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森林這座碳儲庫 廢棄礦山變身花果山
四月,隨著氣溫漸漸回暖,樹木長出新葉,展露青綠。
森林是陸地係統中最大的物種基因庫,也是最大的儲(chu) 碳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日前在海南調研時指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國寶,是水庫、糧庫、錢庫,更是碳庫”。目前,我國森林麵積為(wei) 2.2億(yi) 公頃,森林蓄積量超175億(yi) 立方米,這兩(liang) 項指標已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我國已成為(wei) 世界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在我國的億(yi) 畝(mu) 森林大軍(jun) 中,有一部分曾經是寸草不生的礦區。近年來,各地按照綠色發展要求,積極推動礦山生態保護與(yu) 修複。從(cong) 衛星雲(yun) 圖上看,這些曾經是黃色的區域在不斷縮小,綠色由淺入深,範圍逐漸擴大,曾經的荒山凹地變成萬(wan) 頃林海。
礦老板改行林場主
礦山上出了好水是生態改善的最好證明
綠——站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陽埠村的虎垇背山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全是青翠的顏色。深綠處是有些年頭的林子,淺綠處是種下不久的新苗。
“這一片,以前就像黃土高原一樣,風一吹,全是黃沙。”當陽埠村村民韓先林用手指著一個(ge) 山頭,向來訪者描述曾經的景象時,大家都瞪大了眼睛。他手指的方向,現在是一大片臍橙林,雪白的花剛謝,油綠的葉子下冒出了一些青澀小果子。
栽種這片橙林,韓先林費了不少心血。
別看虎垇背現在是個(ge) 花果山,山上種滿了桃子、李子、橙子……春天開花,又白又粉;秋天結果,滿山果子香。可十年前,這裏還是座廢棄礦山。贛州市多稀土和鎢,過去,因為(wei) 過度開采,許多地方水土流失現象嚴(yan) 重,到處是千瘡百孔的裸露山包,光贛縣區就有17處廢棄稀土礦山。虎垇背800多畝(mu) 綠色山地也在采礦中淪為(wei) “紅色沙漠”,寸草不生。
韓先林過去就是稀土礦老板,後來國家開展稀土礦整治,他麵臨(lin) 轉行。但他和這座礦山的緣分沒有盡。2011年,區裏實施廢棄礦山地質綜合治理。兩(liang) 年後,陽埠村廢棄礦山修複基本到位,規劃了精品果園示範帶,鼓勵村民承包經營。韓先林包下500畝(mu) ,打算自己挖的坑自己填。
“一開始種樹好頭痛。”韓先林說,“在礦山上種樹,得有耐心。”
先是土壤不合格。由於(yu) 挖礦使用了大量草酸,土壤酸性極高,植物很難生長。韓先林和工人們(men) 從(cong) 其他地方運來沒有汙染的土進行替換覆蓋,同時撒上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使土壤結構得到改善。用水也是大問題,山上的水全都被汙染了,別說喝,澆樹都成問題。韓先林隻好先從(cong) 縣城買(mai) 水運過來。更嚴(yan) 重的是水土流失問題,一下暴雨,山上就是泥石流,種下的樹苗都被衝(chong) 垮了,一切努力都白費。為(wei) 了固定水土,韓先林又從(cong) 科技特派員那裏學會(hui) 了種草。
改良山體(ti) 的生態環境,顯然不是個(ge) 短期能見效的工作。“前幾年主要是在治山,因為(wei) 種樹很難活,能有25%的成活率就不錯了。”韓先林說,“三四年後,樹苗成活率才開始上去。”
“樹能活了,就有希望了。”韓先林看著樹林開始掛果,治山更有了力氣。為(wei) 了增加土壤肥力,他在山下建了規模1000頭的養(yang) 豬場,每年產(chan) 生的沼液用於(yu) 自製有機肥和農(nong) 家肥,經過多年的摸索和管理,實現了山上種果、果下養(yang) 雞鴨、山下養(yang) 豬、養(yang) 魚的生態模式。
