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張福鎖院士:科技小院的名字是農民取的

發布時間:2022-04-25 08:53:00來源: 新京報

  張福鎖院士:科技小院的名字是農(nong) 民取的

  13年前,2009年,時任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院長的張福鎖,和同事們(men) 在河北曲周縣白寨鄉(xiang) 的一個(ge) 農(nong) 家小院裏,創建了第一個(ge) 科技小院,從(cong) 這裏開始,許許多多的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和農(nong) 科學子,走出實驗室、走出校園,把農(nong) 業(ye) 科技帶到了鄉(xiang) 間地頭,也把論文寫(xie) 在了大地上。

  13年後,2022年,科技小院遍布全國各地,張福鎖說,未來的圖畫,是生產(chan) 綠色高質的農(nong) 產(chan) 品,“我們(men) 的糧食產(chan) 量再增30%,環境排放再降一半,農(nong) 民收入再翻一番,那時候,我們(men) 的農(nong) 業(ye) 將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農(nong) 業(ye) 。”

  起因

  科技不止在實驗室裏

  2009年,張福鎖決(jue) 定把科研搬到村裏,這不是他第一次有這樣的想法。張福鎖出生於(yu) 陝西省鳳翔縣一個(ge) 偏僻的小山村裏,“靠著山根,交通不便,沒有任何灌溉條件,完全靠天吃飯”,張福鎖說,童年的生活中,吃不飽是常事。

  走出大山之後,考入大學,海外留學,歸國任教,成為(wei) 全國知名的農(nong) 業(ye) 學者,一直到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仍舊記得那個(ge) 他曾經生活的小山村,記得山裏的農(nong) 民們(men) 。

  “在決(jue) 定創辦科技小院前,我們(men) 團隊的20個(ge) 老師主要從(cong) 事基礎研究,每個(ge) 老師每年平均能發5篇SCI論文,一年下來,能發100多篇文章。但我當時一直在想,這些文章老百姓能看到嗎,能讀懂嗎?我們(men) 能不能做點兒(er) 更實用的事情,能不能到生產(chan) 一線,根據生產(chan) 需求來做科技創新,能不能在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去培養(yang) 新人?”

  張福鎖的想法在科技小院成立後,得到了印證。一名學生曾在曲周周王莊科技小院發現,有一位農(nong) 民,整天看一本養(yang) 雞的書(shu) ,學生問他為(wei) 什麽(me) 讀這個(ge) ,農(nong) 民說他家裏養(yang) 羊,想找本養(yang) 羊的書(shu) 學學,但找遍全村,隻找到一本養(yang) 雞的書(shu) 。

  怎樣才能讓農(nong) 業(ye) 科技真正惠及農(nong) 民?2007年,時任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資源與(yu) 環境學院院長的張福鎖,在學院學術年會(hui) 上提出了一個(ge) 問題,“大家想一想石元春、辛德惠等老先生們(men) ,當年像我們(men) 這個(ge) 年紀——三四十歲,正是年輕力壯的時候,他們(men) 都在哪裏呢?他們(men) 都蹲在曲周農(nong) 民的地裏呢!”

  老先生們(men) 都是從(cong) 地裏走出來的,年輕的學者們(men) 也應該走出學校,把研究放在地裏。2009年,張福鎖和他的團隊決(jue) 定分成三路,曲周就是其中一路,這裏也是老先生們(men) 過去幾十年為(wei) 改土治堿奮鬥過的地方。

  震撼

  農(nong) 民用舌頭鑒別肥料真假

  習(xi) 慣了在實驗室做研究的人,習(xi) 慣了大都市生活的人,並不理解下基層的意義(yi) 。但真到了基層,才知道基層農(nong) 民對農(nong) 業(ye) 技術的渴盼。

  專(zhuan) 家和學生們(men) 剛剛進駐鄉(xiang) 村後,一位同學在地裏發現,農(nong) 民會(hui) 用舌頭去嚐肥料。交流之後才知道,這是在辨別肥料的真假。

  在大學裏,學生們(men) 學習(xi) 過很多專(zhuan) 業(ye) 的分析方法,從(cong) 比色到原子吸收,實驗室裏有太多的方法,不但可以鑒定真假,還能分析肥力、吸收轉化效率等。但到了農(nong) 田裏,這些方法都沒有用,農(nong) 民還在用舌頭嚐。

