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創新的科學內涵與根本要求
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把“堅持理論創新”作為(wei) 黨(dang) 百年奮鬥的一條重要曆史經驗,強調:“隻要我們(men) 勇於(yu) 結合新的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善於(yu) 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就一定能夠讓馬克思主義(yi) 在中國大地上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正確理解和把握理論創新的科學內(nei) 涵和根本要求,對於(yu) 推進新時代理論創新具有重要意義(yi) 。
一
何為(wei) 理論創新?理論創新指的是人們(men) 在社會(hui) 實踐活動中,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新的理論分析和理論解答,對認識對象或實踐對象的本質、規律和發展變化的趨勢作出新的揭示和預見,對人類曆史經驗和現實經驗作出新的理性升華。
一般來說,理論創新是對原有理論體(ti) 係或思想觀念的新突破,是對原有理論和方法的新修正和新發展。理論創新總體(ti) 而言具有三種方式:在總結新的實踐經驗基礎上提出前人完全沒有提出過的新思想、新觀點;把前人的觀點綜合起來並在原有基礎上提出新的具有創新價(jia) 值的觀點;把前人觀點結合新的實踐賦予其新的內(nei) 涵並用不同語言作出新的概括。
二
我們(men) 黨(dang) 的百年奮鬥史,也是一部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在中國的創新發展史。
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以毛澤東(dong) 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dong) 思想。毛澤東(dong) 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yi) 在中國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guan) 於(yu) 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
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以後,以鄧小平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圍繞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這一根本問題,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一係列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黨(dang) 的十三屆四中全會(hui) 以後,以江澤民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加深了對什麽(me) 是社會(hui) 主義(yi) 、怎樣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和建設什麽(me) 樣的黨(dang) 、怎樣建設黨(dang) 的認識,形成了“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黨(dang) 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麽(me) 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的形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新的飛躍。
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深刻總結並充分運用黨(dang) 成立以來的曆史經驗,從(cong) 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yi) ,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新的飛躍。毛澤東(dong) 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ge) 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yi) 科學理論在中國的新發展,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理論創新的重大理論成果。
三
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強調,馬克思主義(yi) 是我們(men) 立黨(dang) 立國、興(xing) 黨(dang) 強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百年來,“黨(dang) 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於(yu)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yu) 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ti) 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就是黨(dang) 領導人民在推進偉(wei) 大實踐中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的過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wei) 大社會(hui) 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yi) 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隻有堅持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同本國具體(ti) 實際、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和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新時代繼續推進理論創新,必須堅持以下幾項原則要求。
緊扣時代脈搏。與(yu) 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yi) 的理論品質,應時而生是馬克思主義(yi) 的顯著特征。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每一個(ge) 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曆史的產(chan) 物,它在不同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也具有完全不同的內(nei) 容。從(cong) 新民主主義(yi) 革命時期到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時期,從(cong) 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的實踐和理論經曆了一百多年艱辛發展的曆程。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要求我們(men) 的理論必須充分反映時代精神、回答時代課題、引領時代潮流,理論隻有緊扣時代脈搏、體(ti) 現時代要求、展示時代精華,才能使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這棵“理論之樹”永葆常青。
反映社會(hui) 現實。理論是實踐的產(chan) 物,實踐是理論的來源。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須去親(qin) 口品一品、嚐一嚐。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ge) 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jue) 定於(yu) 理論滿足這個(ge) 國家的需要的程度。”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理論之樹常青的根源在於(yu) 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之樹常青。反映現實、聚焦現實,是理論創新的根本,也是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之樹常青的內(nei) 在奧秘。
順應人民要求。理論不僅(jin) 來源於(yu) 實踐,而且還要反映作為(wei) 實踐主體(ti) 的最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呼聲和要求,因此,必須關(guan) 注人民群眾(zhong) 的需求,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的困惑,把馬克思主義(yi) 基本原理、基本觀點通俗化、具體(ti) 化,使之更好地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所理解、所接受。采用通俗的語言和喜聞樂(le) 見的形式,讓理論走出書(shu) 齋,使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為(wei) 廣大群眾(zhong) 所認同、所掌握,並不斷轉化為(wei) 自己的行動。
堅持與(yu) 時俱進。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就在於(yu) 它有與(yu) 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與(yu) 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yi) 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從(cong) 19世紀中葉到21世紀的今天,馬克思主義(yi) 經曆了170多年的發展曆程,正是隨著社會(hui) 實踐的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yi) 自身也不斷豐(feng) 富、發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yi) 是實踐的理論,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自身也不斷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人類實踐沒有止境,科學理論的發展也沒有止境。真正的馬克思主義(yi) 者必須根據社會(hui) 發展實際,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與(yu) 時俱進中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創新實踐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以史為(wei) 鑒、開創未來,必須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men) 必須始終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用馬克思主義(yi) 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洞察時代大勢,把握曆史主動,繼續進行艱辛探索,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實踐創新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
作者:韓振峰(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yi) 研究院院長)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15日 0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