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滬”日誌:心靈“能量補給站”助力“疫情療愈”
(上海戰疫錄)守“滬”日誌:心靈“能量補給站”助力“疫情療愈”
中新網上海4月19日電 題:守“滬”日誌:疫情中難免焦慮 “自愈”和“他愈” 守護市民心理健康
作者 高誌苗
進入“劉小蚊紙”的直播間,畫麵主角是一隻趴在窗台孵養(yang) 幼鳥的珠頸斑鳩以及一盆綠植,窗外傳(chuan) 來陣陣鳥鳴。
“我直播主題就是‘擼鳩抗隔離抑鬱’,封控特殊時期看看大自然會(hui) 很治愈,我還準備剪個(ge) 和斑鳩的合唱視頻,我唱歌,它鳴叫。”新上海人劉文雯告訴中新網記者。
觀察斑鳩的孵養(yang) 過程成為(wei) 劉文雯居家隔離的“自我療愈”。新一輪疫情,“居家”成為(wei) 上海市民的新日常,如何守護心理健康,成為(wei) 許多人關(guan) 心的“課題”。
“最多的時候我一天要接20多通(心理谘詢)電話。”上海閔行區莘莊和普青少年服務中心負責人、同濟大學兼職心理谘詢師周文秀告訴記者。
3月8日,周文秀所在的閔行區部分學校實施閉環管理,“閑不住”的她想著可以為(wei) 閉環管理的人做點什麽(me) ,於(yu) 是在視頻號分享“疫情心理複原指南”,每天接通至少五通心理谘詢電話成了她的居家日常。
周文秀電話的另一端有新冠肺炎陽性感染者,有在家上網課的青春期少男少女,有居家隔離期間吵架的夫妻……“不同的人群我是給出了不同的‘藥方’,每個(ge) 群體(ti) 都有自己不同的訴求,每個(ge) 人都是獨立的個(ge) 體(ti) ,需要單獨服務。”
“同理心”是周文秀“熱線電話”中常用到的“策略”,而這份“同理心”更多的是她作為(wei) 誌願者經曆的“反哺”。作為(wei) 閔行區春申萬(wan) 科城社區誌願者的“大管家”,她和誌願者一起參與(yu) 到社區掃碼登記、維持核酸檢測秩序等誌願服務當中。
“每次發布誌願者招募,一兩(liang) 個(ge) 小時名額就被‘搶購一空’。誌願者的積極性給了我滿滿的愛和支持,我接收到來自周邊的很多能量,所以才有能力不斷地去做公益,給與(yu) 別人心理上的支持。”她說。
事實上,早在2020年,周文秀就已經開始了她和誌願者的“疫情療愈”。她發起的“iWill(海外)誌願者聯合行動”招募了200多名誌願者,為(wei) 近5000名海外華人華僑(qiao) 、留學生提供健康谘詢和心理陪伴服務。
“iWill是一張國家專(zhuan) 業(ye) 誌願者的名片,讓海外華僑(qiao) 華人有了心理的依靠。在提供醫療、心理、法律上的幫助與(yu) 支持的同時,我們(men) 形成了有愛、互相關(guan) 懷的氛圍,讓海外華僑(qiao) 華人以及留學生知道自己是被牽掛的,需要人幫助的時候,我們(men) 就在那裏。”周文秀說。
疫情下,心理焦慮是正常現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上海第九批援鄂醫療隊領隊王振日前表示,在特殊時期,焦慮、抑鬱等情緒的增加是普遍現象。封控在家的大多數市民,因為(wei) 對病毒的擔憂、環境的變化、空間的受限等原因,可能會(hui) 有輕度焦慮情緒,但一般達不到精神障礙的程度。
在王振看來,認識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適當的室內(nei) 運動是有必要的。他建議要控製手機使用時間,尤其是刷疫情相關(guan) 新聞的時間。另外要保持甚至加強與(yu) 周圍人的溝通。當同事、鄰居、社區需要幫助時,看看自己能做什麽(me) 。
為(wei) 了守護市民的心理健康,上海也開通了許多“能量補給站”。在虹口區,24小時的“心有彩虹”心理熱線誌願服務已上線一個(ge) 多月;在鬆江區,針對青少年居家網課期間產(chan) 生的心理困惑學校設立“解憂小屋”等,邀請學生擔任心靈助手,通過信件、繪畫、微視頻等給予求助同學幫助。(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