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量“眼”製鏡42年

發布時間:2022-04-25 10:09:00來源: 工人日報

  【向上吧 新工匠】量“眼”製鏡42年

  工匠語錄

  “給顧客配眼鏡要關(guan) 注每一個(ge) ‘不平常’,人不同,配製的眼鏡就應該不同。”——秦英瑞

  早上9點,北京王府井大街,窗明幾淨的大明眼鏡店準時開門迎客。

  59歲的全國勞動模範、大明眼鏡首席驗光師秦英瑞,早已在5樓驗光室裏等待顧客光臨(lin) 。每天他總會(hui) 提前半小時到達門店,調試驗光台,檢查驗光盤和試鏡架。

  這間驗光室約有10平方米,因為(wei) 驗光對光線有較高要求,不能開頂燈,所以室內(nei) 始終昏暗。

  42年來,在這間昏暗的小房間裏,秦英瑞服務過的顧客超過40萬(wan) 人。

  大工匠的手眼功夫

  走進驗光室,就來到了秦英瑞的“大本營”。

  “驗光靠的是檢影,這是驗光師的看家本領。”秦英瑞指著工作台上的檢影鏡,打開了話匣子。隻見他將檢影鏡的光線準確打在顧客瞳孔上,通過觀察眼底反射出來的光影,判斷屈光度數。

  1980年,秦英瑞剛工作時,還沒有電腦驗光技術,檢影靠的是驗光師手和眼的功夫。

  師傅在牆上用粉筆畫出一個(ge) 圓點,模擬人的瞳孔,叮囑秦英瑞說:“如果能一下找到這個(ge) 點,就算練成了。”

  如今,80多歲的宋師傅依然記得當年徒弟秦英瑞“練功”的樣子:檢影鏡打出的光束徑直落在暗室牆壁上,秦英瑞一遍遍練習(xi) “瞄準”,休息時也在不停地琢磨。

  後來,任憑牆上的圓點不斷變換位置、大小,秦英瑞都能一下子找到,他僅(jin) 用1個(ge) 月時間就出徒了。

  至今,秦英瑞的看家本領從(cong) 未生疏。2021年,在第二屆“北京大工匠”係列挑戰賽的實操比拚環節中,58歲的“高齡”選手秦英瑞在檢影項目中獲得滿分,最終以總分第一的成績奪冠。

  正式成為(wei) 驗光師後,秦英瑞又在工作中遇到了難題:前來驗光的人太多了,每天早上排隊驗光的隊伍長達200米,成了王府井大街上一道特殊的風景。

  問題出在驗光速度上:驗光師一般要先拿正鏡片給顧客試戴,再換上負鏡片,多次對比,整個(ge) 過程頗為(wei) 煩瑣,為(wei) 一名顧客驗光服務大約要40分鍾。

  幾經探索,秦英瑞把正負對比鏡片“卯”在一起,再裝上手柄,發明了一款“神器”。這樣一來,驗光師無須反複取用正負對比鏡片,每名顧客的驗光時長縮短了15分鍾。

  此後,不僅(jin) 同事們(men) 人手一個(ge) ,這柄改良版的正負對比驗光器具也逐漸在中國眼鏡行業(ye) 流行開來。驗光效率提高後,最多時,秦英瑞一天要為(wei) 80~100人服務。

  關(guan) 注每一個(ge) “不平常”

  42年的驗光配鏡生涯,秦英瑞總結成一句話:“關(guan) 注每一個(ge) ‘不平常’。”

  秦英瑞有幾本特殊的筆記本,本子裏每頁記錄的條目有七八條之多,就像醫生給患者寫(xie) 的病曆本,密密麻麻記錄著顧客簡況,著重記錄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筆記本裏有這樣一個(ge) 案例:20世紀90年代,一位顧客來配老花鏡,儀(yi) 器檢測出他應該佩戴200度左右的遠視鏡,但試戴時,顧客卻說125度剛剛好。

  秦英瑞暗自記下這個(ge) “不平常”的顧客。事後他翻閱理論書(shu) 籍發現,人眼瞳孔大小可能會(hui) 影響配鏡度數。於(yu) 是連忙聯係上這位顧客,專(zhuan) 程請他再次測量,果然他的瞳孔比普通人要小些,度數偏小的老花鏡和他的特殊情況最為(wei) 匹配。

