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打開“曆史留聲機”聽文物“娓娓道來”

發布時間:2022-04-21 14:16:00來源: 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陝西考古博物館日前發布公告稱,將於(yu) 4月28日對外試行開放。據媒體(ti) 報道,陝西考古博物館是我國首座“科學發掘—保護利用—展示闡釋”三位一體(ti) 的考古專(zhuan) 業(ye) 博物館。該館依托陝西百年來的考古發掘研究成果,打開塵封千萬(wan) 年的“曆史留聲機”,“娓娓道來”如煙往事。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出土文物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物質載體(ti) ,是人類生存發展史的鮮活見證,每一件重要文物背後都有一段值得品味的曆史故事。諸多文博機構把珍貴文物集中“推”到公眾(zhong) 麵前,讓人們(men) 得以與(yu) 文物、與(yu) 曆史近距離對視,契合了今人“撫今追昔、發懷古之幽思”的精神需求。通過打撈、挖掘和設計,讓冰冷的文物開口“說話”,與(yu) 現代人產(chan) 生跨時空交集,是考古工作的重要現實意義(yi) 。

  “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陝西。”陝西考古博物館試開放消息備受社會(hui) 關(guan) 注,絕非偶然。該館館藏文物異彩紛呈,具有很強的衝(chong) 擊力。從(cong) 被稱作“考古史上最華麗(li) 鳳冠”的李倕鳳冠,到上官婉兒(er) 的墓誌、顏真卿手書(shu) 的羅婉順墓誌等“明星文物”;從(cong) 位列“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江村大墓珍貴出土文物,到半坡遺址、秦始皇帝陵兵馬俑、法門寺地宮、漢陽陵等著名遺址出土文物,陝西考古博物館安排眾(zhong) 多珍貴文物繽紛登場,堪稱一場中華文化盛宴。

  該館聚焦考古本身,注重向公眾(zhong) 展示考古過程,特色鮮明。考古不隻是“挖寶”,還涉及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現場保護、實驗室修複、考古學研究等眾(zhong) 多方麵,是一門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專(zhuan) 門工作。認真介紹考古學科發展史、考古的過程以及考古人的生活,也是一種科普。古事可考,豐(feng) 富的考古發現最終能與(yu) 世人見麵,沉澱著一代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奮鬥的艱辛歲月。這些歲月、往事同眾(zhong) 多文物一道,由博物館“娓娓道來”,豐(feng) 富了人們(men) 對不畏艱苦、甘守寂寞、“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dong) 西”等考古精神的理解和認識,也對現代人具有啟迪意義(yi) 。

  此外,在講述方式上,陝西考古博物館既秉持專(zhuan) 業(ye) 嚴(yan) 謹,又努力做到“可愛可親(qin) ”。設置“春秋時期的男性用什麽(me) 護膚”“2000年前的國家倉(cang) 庫藏著啥”“秦漢瓦當製作工藝有何不同”等活潑議題,滿足公眾(zhong) 好奇心。將整體(ti) 搬遷後的賀家莊車馬坑直接“打包”搬入展廳,讓觀眾(zhong) 得以“沉浸式”感受考古環境。加入可以互動的“甲骨文”“翻翻板”“迷宮圖”等小機關(guan) ,讓觀展之旅有益又有趣。

  “讓文物說話、把曆史智慧告訴人們(men) 。”隨著國家和地方對文物保護和考古事業(ye) 越來越重視,近年來我國各地博物館數量大幅增長,僅(jin) 陝西省就有超過300座博物館。統籌考慮、科學分布,注重差異化、特色化、趣味性,做到和而不同,才能更大程度調動公眾(zhong) 觀展的積極性,滿足不同人群需求,保證場館使用率,進而有效發揮博物館“大學校”啟迪人、影響人的社會(hui) 功能。

  (作者:李思輝,係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