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百年戲樓重張 會館活化打造新戲入口、惠民文化空間
中新網北京4月19日電 (記者 杜燕)低吟婉轉的昆曲唱腔久久縈繞於(yu) 古樸幽雅的雕梁畫棟間,凝結三百多年曆史煙雲(yun) 的戲樓重煥藝術魅力。4月19日晚,“會(hui) 館有戲”之正乙祠演出在修繕一新的正乙祠戲樓啟幕,結合時代審美和戲樓古風古韻創作改編劇目,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兼具曆史厚重感與(yu) 時代發展力的沉浸式體(ti) 驗。
會(hui) 館有戲,創新文物保護與(yu) 活化利用
文藝院團演出進會(hui) 館舊址是首都文化建設的創新之舉(ju) 。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專(zhuan) 門研究製定關(guan) 於(yu) 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hui) 館舊址的工作方案,著眼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聚焦打造會(hui) 館演藝新空間,讓更多文藝精品走進群眾(zhong) 生活,形成市民喜聞樂(le) 見的文化新消費,繁榮興(xing) 盛首都文化,發揮會(hui) 館舊址在保留城市文化記憶、推動老城整體(ti) 保護中的積極作用。
北京自古以來就是戲曲藝術的聚集之地,全城大大小小的會(hui) 館承載了豐(feng) 富多樣的地域文化,賦予了北京獨特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在西城區,納入不可移動文物範疇依法進行保護的會(hui) 館有31處,在挖掘轄區可利用會(hui) 館資源的同時,西城區依托自身文化資源特色和優(you) 勢,深入拓展博物館、紀念館及可利用文物資源,啟動“會(hui) 館有戲”京彩西城春季演出季活動,在梅蘭(lan) 芳紀念館、報國寺、正乙祠戲樓等有代表性的曆史文化場所打造主題鮮明、內(nei) 容多元、功能各異的沉浸式演藝業(ye) 態,持續擦亮“會(hui) 館有戲”文化品牌,形成大戲看北京、好戲在會(hui) 館的生動局麵。
量身定製,打造大戲好戲品鑒入口
坐落於(yu) 西城區前門西河沿街220號的正乙祠戲樓,是曾經的銀號會(hui) 館,也是中國最古老、保存基本完好的純木結構戲樓,被稱作“中國戲樓活化石”。它的盛名不僅(jin) 源於(yu) 其悠久的曆史,更在於(yu) 其在中國戲曲演出史上留下的濃墨重彩。近百年來,梅蘭(lan) 芳、譚鑫培等戲曲名家在這裏你方唱罷我登場。
2018年12月31日,在結束最後一場演出後,正乙祠關(guan) 門謝客。此後,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經深入調研,將正乙祠戲樓交由北方昆曲劇院修繕、運營及使用。
承載著歲月痕跡的正乙祠,讓數百年戲曲發展曆史變得可以感知和觸摸。據民國初年《梨園外史》記載,正乙祠戲樓的台柱上早年的楹聯是:“八千場秋月春風都付於(yu) 蝴蝶夢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箏檀板盡消磨桃花扇底燕子燈前”。如今,楹聯與(yu) 修葺一新的戲台共同亮相,傳(chuan) 承600多年的昆曲藝術與(yu) 300多年的古戲樓完美結合,展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魅力,更好發揮中軸線文化功能,呈現戲曲藝術的意境之美。
文化惠民,打造市民身邊的文化空間
本次活動由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主辦,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和西城區指導北方昆曲劇院承辦。
此次正乙祠戲樓開幕演出季選取了四幕頗有曆史淵源的大戲連台上演,分別是駐場戲《天官賜福》、戲樓版《牡丹亭》、觀其複版《牆頭馬上》《憐香伴》。
其中,駐場戲《天官賜福》是為(wei) 戲樓量身定製,作為(wei) 開幕慶典戲首次亮相。該版《天官賜福》既沿襲了昆曲藝術美學韻味和中華傳(chuan) 統慶典文化,又結合時代審美和戲樓古風古韻進行創作改編,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兼具曆史厚重感與(yu) 時代發展力的“沉浸式”體(ti) 驗。
北京市聚焦會(hui) 館特色,不斷打磨推出既符合會(hui) 館氛圍又彰顯傳(chuan) 統文化魅力的“小而精”“小而美”演出。先期選取場地條件較為(wei) 成熟的湖廣會(hui) 館、顏料會(hui) 館為(wei) 試點,率先推出“會(hui) 館有戲”之“遇見湖廣”“遇見顏料”係列演出,臨(lin) 汾會(hui) 館、福州新館、台灣會(hui) 館等會(hui) 館也陸續開演。
時值正乙祠重張之際,梅蘭(lan) 芳紀念館、報國寺、正乙祠聯動創排“會(hui) 館有戲”係列劇目,《遇見梅蘭(lan) 芳》之《遊園尋梅》、沉浸式曲劇《茶館》、正乙祠版《天官賜福》等精彩節目輪番上演。目前,北京市已有8家會(hui) 館推出多場“會(hui) 館有戲”係列演出。
嫋嫋餘(yu) 音散落戲樓。未來,北京市還將立足推進老城保護與(yu) 複興(xing) ,因地製宜創作推出更多兼具時代價(jia) 值與(yu) 傳(chuan) 統審美、表現方式靈活的新創劇目,搭建精品力作展示交流平台,發揮會(hui) 館作為(wei) “新戲入口”“新秀舞台”的重要功能。同時,不斷探索“會(hui) 館有戲”常態化演出機製,舉(ju) 辦古戲樓戲劇展演季,開展戲曲公益講座、文化沙龍,開發“會(hui) 館有戲”微旅行線路,持續打造市民身邊的文化圈、藝術圈,增強“會(hui) 館有戲”品牌吸引力、傳(chuan) 播力和影響力,不斷滿足民眾(zhong) 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