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援港中醫醫護人員:得到患者認可,一切都值得
(抗擊新冠肺炎)內(nei) 地援港中醫醫護人員:得到患者認可,一切都值得
中新社香港4月24日電 題:內(nei) 地援港中醫醫護人員:得到患者認可,一切都值得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能夠得到患者的認可,我感覺一切都是值得的。”在香港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內(nei) 地援港醫療隊隊員、廣東(dong) 省中醫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陳海振如是說。
陳海振3月16日隨內(nei) 地援港醫療隊抵達香港,主要在亞(ya) 洲國際博覽館社區治療設施(亞(ya) 博館)護理新冠輕症患者。這些患者以長者為(wei) 主,不少都有常見的基礎病,陳海振幫他們(men) 換藥,提供生活上的協助,還會(hui) 通過中醫的情誌療法提供心理上的疏導。
“照顧的過程中,患者大多非常配合,我們(men) 讓他們(men) 吃藥、換藥,他們(men) 都非常理解。我們(men) 每次完成工作後,他們(men) 都會(hui) 說謝謝你們(men) 、辛苦了,有些患者可能說話不太方便,也會(hui) 做動作表達感謝。”陳海振說。
但他也表示,如果遇到個(ge) 別患者比較抗拒治療,心理疏導就尤為(wei) 重要,需要通過和患者溝通,讓他們(men) 的態度慢慢轉變。
“每個(ge) 人都有正常的七情,而新冠患者主要表現為(wei) 恐、驚、悲,因為(wei) 他們(men) 從(cong) 熟悉的環境來到陌生的環境,又感染了新冠肺炎,有些患者可能病情還相對重一點,心理壓力就會(hui) 比較大。”陳海振表示,在亞(ya) 博館工作期間,他會(hui) 主動和患者做溝通,紓解他們(men) 的壓力和焦慮,讓他們(men) 放鬆下來,更好地配合治療。
據陳海振回憶,有一位超過100歲的阿婆,感染後來到亞(ya) 博館一直哭鬧要回家,並且還有一些老年癡呆的症狀,他就一直陪著阿婆聊天,也會(hui) 提供一些肢體(ti) 上的接觸,給她提供安全感與(yu) 關(guan) 心,阿婆慢慢地就願意配合治療。
還有一位“中醫迷”阿姨,主動選擇接受中醫治療,並在即將康複出院時對陳海振和其他醫護人員表達了真摯感謝,哽咽地表示“你們(men) 的工作做得認真又細心,現在出院的患者越來越多了,我馬上也要出院了,真是舍不得你們(men) ”,還希望再給她開些中藥帶回去,醫護人員欣然應允。
“看到中醫藥獲得越來越多患者的青睞,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尤其是聽到患者親(qin) 口說出中醫藥的積極療效時,心中更是莫名激動。”陳海振表示,香港近期疫情出現明顯好轉,說明控製措施是有效的,相信大家齊心協力,確診數字會(hui) 繼續減少。
與(yu) 陳海振同樣來自廣東(dong) 省中醫院的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鄭丹文,是內(nei) 地援港醫療隊先遣隊隊員、中醫醫療組組長。他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也對中醫藥幫助到香港患者感到欣慰。
鄭丹文主要在亞(ya) 博館參與(yu) 臨(lin) 床救治工作,過程中,一些原本對中醫藥不太了解的病人、包括外籍人士,也對治療表達了認可。
“我診治的可能有10名左右的外籍人士,在服用中醫藥後,症狀得到了緩解,他們(men) 最後也認可中醫藥的治療,因為(wei) 效果確實很好。”鄭丹文說,由於(yu) 亞(ya) 博館大多是年齡較大的病人,中醫藥可以顯著地幫助改善症狀、防止病情惡化、促進器官功能恢複等,而這也在內(nei) 地的抗疫經驗中得到驗證。
鄭丹文還表示,在亞(ya) 博館約有300名患者接受了中醫藥治療,內(nei) 地與(yu) 香港的醫護人員也有很好的合作,各自發揮所長,提高中藥的使用率。
“兩(liang) 地的中醫是同根同源的,內(nei) 地的醫護人員可能此前積累了較多的抗疫經驗,香港醫護人員的優(you) 勢包括嚴(yan) 謹、細致等,所以兩(liang) 地的人員形成了互補。”他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