  “流水線式地使用儀(yi) 器檢測、驗光配鏡,容易忽略每個(ge) 人的特殊情況。”無數“不平常”的案例,讓他意識到,配鏡需要因人而異。

  基於(yu) 此,2005年,秦英瑞提出人性化驗光模式,要求驗光師以顧客為(wei) 中心定製服務,要詳細了解顧客的用眼時段、時長,視物遠近等,同時檢驗動靜佩戴方式。

  “人不同,配製的眼鏡就應該不同。”為(wei) 司機配鏡時,秦英瑞會(hui) 額外測試顧客戴眼鏡後看紅綠燈的效果;對身體(ti) 協調性不佳的顧客,他不配製容易導致走路不穩的漸變式鏡片;甲亢病人看東(dong) 西重影,他會(hui) 建議顧客先治療甲亢後配鏡……

  秦英瑞配鏡度數的最高紀錄是3400度。當時,一位顧客專(zhuan) 程從(cong) 河北來北京找他,戴著一副由兩(liang) 層2600度近視鏡片勉強貼合而成的自製舊眼鏡。

  他決(jue) 心幫助這位顧客,可當時並沒有如此高度數的近視鏡片,他想盡辦法,用一塊玻璃磚特製了一副兩(liang) 麵凹的3400度鏡片,幫助這位顧客的矯正視力達到了0.4。

  “我的情況,配鏡太難了!戴上這副專(zhuan) 為(wei) 我而配的眼鏡,眼前的世界一下清晰了!”這位顧客充滿感激。

  不隻是為(wei) 了看清眼前的世界

  “配眼鏡不隻是為(wei) 了看清眼前的世界。”秦英瑞句句話不離本行,言語間總能讓人感受到幾分哲理的味道。

  “不要長時間側(ce) 躺玩手機。”“兒(er) 童處於(yu) 影響一生的用眼時期,要謹慎配鏡,保護好視力。”他經常這樣叮囑顧客。

  “驗光師不僅(jin) 要解決(jue) 顧客過去的煩惱和困擾,還應該為(wei) 他們(men) 提供未來生活習(xi) 慣的改進意見。秦大師總是這樣告訴我們(men) 。”徒弟們(men) 說。

  徒弟們(men) 都想努力向他們(men) 口中的“大師”看齊,但秦英瑞覺得,目前驗光師的職業(ye) 化道路依然任重道遠,“知識麵有了但深度不夠。”

  根據多年的從(cong) 業(ye) 經驗,秦英瑞總結出了驗光師成才的“五個(ge) 階梯”:首先幫顧客矯正視力、看清東(dong) 西,第二步要考慮使用體(ti) 驗,比如會(hui) 不會(hui) 頭暈,是否方便生活;第三步要考慮生活、工作中的穩定需求,長期伏案和經常運動的人對眼鏡需求差別很大;第四步要研判顧客度數的發展是否合理,追究變化原因;最後,要有前瞻性,讓眼鏡和顧客雙眼匹配,發揮出最大效能。

  為(wei) 了培養(yang) 更多優(you) 秀驗光師,2012年,大明眼鏡掛牌成立“秦英瑞技能大師工作室”。秦英瑞多次參與(yu) 北京理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院校的培訓教學工作,主講視光專(zhuan) 業(ye) 技術等課程。同時,他還作為(wei) 北京市商業(ye) 技師考評委員會(hui) 委員,近20年來為(wei) 行業(ye) 培訓技能人才4000多人次。

  明年1月,秦英瑞就要退休了,但他已做好打算:“隻要驗光配鏡事業(ye) 還需要我,我就繼續在這裏服務好每一位顧客。”

  采訪結束時,他還在回答微信群中同事提出的問題,記者表示要為(wei) 他拍幾張工作照,他這才想起打開屋裏的頂燈。室內(nei) 瞬間由暗轉亮,一如42年來,秦英瑞始終在這間昏暗的驗光室裏,給顧客帶去清晰與(yu) 光明。

  張千 郜亞(ya) 章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