  張福鎖說,那位學生的經曆震動了很多人的內(nei) 心,也包括學生自己,也是從(cong) 那時起,他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可以為(wei) 農(nong) 民提供一些簡單可行的檢驗方法,讓農(nong) 民不必再用舌頭去鑒別肥料。

  進駐村莊,走到農(nong) 田中的時候才知道,學院的研究、試驗田的種植,和農(nong) 民的生活並不一樣,“住在村裏的農(nong) 家院並不是一開始就計劃好的,原本我們(men) 打算住在實驗站,在這裏為(wei) 農(nong) 民服務。”張福鎖介紹,但真正到鄉(xiang) 村後才發現,實驗站的節奏和農(nong) 民的節奏有很大差距,“首先,時間對不上,我們(men) 早晨八點吃完早飯上班,這時候農(nong) 民都從(cong) 地裏回來了。其次,實驗站的生活和農(nong) 民生活還是有距離,不能很好地融入農(nong) 村生活。”

  最終,張福鎖他們(men) 將村裏一個(ge) 廢棄的院子改造之後,住進了村裏,“農(nong) 民晚上空閑的時候,串個(ge) 門,就到我們(men) 院子裏了,他們(men) 很喜歡,說這個(ge) 小院很好,把科技帶到了村裏,是個(ge) 科技小院。”張福鎖說,“這個(ge) 名字,最先也是農(nong) 民叫起來的,我們(men) 覺得很好,就用上了。”

  效果

  把實用的技術帶到村裏

  進駐村裏之後,張福鎖他們(men) 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玉米增收的技術示範。

  “當時是五月份,小麥收獲的前夕。收了小麥之後,接著就要種玉米,我們(men) 就想著,和農(nong) 民一起種玉米,通過示範,把良種、技術推廣到村裏。”張福鎖說。

  示範項目一共163畝(mu) ,屬於(yu) 68戶農(nong) 民,分散在村莊的各處。在此之前,他們(men) 種的秋茬作物並不一致,有人種玉米,有人種棉花。將68戶農(nong) 民組織起來以後,張福鎖勸他們(men) ,一起種玉米,統一引進一個(ge) 良種,專(zhuan) 家們(men) 提供技術,把這163畝(mu) 玉米種好。

  因為(wei) 人數的原因,專(zhuan) 家們(men) 很難一對一指導,所以把農(nong) 民分為(wei) 7個(ge) 小組,培訓組長,又通過組長把技術教給農(nong) 民。

  那一年,163畝(mu) 玉米,產(chan) 量增加了16.8%,一畝(mu) 地增收100多元。這個(ge) 數據是專(zhuan) 家們(men) 一塊塊地測量出來的。

  增收數據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縣裏的幹部到村裏,村民對幹部說,“農(nong) 大的老師幫我們(men) 種了一塊地,效果特別好,棒子跟過去的棒子不一樣,粒兒(er) 長、心兒(er) 小、產(chan) 量高。”

  農(nong) 民群體(ti) 是對科技最敏感的群體(ti) 之一,每一個(ge) 優(you) 良品種種植成功,每一個(ge) 技術試驗有效,都會(hui) 很快引發農(nong) 民們(men) 的效仿。

  “我們(men) 在曲周做了三年,發現科技小院的效果比我們(men) 想象得更大,農(nong) 民很敏感,好的技術、好的品種,他們(men) 都會(hui) 第一時間學習(xi) 、引進,因為(wei) 這事關(guan) 他們(men) 的收益。事實上,農(nong) 民不僅(jin) 喜歡到我們(men) 的小院裏學習(xi) ,他們(men) 互相之間也會(hui) 學習(xi) 。誰家田種得好,別人會(hui) 來看,很快也學會(hui) 了。這就把新技術推廣到了更多的地方。”張福鎖說。

  實踐

  大地上真能寫(xie) 論文

  對很多農(nong) 大的研究生來說,科技小院是他們(men) 科研生涯的第一步。他們(men) 剛剛本科畢業(ye) ,第一次進入研究領域,就來到農(nong) 村,許多問題都是未知的。比如,在農(nong) 村種田,還能做研究嗎?幫助農(nong) 民會(hui) 占用大量的時間,還有時間寫(xie) 論文嗎?