精心培育下,臍橙林在礦山上紮下了根,一天天長高了。韓先林說:“2012年,果樹高隻有四五十公分,現在最高的已經長得超過2.5米,矮的也有一米六七的個(ge) 頭。果子結的也多,去年掛果20萬(wan) 斤,今年最少40萬(wan) 斤。”
樹長好了,山也就變好了。種樹種果徹底改善了虎垇背的生態。“過去山下的桃江河一到雨季就渾濁不堪,現在再大的雨水,河水都清澈見底,多年不見的河魚也回來了。”最讓韓先林感到自豪的是,去年,他們(men) 終於(yu) 在山上打出了可以飲用的山泉水。“水質非常好。”礦山上出了好水,是生態改善的最好證明。吃上了自己努力換來的甘甜水,韓先林終於(yu) 不用去縣城買(mai) 桶裝水了。
礦場主變林場主,韓先林這樣的例子在贛州市不是少數。近年來,廢棄礦山複綠運動在贛州市各個(ge) 廢棄礦區陸續展開,努力彌補生態欠賬。贛州全市森林覆蓋率已由原來的40%增長到超過76%,成為(wei) “國家森林城市”。
搬出去的村民回來了
昔日的環境痛點變成生態亮點
“一城青山半城湖”是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的特色。山指大洞山,湖是潘安湖,都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緊挨著潘安湖景區,有個(ge) 叫馬莊的村。去年一年,來這裏參觀遊覽的人超過40萬(wan) 。“每天都有外地人來咱馬莊遊玩!”村裏的老人們(men) 感慨,“過去要是村裏提旅遊,大家大牙都會(hui) 笑掉,髒亂(luan) 差,到處是煤灰,誰願意來呢?”可現在的馬莊,哪裏還有煤灰的半點影子——碧水清流、綠樹成蔭、灰瓦白牆還有散發草藥香的香包,不了解的人根本看不出這裏曾是個(ge) 煤村。
“一城煤灰半城土”,這便是過去的賈汪——因煤而興(xing) 卻也因煤而衰。過度煤炭開采,留下13.23萬(wan) 畝(mu) 的采煤塌陷地,區裏還有283座裸露荒山,惡劣的生態讓當地農(nong) 民無法耕種和居住,當地人紛紛外出打工尋求出路。
潘安湖原本是賈汪區最大的采煤塌陷區,總麵積1.74萬(wan) 畝(mu) ,長期以來坑塘遍布、荒草叢(cong) 生。2010年,賈汪區正式對潘安湖采煤塌陷區實施改造,巧用了“凹陷”這個(ge) 特征,改造成一個(ge) 人工湖。
坐上潘安湖的遊船,向湖中央駛去,水波清清,池杉林一片蔥蘢。1990年出生的徐州姑娘朱雪寧是這湖上的船娘之一,父親(qin) 就是賈汪的煤礦工人。“小時候,路上都是運煤的大車,都不敢穿白衣服出門。”朱雪寧說,采煤造成全區多處塌陷、環境汙染嚴(yan) 重,產(chan) 業(ye) 項目不願意來這裏落戶,她“無地可種、無班可上”,隻好去無錫打工,成了“生態難民”。
朱雪寧做夢也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會(hui) 在父親(qin) 挖煤的塌坑裏劃起船來。隨著賈汪環境的改善,生態旅遊業(ye) 發展起來。“潘安湖濕地公園提供了很多崗位,附近的村民就業(ye) 優(you) 先,我就再也沒出去打工了。”朱雪寧說,“我嫂子也在潘安湖上班,是觀光車駕駛員。”
昔日的“環境痛點”成了今日的“生態亮點”和“產(chan) 業(ye) 焦點”。這是許多曾經的礦區城市綠化造林後的新發展。
贛州市尋烏(wu) 縣上甲村柯樹塘曾是一個(ge) 環境破壞嚴(yan) 重的稀土礦區。村民謝立新一家就生活在礦區腳下。
“還沒開采稀土之前,我們(men) 這裏青山環繞,不管是山裏、溪裏還是井裏的水,都可以隨便喝。後來,因礦區過度開采,這裏水土酸化、沒有收成,隻好搬到縣城。”謝立新說,“2017年,柯樹塘治理,我聽見消息,馬上回到村裏參與(yu) 治理工作。通過治理,酸土變成了沃土,汙水變成了淨水,荒山全部複綠,環境比十幾年前還要好。村裏很多人家也陸陸續續搬回來住,我家在田裏種了十幾畝(mu) 百香果和臍橙,剛剛掛果每年就有四五萬(wan) 的收入。”
