢地才漲了一些。
打車到各地尋找烈士遺骸、采集黑山阻擊戰的各種資料,張德東(dong) 從(cong) 來不摳門兒(er) 。他租我車的這19年間,路程近的往返百八十公裏,遠的有上千公裏,每年都要跑一二十趟。細細算下來,光我陪他跑的就有28個(ge) 縣、470多個(ge) 鄉(xiang) 鎮,到過160多個(ge) 烈士陵園。光打車這一項,恐怕早就花光了他的大部分積蓄。
2018年臘月,我陪他出遠門,連累帶凍,他途中病倒了。我琢磨著,他第二天肯定出不了門。可出乎意料,他第二天早早就在路口催我了,弄得我挺不好意思。我問他何必這麽(me) 拚,他說:“已經上歲數了,再不抓緊幹,恐怕以後想幹也沒機會(hui) 了!”
張德東(dong) 每次去烈士陵園,不論天冷天熱,總要買(mai) 上幾個(ge) 花圈,恭恭敬敬擺放在烈士墓前。每逢走訪老戰士、老支前,他都不忘帶點禮物。他對我說:“禮輕情重。我隻是想對功臣們(men) 表達尊重和敬意。”
聽一課一生受益
■遼寧省黑山縣黑山阻擊戰紀念館館長 張 翀
1986年的清明節,當時我正讀初中,學校組織師生到黑山阻擊戰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張德東(dong) 為(wei) 大家講述黑山阻擊戰經過,不少師生都感動得哭了。
我至今仍忘不了,張德東(dong) 流著淚講述兒(er) 童團長張德新因保護轉移的村幹部,被敵人殘忍殺害的情景。從(cong) 那時起,我幾乎每年都聽他講述黑山阻擊戰,聽一次感動一次,哭一次。
受張德東(dong) 的影響和熏陶,我大學畢業(ye) 先到縣電視台工作,後來又調到黑山阻擊戰紀念館擔任館長。張德東(dong) 是紀念館義(yi) 務講解員,在深入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他本人就是名副其實的黑山阻擊戰戰史專(zhuan) 家。
由張德東(dong) 撰寫(xie) 的《黑山阻擊戰紀實》成為(wei) 當地黨(dang) 員幹部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輔助教材。他根據征集、整理的黨(dang) 史資料,針對不同參觀者需求,撰寫(xie) 出不同版本、長達17萬(wan) 多字的黑山阻擊戰紀念館講解稿。黑山縣組織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係列活動期間,縣委請張德東(dong) 為(wei) 全縣千餘(yu) 名黨(dang) 員幹部上黨(dang) 課。他站在當年黑山阻擊戰的101高地上,講了30多個(ge) 真實又感人的故事,許多人聽得熱淚盈眶。
2018年6月,張德東(dong) 建議讓黑山阻擊戰英烈精神進校園,每年培養(yang) 一批“小小講解員”。他苦熬十幾個(ge) 日夜,編寫(xie) 出一套適合小學生使用的講解詞,圍繞黑山阻擊戰湧現出的十幾個(ge) 經典故事展開,“小小講解員”們(men) 一聽就懂,一學就會(hui) 。4年來,我們(men) 已培養(yang) 出39名能獨立講解的“小小講解員”。
最閃亮的坐標
■遼寧省錦州市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 於(yu) 國鋒
時隔74年,無名烈士終於(yu) “找到”親(qin) 人。
3月9日,山東(dong) 省濟寧市泗水縣泉林鎮馬連莊村81歲的趙吉友老人,收到一條盼望已久的消息:安葬在濟南革命烈士陵園的一位無名烈士就是他的父親(qin) 。
令人欣慰的是,濟南市借助DNA鑒定技術,近兩(liang) 年相繼為(wei) 45位無名烈士找到親(qin) 人。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把這條消息與(yu) 遼寧省黑山縣張德東(dong) 尋找散葬烈士,讓他們(men) “歸隊”遷葬烈士陵園的行動結合起來,我們(men) 讀出一個(ge) 樸實的道理:英雄輩出的民族有著厚重曆史,敬重和愛惜英雄的民族,具有走向複興(xing) 的精神力量。
尋找,就是見證。1934年8月,紅六軍(jun) 團紅18師52團數百名官兵在貴州省石阡縣甘溪一帶為(wei) 掩護主力部隊突圍而神秘消失,直到70年後才揭開謎底:當年,圍剿紅軍(jun) 的國民黨(dang) 軍(jun) 隊把群眾(zhong) 當作“肉盾”進攻紅軍(jun) ,官兵們(men) 不願向群眾(zhong) 開槍,也不願成為(wei) 俘虜,於(yu) 是決(jue) 定把槍摔掉一同跳崖,100多名官兵壯烈犧牲。當地群眾(zhong) 用了整整一天時間,才掩埋好犧牲官兵的遺體(ti) 。他們(men) 大多數沒有留下姓名。據不完全統計,革命戰爭(zheng) 年代,犧牲英烈達2100多萬(wan) 人,全國有名可查和家屬享受優(you) 撫待遇的烈士僅(jin) 有370多萬(wan) 人。而今,全國有許多市(縣)區在積極尋找無名烈士的親(qin) 人,有許多個(ge) “張德東(dong) ”,在為(wei) 散葬烈士“歸隊”而殫精竭慮。他們(men) 用行動表明,尋找的過程就是見證軍(jun) 民血脈情深的過程。
尋找,就是感悟。由於(yu) 年代久遠、戰爭(zheng) 毀損等諸多原因,部分烈士信息記載不夠詳細,一些烈士親(qin) 屬無法知曉烈士安葬地,一些烈士墓長期無親(qin) 屬祭掃。伴隨清明節臨(lin) 近,各地為(wei) 烈士尋親(qin) 的新聞再次引起了許多人的關(guan) 注,其情其景令人動容:廣西祭奠英烈,啟動2022年“為(wei) 烈士尋親(qin) ”工作;上海嘉定,為(wei) 32名嘉定籍烈士尋親(qin) ;5年,河南濮陽的張衛華幫助31名烈士找到了親(qin) 人……全國越來越多的省市,像濟南市一樣,在尋找無名烈士的過程中推出更接地氣的擁軍(jun) 優(you) 屬舉(ju) 措;全國越來越多的軍(jun) 民,像張德東(dong) 一樣,在幫散葬烈士“歸隊”遷葬過程中帶動更多人加入擁軍(jun) 優(you) 屬的行列。廣大軍(jun) 民用行動表明,尋找的過程就是感悟軍(jun) 民想在一起、苦在一起、幹在一起的過程。
尋找,就是傳(chuan) 承。當年,無數英烈在生死抉擇麵前,把生命置之度外,將國家和民族利益高高舉(ju) 過頭頂。令人心痛和遺憾的是,他們(men) 倒在了新中國成立之前。而今,各級認真做好烈士親(qin) 屬關(guan) 愛撫慰和為(wei) 烈士尋親(qin) 工作,不斷完善基礎信息數據庫,加強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去年“烈士尋親(qin) 政府公共服務平台”開通,更為(wei) 集中安葬烈士和烈士尋親(qin) 工作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越來越多的地方、越來越多的人用行動表明,尋找,是見證,是感悟,更是傳(chuan) 承。踏上新征程,向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奮勇前進,呼喚弘揚英烈精神,呼喚進一步鞏固堅如磐石的軍(jun) 政軍(jun) 民關(guan) 係。
蘭(lan) 江 溫 金 薑玉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