  張福鎖每年都要給新入學的研究生們(men) 講故事,講鄉(xiang) 村的故事,講科技小院的故事,“學生在學校裏學習(xi) ,不知道學的東(dong) 西有什麽(me) 用。到了鄉(xiang) 村,進到田地,才知道他學的是有用的,當他把這些知識真正運用到農(nong) 民的地裏時,他會(hui) 非常有成就感。”張福鎖說,“我們(men) 把科技小院當成一個(ge) 立德樹人的平台,學生在這裏提升的不僅(jin) 是知識水平,還會(hui) 培育他們(men) 的情懷。”

  事實驗證了張福鎖的想法,曹國鑫初到科技小院時,曾經懷疑沒有時間寫(xie) 論文,怕畢不了業(ye) 。但幾年後,他把科技小院的模式、研究成果、服務故事寫(xie) 成文章,發表在了《自然》雜誌上。

  幾乎每個(ge) 學生都在小院裏成長學習(xi) 了很多,張福鎖介紹,如張江周,在小院裏一待就是五年,碩士、博士都是在小院裏讀完的,“碩士期間,他發表了10篇論文,寫(xie) 了一本書(shu) ,還獲得了北京市優(you) 秀畢業(ye) 生的稱號。”

  一個(ge) 建在鄉(xiang) 村的小院,連接的不止是學院和村莊,實驗室和農(nong) 田,更連接了城市和鄉(xiang) 村。

  展望

  科技小院還在路上

  事實上,從(cong) 2009年至今,科技小院已經遍布各地,到現在,全國30餘(yu) 所涉農(nong) 高校已陸續建立了480多個(ge) 科技小院。

  “十多年的實踐中,科技小院逐漸成了一個(ge) 政府、企業(ye) 、農(nong) 民、科技四位一體(ti) 的平台,不斷創新、不斷應用。所以,它的未來還很廣闊。”張福鎖介紹,如今的科技小院,已經從(cong) 原來一家一戶手把手教農(nong) 民新技術過渡到服務整個(g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

  “以前是一戶農(nong) 民、一個(ge) 村,一點點去改變。現在仍然是直接麵對農(nong) 戶,但卻會(hui) 連接更多的領域,比如可以聯合政府、企業(ye) ,帶動一片地區,讓整個(ge) 區域的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有更高的科技含量,更加規模化,讓更多的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張福鎖說,“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水平提升了,農(nong) 民增收,企業(ye) 增收,農(nong) 業(ye) 現代化一步步推進,這是我們(men) 不變的目標。”

  當前,科技小院正致力於(yu) 農(nong) 業(ye) 綠色生產(chan) 的發展,“在前端,我們(men) 以匹配土壤、氣候等環境的理念,研發和推廣綠色肥料。在終端,我們(men) 的目的是生產(chan) 出品質好、產(chan) 量高的綠色產(chan) 業(ye) 。兩(liang) 者結合起來,就是我們(men) 下一階段的目標。”

  在更長遠的未來,張福鎖還有一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小院”的目標,“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不僅(jin) 是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還有人才振興(xing) 、文化振興(xing) 、組織振興(xing) 、生態振興(xing) ,這些內(nei) 容都可以融合到科技小院的發展中,讓科技小院為(wei) 新時代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做出貢獻。”

  對話 張福鎖

  看天看地看莊稼

  新京報:做科技小院的想法,最初是什麽(me) 時候成形的?

  張福鎖:2008年,我就有了這個(ge) 想法。那時候大家都在從(cong) 鄉(xiang) 村往城裏走,很少有從(cong) 城市往鄉(xiang) 村走的。但我們(men) 討論到鄉(xiang) 村去的時候,大家也都認可,我們(men) 做農(nong) 業(ye) 科技,最終目的是推動農(nong) 業(ye) 發展,這些技術要進入農(nong) 村,應用到農(nong) 田,不到鄉(xiang) 村去是不行的。

  新京報:學生要在村裏學習(xi) 和工作多長時間?

  張福鎖:過去十多年,我們(men) 探索出了一套機製。從(cong) 學生的角度看,整個(ge) 學習(xi) 經曆大約可以分為(wei) 三個(ge) 階段,第一階段,駐村學前培訓;第二階段,回校理論學習(xi) ;第三階段,再生產(chan) 實踐。

  新京報:學生入學前就要駐村,他們(men) 都願意嗎?

