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抗疫一線在哪裏,支部就建到哪裏”

發布時間:2022-04-07 14:01:00來源: 解放日報

  上千個(ge) 戰疫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正活躍在上海的隔離場所、封控小區和下沉社區黨(dang) 員群體(ti) 中,凝聚廣大黨(dang) 員奮鬥在第一線

  記者 張駿

  淩晨2點的上海仍有幾分寒意,嘉定區馬陸鎮一酒店集中隔離點辦公區域內(nei) ,依然燈火通明。接到區疾控中心通知,半小時後,馬上將有一批新的隔離人員“入住”。

  點位指揮長兼任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小磊接報後,從(cong) 和衣而臥的沙發上坐起:“通知各個(ge) 小組負責人,馬上各就各位!”5分鍾後,協調組、醫療組、信息組、後勤組、安保組的負責同誌便全員到位。

  這是一支“聯合部隊”,人員來自鎮機關(guan) 、派出所、衛生服務中心、酒店、保安公司等不同單位。張小磊說:“雖然大家來自不同條線,但貴在人心齊,從(cong) 上到下工作認真負責,團隊執行力、戰鬥力非常強。”

  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像這樣建在基層一線的臨(lin) 時黨(dang) 支部還有很多。在隔離場所、封控管理區域、誌願服務隊等疫情防控關(guan) 鍵點位上,已成立了上千個(ge)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將戰鬥堡壘建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最前沿,凝聚各方力量,示範帶動廣大群眾(zhong) 積極參與(yu) 抗疫鬥爭(zheng) 。

  隔離點:“揮出旗幟,才能讓更多人站出來”

  “守著一座‘島’,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就是旗幟。”張小磊所在的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共有5人,副書(shu) 記由戩浜派出所駐點民警擔任,3名黨(dang) 員分別來自鎮機關(guan)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一名流動黨(dang) 員。“揮出旗幟,才能讓更多人站出來。”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成立後,在並不寬敞的辦公區域,張小磊細心做了一些布置,黨(dang) 旗、用紅紙打印的支部名稱、黨(dang) 員突擊隊的旗幟等上了牆,簡單而不失莊重。

  “我們(men) 的工作對象就是隔離人員,我們(men) 的目標就是把他們(men) 當做家人關(guan) 心好、愛護好。”今年43歲的黨(dang) 員趙榆加入了這個(ge)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她來自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隔離點的工作深有體(ti) 會(hui) 。“工作強度大、壓力大,有時候吃著飯就睡著了,但沒有一個(ge) 人脫離崗位,大家都很團結,互相幫助,咬牙頂上。”

  隔離點臨(lin) 時黨(dang) 支部都配備了強有力的班子。寶山區在隔離點推進建立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實現隔離點黨(dang) 組織全覆蓋。寶山區委組織部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每個(ge) 隔離點以街鎮相關(guan) 負責人、隔離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派出所民警、隔離酒店負責人等“四人工作小組”為(wei) 班底,因地製宜完善臨(lin) 時黨(dang) 支部組織架構,同時派駐正處級幹部擔任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

  封控小區:“有困難,找臨(lin) 時黨(dang) 支部”

  與(yu) 隔離點不同,突然封控的小區經曆了最初的慌亂(luan) 。在成立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後,不少小區慢慢恢複秩序。

  金山區楓涇鎮楓陽新村,一線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在小區封控之後迅速成立。“小區內(nei) 共有400戶、1122人。封控之後,首先麵對的是要在短時間內(nei) 有力有序組織開展好全員核酸。這當中,需要大量誌願者參與(yu) 其中。”封控於(yu) 小區內(nei) 的機關(guan) 幹部諸燁鳴被任命為(wei)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半個(ge) 月前他剛從(cong) 市級機關(guan) 來到楓涇鎮掛職。

  “這個(ge)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的委員有6名,既有在職的村居書(shu) 記,也有退休的居民區書(shu) 記,還有鎮裏的團委負責人,凝聚了40多位常住在小區內(nei) 的機關(guan) 、企事業(ye) 單位、‘兩(liang) 新’組織黨(dang) 員。”諸燁鳴說。

  臨(lin) 時黨(dang) 支部的黨(dang) 員們(men) 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基礎上,通知核酸檢測、維持核酸檢測點秩序、收集清運垃圾,分送外賣和快遞。為(wei) 了讓居民生活不受影響,不少誌願者連軸作戰,睡眠時間不足4個(ge) 小時。“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成立後,得知消息的黨(dang) 員不斷加入,讓我們(men) 對戰勝疫情更有信心。”諸燁鳴說。

  在鬆江區方鬆街道江中公寓封控管理期間,“這裏是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有困難、有需求請找我們(men) ”這句話讓居民倍感溫暖。