這幾年,廢棄礦山治理區的植物品種由少數幾種草本植物增加至草灌喬(qiao) 植物百餘(yu) 種。種植了2600多畝(mu) 油茶、百香果、獼猴桃、龍腦樟等經濟作物,促進了農(nong) 民增收。曾經有著14平方公裏廢棄稀土礦山的尋烏(wu) 縣如今成為(wei)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森林覆蓋率達83%。
種樹重要護林更重要
推行林長製,各級書(shu) 記任林長
今年65歲的孫洪業(ye) 做護林員已經十八年了。2017年,他原本已經退休,因為(wei) 不舍得森林,又被返聘了回來。
徐州市賈汪區主城區東(dong) 北部,占地5000畝(mu) 的青年林場,這是孫洪業(ye) 的工作地點,也是他的家。每天早上7點,孫洪業(ye) 準時從(cong) 家裏出發,戴上袖章,拿上對講機、手電筒,沿著門前的小道,開始一天的巡山工作。
這條路,孫洪業(ye) 已經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每年春天,他都有新發現。新長出的鬆樹苗,新開的槐花……“這兩(liang) 年,林場的生態越來越好了。這裏的樹林更密了、更美了,樹的種類越來越多。”孫洪業(ye) 說,“黃連木是最近才種的,能做家具;苦楝樹以前也沒有,果核仁油可以做肥皂……以前主要就是鬆樹、側(ce) 柏樹。”
賈汪多山,但是其中不少曾是荒山。2011年的時候,這裏的荒山麵積居全市第二,林木覆蓋率倒數第一。為(wei) 了實現生態轉型,近年來,賈汪區開始荒山綠化工程,完成綠化造林4.2萬(wan) 畝(mu) ,栽植各類喬(qiao) 木400萬(wan) 株。2020年開始,區裏又開啟了山林斑禿補植和山林林相改造,針對山體(ti) 的部分斑禿地塊和生態係統脆弱的側(ce) 柏純林進行綠化補植、混交改造,補植提升山林麵積8200畝(mu) ,林木覆蓋率一下躍升江蘇省前列。
“林子裏原來有一些病死樹、枯立木,這些樹砍掉後,補植了更珍貴、更有效益的苗木。”孫洪業(ye) 如數家珍,“欒樹、五角楓、烏(wu) 桕……這些樹更適合山上的石灰質土地,不嬌氣。”
種樹重要,護林更重要。“春季氣溫升高,要注意防火。”孫洪業(ye) 說,守林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防火。為(wei) 了將火情控製在最低點,春節、清明、十一等重要防火節日,他和其他護林員輪班每天進行24小時巡山。讓他自豪的是,自己擔任護林員這十幾年,青年林場沒發生過一起火災,沒損失過一棵樹。
在青年林場,算上孫洪業(ye) ,一共有6名護林員,鎮裏、區裏還有林長,市裏也有林長。記者了解到,去年,賈汪在徐州市率先開展“林長製”改革,建構起區、鎮、村三級林長體(ti) 係。區級林長由區委書(shu) 記擔任,鎮級林長由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擔任,村級林長由村支部書(shu) 記擔任,全麵推進林木管護等工作。
這幾年,區裏對森林的嚴(yan) 格保護和宣傳(chuan) ,讓當地群眾(zhong) 的森林保護意識也強了起來。孫洪業(ye) 說,以前來山上拾柴火、摘鬆子、鉤槐花的村民很多,有一次,還發現一對夫婦在山腳下準備砍伐樹木,孫洪業(ye) 立即上去製止,誰知那對夫婦不聽勸,還和他吵了起來。但這些年來,周圍村民的素質有很大的提高,很少有人惡意破壞森林了,也沒有再遇見來砍樹的人。
目前,我國不少省市都推行了林長製。根據中辦、國辦印發的《關(guan) 於(yu) 全麵推行林長製的意見》,今年6月,我國要全麵建立林長製,這意味著所有的森林都將擁有自己的專(zhuan) 屬守護者。
本報記者 王雅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