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滬”日誌:屏幕後“代碼”支持 程序員化身“數字防疫人”
(抗擊新冠肺炎)守“滬”日誌:屏幕後“代碼”支持 程序員化身“數字防疫人”
中新社上海4月24日電 題:守“滬”日誌:屏幕後“代碼”支持 程序員化身“數字防疫人”
作者 陳聰瑤
近4800人的社區,如何確保每一次核酸檢測通知到位,上海浦東(dong) 黃山始信苑采取“線上線下”同步叫號。線下由誌願者拿喇叭喊樓,線上“家常戶曉”小程序實時更新進展,兩(liang) 種“廣播”同時發聲。
不同於(yu) 前者“睡過即錯過”,“家常戶曉”可翻看曆史消息,快速精準知曉核酸檢測幾時開始、各弄檢測點具體(ti) 位置、正在進行中的樓棟號,以及其他重要信息。上海日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兼小程序開發者王慶賀稱其為(wei) “社區電報”,通過單向傳(chuan) 播,減少無效信息幹擾,避免焦點性信息被覆蓋。
“黃山始信苑四千七八百人,消息最高閱讀量有650人次,我們(men) 認為(wei) 它可能已經覆蓋到20%的居民。”王慶賀說。
“大喇叭小喇叭吼,可能50%-60%的人知道,有些人沒聽見,消息直接就過去了,沒覆蓋到。我們(men) 線上群一發,在這個(ge) 基礎上再增加20%-30%,然後小程序上去最後達到80%-90%,甚至100%。”王慶賀說。他希望“家常戶曉”是一個(ge) 有力的補充,最終把社區工作做到接近滿分。
在浦西新涇七村,上海一條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資深工程師王峰也開發了一款小程序,供居民免費查詢快遞信息,緩解“最後100米”引發的焦慮。
據他介紹,小區5000多位居民,每日包裹數上千,現有誌願者大多都是本職工作間隙抽空做誌願活動。靠喊樓一家家對接包裹信息或微信群溝通,任務繁重且效率低下。
“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個(ge) 誌願者連續幾天送到了晚上12點左右,從(cong) 他晚上7點多下班開始一直送,很辛苦。”王峰說。他理解催快遞的人,像冷鮮肉類確實不能久放,無法知曉包裹到樓信息,很多居民產(chan) 生心理焦慮。
4月20日9點小程序上線至24日20點,誌願者共發布716條信息,包裹數量達2203個(ge) ,被查詢13696次。
“我覺得還挺欣慰的,對我們(men) 來說,程序使用率高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王峰笑道。上線後,他又對程序進行優(you) 化迭代。根據居民和誌願者使用情況,將包裝數精確為(wei) 包裹數,到樓時間改為(wei) 開始配送時間,並增加“備注”功能。
在抗疫過程中,優(you) 化社區工作少不了各項技術支持。4月中上旬起,上海居民參加核酸檢測時,現場登記方式已調整為(wei) 隨身辦的“核酸碼”。該碼截屏保存後,可在30日內(nei) 反複使用,有助於(yu) 提升現場核酸采樣效率。
支付寶端內(nei) “隨申辦”小程序不斷增加功能,除了“核酸碼”,還有“老幼核酸助查”。近期,這些防疫工具用戶量激增,保障服務穩定尤為(wei) 重要,支付寶項目經理黃硯青已在上海市大數據中心辦公室“安家”。
“從(cong) 收到需求、原型設計、接口對接、功能開發,甚至最後的壓測一氣嗬成,本來平時一兩(liang) 周的工作內(nei) 容,當天一個(ge) 晚上開發完成順利上線了。”黃硯青表示。
程序的開發與(yu) 維護從(cong) 來不是一鍵執行即可。小到“社區電報”“快遞查詢”,大到城市服務器,屏幕背後都是默默堅守的程序員。正是這些“數字防疫人”修複疫情bug,才使這座城市繼續高效運轉。(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