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高效利用弱磁能 新型收集器助物聯網傳感器“自發電”

發布時間:2022-04-06 13:25: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李麗(li) 雲(yun) 通訊員 霍 萍

  我國“雙碳”戰略倡導綠色、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這有賴於(yu) 綠色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創新。在我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當下,磁能等現實環境中微能源的回收再利用引起眾(zhong) 多研究者的關(guan) 注。

  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與(yu) 創新發展基地“海洋磁傳(chuan) 感器和探測”團隊青年教師、副教授儲(chu) 昭強研究設計了一種新型弱磁能收集器結構,可使物聯網傳(chuan) 感器免於(yu) 更換、維修電池等種種人工繁瑣操作,實現弱磁條件下的“自發電”,其輸出功率比傳(chuan) 統磁能收集結構提高約120%。近日,該研究學術論文“兩(liang) 端夾持磁—力—電俘能器件中顯著增強的弱磁能量回收性能”在能源材料領域國際著名期刊《先進能源材料》在線發表。

  回收再利用環境中的微能源

  “萬(wan) 物互聯”是打造智能世界的一個(ge) 重要引擎,也催生了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發展物聯網的一大挑戰是尋找傳(chuan) 感通信節點的自供能技術,以支持大規模、分布式傳(chuan) 感網絡的構建。

  針對這一技術挑戰,我國多個(ge) 領域都在積極籌劃以圖破解之道。2021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傳(chuan) 感器”重點專(zhuan) 項針對人體(ti) 多參量生物傳(chuan) 感器在無線場景下自供能入網難題,提出研究從(cong) 人體(ti) 獲取能量的自供能技術;2022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傳(chuan) 感器”重點專(zhuan) 項針對配用電網絡狀態感知分布式傳(chuan) 感器的供能入網難題,提出了磁電耦合自供能磁場敏感元件及傳(chuan) 感器的項目指南;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也將攻關(guan) 航天用微型壓電振動俘能技術納入指南範圍。

  可以說發展分布式能源獲取技術,實現環境中微能源的回收再利用具有重要價(jia) 值,也是響應國家節能減排戰略,助力碳達峰的有效舉(ju) 措。

  對於(yu) 環境微能源的回收利用,在振動能、輻射能和近場電磁能等眾(zhong) 多可收集能源中,電力電纜、工業(ye) 機械和家用電器等產(chan) 生的雜散磁能由於(yu) 其頻率固定和分布廣泛,比風能等低頻能量獲取效率更高,一直受到研究人員的關(guan) 注。特別是在建設智能電網的背景下,對輸電線路狀態參數的在線監測與(yu) 故障診斷迫切需要從(cong) 架空電纜中俘獲能量而構建可持續的自供能傳(chuan) 感網絡。

  就如小說《三體(ti) 》中描繪的那個(ge) 美麗(li) 新世界,杯子無需電源、電池,可以自加熱,空中的飛車也不用電池,卻能不停地飛,永遠也不會(hui) 沒有電,都是由於(yu) 電源用微波或其他形式的電磁震蕩來發電而形成的無線供電場。這種技術其實就是目前用於(yu) 手機無線充電的技術。最初,人們(men) 也把目光投向了這種傳(chuan) 統線圈式感應取電裝置。但是這種技術有著體(ti) 積大、安裝不便和難以耐受短時大電流衝(chong) 擊等突出問題。

  因而,人們(men) 開始研究一種由磁能轉化為(wei) 機械能再轉化為(wei) 電能(MME)的俘能裝置,這一技術有望成為(wei) 下一代低頻磁場能量收集的新選擇。

  儲(chu) 昭強介紹,這種新型俘能器件是利用磁扭矩效應以及磁滯伸縮效應,再利用壓電效應實現機械能與(yu) 電能之間的轉換,其優(you) 勢在於(yu) 無需線圈式感應取電裝置所需的閉合磁路,且可以實現更高效率的能量轉換和對強電流脈衝(chong) 的更高耐受度。

  適用於(yu) 低場能量收集的新方法

  儲(chu) 昭強從(cong) 2016年開始接觸振動和磁場的能量收集技術。從(cong) 2016年到2021年,一直致力於(yu) 基於(yu) 傳(chuan) 統懸臂梁式諧振結構的材料和器件方麵的研究。這是一種一端固定而另一端自由,且在自由端附加質量塊(磁鐵)的能量收集器結構。這種結構由自由端磁性質量塊提供驅動扭矩,同時貢獻了超過90%的等效質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要維持諧振器50赫茲(zi) (Hz)的諧振頻率不變,則難以單純通過增加自由端磁鐵的質量來增強磁—力耦合性能。也正是這個(ge) 原因,目前大多數研究的懸臂梁式磁—機—電器件僅(jin) 局限於(yu) 對強磁場,即大於(yu) 5奧斯特(Oe)磁場的能量收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公眾(zhong) 可接觸的50/60Hz交變磁場安全閾值為(wei) 1Oe,而且環境中雜散磁場的大小一般也低於(yu) 此參考值。因此也有必要探索適應於(yu) 低場能量收集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基於(yu) “磁—機—電俘能器件如何降低自由端磁性質量塊的等效質量”這一思考,儲(chu) 昭強大膽創新,提出了一種兩(liang) 端夾持梁的設計思路。這種設計使磁—機—電俘能器件的兩(liang) 端都固定起來,采用一種二階振動模式,降低了中心磁性質量塊的動能,從(cong) 而減小了其對諧振係統等效質量的貢獻,在增加磁鐵體(ti) 積的情況下大大提升了係統在50Hz弱場條件下的輸出性能。

  實驗表明,在弱磁環境的相同激勵條件下,該能量收集器在同等單位時間內(nei) 可輸出的電能是傳(chuan) 統懸臂梁式結構的2倍多,完全可以使沒有安裝電池的傳(chuan) 感器正常工作並與(yu) 手機終端進行通信連接。

  儲(chu) 昭強表示:“在科研工作中,起到關(guan) 鍵作用的往往就是一個(ge) 小小的,甚至不起眼的設計方法。但是這個(ge) 方法的來源一定是基於(yu) 長期的研究和思考。”

  未來或用於(yu) 水下小型仿生平台

  “目前,這種對於(yu) 磁場的能量收集技術在應用上還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學總是解決(jue) 了一個(ge) 問題就會(hui) 帶來很多新問題的過程。”儲(chu) 昭強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未來,他將主要考慮進一步優(you) 化兩(liang) 端夾持磁—機—電俘能器件在材料方麵、幾何方麵的參數設計,進一步實現增加適應的磁場變化範圍和微型化的集成,為(wei) 研製自供能磁場敏感元件,電網輸變電智能感知與(yu) 配用電網絡拓撲關(guan) 係識別等應用提供關(guan) 鍵技術。

  儲(chu) 昭強同時表示,團隊將結合哈爾濱工程大學船海科研特色優(you) 勢,深入研究水下小型仿生平台如水下機器魚、無人水下航行器等基於(yu) 超聲和磁場的無線供能技術,這不僅(jin) 能解決(jue) 小型仿生平台等能源“取”的問題,同時解決(jue) 能源“供”的問題。

  儲(chu) 昭強所在的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學院與(yu) 創新發展基地“海洋磁傳(chuan) 感器和探測”團隊於(yu) 2017年成立並不斷發展壯大,團隊瞄準水下目標多傳(chuan) 感探測的基礎理論、關(guan) 鍵技術和工程應用,全麵開展了基礎磁材料、磁傳(chuan) 感器研製、水下信息感知和處理等技術研究。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