  張福鎖:確實很難,可以想象,剛考上研究生,4月份被錄取,7月份就要駐村。到農(nong) 民家裏,同吃同住同勞動,孩子們(men) 心理反差大是正常現象。但幾乎所有的學生,在真正進入農(nong) 村後,都得到了成長。以前老師們(men) 會(hui) 擔心,會(hui) 不會(hui) 有學生受不了當“逃兵”,事實證明並沒有。

  新京報:當前,科技小院的發展有什麽(me) 困難?

  張福鎖:科技小院發展的關(guan) 鍵是學生,學生是主體(ti) 。讓更多的學生願意學農(nong) 、願意去農(nong) 村做研究,需要觀念的轉變和更新。在以前,很多人覺得農(nong) 業(ye) 不高大上,學農(nong) 很辛苦,在農(nong) 村風吹日曬的。但是這個(ge) 認識是不對的。

  新京報:是對農(nong) 業(ye) 認識不對,還是對科技小院認識不對?

  張福鎖:根本是對農(nong) 業(ye) 的認識問題。我國農(nong) 業(ye) 現代化發展速度非常快,今天的農(nong) 業(ye) 和過去不一樣了,它是一個(ge) 綜合性產(chan) 業(ye) ,也是高科技武裝的產(chan) 業(ye) ,還是和人類發展息息相關(guan) 的產(chan) 業(ye) 。學農(nong) 業(ye) 的人都有深刻的體(ti) 會(hui) ,農(nong) 業(ye) 是一個(ge) 非常好的學科,也是一個(ge) 非常好的職業(ye) ,能學會(hui) 很多別人沒有的本事,我們(men) 叫“看天看地看莊稼”。看天,你要了解天氣,這對農(nong) 業(ye) 前期影響很大;看地,莊稼長在地裏,你得了解這一塊土地,了解耕地;莊稼是產(chan) 糧食最重要的,你肯定要了解它。但這還不夠,因為(wei) 你要經常在農(nong) 村工作,所以我們(men) 還說“看山看水看人家”。學農(nong) 業(ye) 不僅(jin) 僅(jin) 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各方麵都要了解,可以學到很多東(dong) 西。

  新京報:在你心裏,未來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農(nong) 民是什麽(me) 樣的?

  張福鎖:2014年,我在一篇文章中描繪過未來的鄉(xiang) 村圖景。在我看來,我們(men) 的糧食產(chan) 量再增加30%,環境排放下降50%,農(nong) 民增收再翻一番。如果這幾個(ge) 指標實現,中國的農(nong) 業(ye) 將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農(nong) 業(ye) 。那時候,我們(men) 不但能養(yang) 活自己,也能給全世界做出我們(men) 最大的貢獻。

  科技小院

  1.0升級到3.0

  1.0版本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高效

  ●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

  ●學生知農(nong) 愛農(nong)

  據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介紹,起步於(yu) 河北曲周的1.0版本科技小院,意在探索精準的扶貧模式,提高作物產(chan) 量和資源利用效率,創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組織與(yu) 服務模式,推動農(nong) 業(ye) 發展方式轉變;改善農(nong) 民生活和農(nong) 村生態環境,推動三農(nong) 和諧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培育有理想、肯奉獻的知農(nong) 愛農(nong) 型人才。

  2.0版本

  ●產(chan) 業(ye) 綠色升級

  ●農(nong) 民生活富裕

  ●教師立德樹人

  ●學生創新創業(ye)

  而隨著深入推進,科技小院2.0版升級為(wei) 探索產(chan) 業(ye) 扶貧模式。也就是圍繞國家糧食安全、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與(yu) 脫貧攻堅等國家需求,構建“政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綜合平台。針對產(chan) 業(ye) 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開展多學科交叉係統研究,精準施策,助力產(chan) 業(ye) 綠色轉型與(yu) 精準扶貧;培育麵向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的應用型、綜合型高素質人才。

  3.0版本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

  ●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鄉(xiang) 村治理有效

  ●鄉(xiang) 村文化繁榮

  ●鄉(xiang) 村美麗(li) 宜居

  目前,科技小院正向3.0版升級,總體(ti) 來說,就是立足新時代,強化黨(dang) 建引領,以產(chan) 業(ye) 綠色升級為(wei) 抓手,培育新農(nong) 人,增強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支撐,提升鄉(xiang) 村綜合治理水平,推動文化和生態振興(xing) 全麵實現,創新可複製的“農(nong) 業(ye) 強、農(nong) 村美、農(nong) 民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樣板。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