  江中公寓有118個(ge) 樓道,1416戶4000多名居民,其中老人占了1/3。居委會(hui) 不在小區裏,其他社區工作者也進不來,物業(ye) 力量單薄。

  黨(dang) 員居民寧文玲擔任書(shu) 記,她同時也是方鬆街道另一個(ge) 社區“書(shu) 記、主任一肩挑”的老法師。寧文玲在微信群發出征集通知,很快30多位黨(dang) 員響應,她迅即建立起“江中公寓黨(dang) 員群”。

  為(wei) 了讓居民能找到黨(dang) 支部,寧文玲還請街道支持做了一塊“方鬆街道江中公寓疫情防控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標誌牌,醒目地掛在臨(lin) 時帳篷上,一下就吸引了居民。“牌子下設了接待點,我們(men) 每天三班倒,從(cong) 上午7點工作到晚上10點,每個(ge) 支委輪值,每人守半天,寧書(shu) 記則全天值守。”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成員這樣介紹。

  居民需求千頭萬(wan) 緒,黨(dang) 支部承諾盡力滿足。與(yu) 此同時,誌願者不斷加入,“黨(dang) 員微信群”很快擴展為(wei) “黨(dang) 員和誌願者群”,人數達230人。在此基礎上,寧文玲組建了幾個(ge) 黨(dang) 員牽頭的小分隊:宣傳(chuan) 隊負責信息發布,快遞隊分發快遞,醫療隊配送藥物,采購隊幫居民買(mai) 菜,巡邏隊規勸居民居家……小區很快有序起來。

  下沉社區:“我是黨(dang) 員,我先上”的感召力

  在下沉一線的支援力量中,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同樣發揮著“戰鬥堡壘”作用。

  市六醫院金山分院組建應急核酸采樣隊時,同步成立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在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鄔葉鋒帶領下,采樣隊不分晝夜奔波在疫情防控第一線,截至3月31日,688人承擔起區內(nei) 307個(ge) 點位的核酸采樣任務,采集樣本100萬(wan) 餘(yu) 份。

  “我是黨(dang) 員,我先上!”黨(dang) 員的行動深深影響著年輕一代。入黨(dang) 積極分子潘琳璠在她的思想匯報中寫(xie) 道:在核酸采樣任務緊急號召人員的時候,黨(dang) 員同誌們(men) 不顧自身安危,衝(chong) 鋒在前的行動深深觸動了我,雖然我還不是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但在這場與(yu) 病毒爭(zheng) 分奪秒的戰爭(zheng) 中,作為(wei) 青年力量的我又怎麽(me) 能退縮?

  為(wei) 確保隔離檢測期間綠葉菜供給有保障,金山區電商、企業(ye) 黨(dang) 組織聞令而動。3月30日,廊下鎮農(nong) 業(ye) 電商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成立,首批加入黨(dang) 支部的企業(ye) 負責人4名,鎮域內(nei) 8家電商農(nong) 業(ye) 合作社、6家電商食品企業(ye) 積極向黨(dang) 組織靠攏。臨(lin) 時黨(dang) 支部向鎮域內(nei) 廣大電商企業(ye) 發出倡議,誠信經營、保供穩價(jia) ,最大限度促進生產(chan) 保障食品供應。“在這個(ge) 特殊時刻,我們(men) 要發揚黨(dang) 員不怕苦不怕累,迎難而上、挺身而出的精神,為(wei) 人民服務。”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金開(上海)農(nong) 業(ye) 科技公司負責人馬天說,將繼續擴大生產(chan) ,搶種搶收,能上市的盡快上市,全力保障疫情期間蔬菜等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

  “抗疫一線在哪裏,黨(dang) 員就到哪裏,支部就建到哪裏。”3月31日,長寧區司法局各科室誌願者8人,組建起了支援基層抗疫小組,臨(lin) 時黨(dang) 支部也在戰“疫”火線上建起。副局長謝健擔任臨(lin) 時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政治處主任郭斌擔任聯絡員。當夜,臨(lin) 時黨(dang) 支部趕往虹橋街道支援,明確人員分工、準備基本資料,組織隊員學習(xi) 防控工作規範等內(nei) 容。次日清晨5點,黨(dang) 支部分3組分別前往支援的社區。

  隊員們(men) 化身為(wei) “大白”後,有的通知居民核酸檢測,有的引導秩序,有的搬運“愛心蔬菜包”,還有的幫助年長者登錄健康雲(yun) 。一天下來,隊員們(men) 喉嚨啞了、耳朵勒疼了、腰也直不起來,但投身防疫一線的決(jue) 心更堅定了。“看到小區裏萬(wan) 家燈火,守護社區居民的平安,期待上海早日回歸如常生活,就是這支堅強隊伍的奮鬥信念!”謝健說。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