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經濟如何高質量發展?
中國海洋經濟如何高質量發展?(專(zhuan) 家解讀)
自然資源部日前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首次突破9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下同),達90385億(yi) 元,比上年增長8.3%,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wei) 8.0%。
日本《日經亞(ya) 洲評論》近日刊文指出,作為(wei) 全球97%的水和約80%動植物的家園,海洋是地球“最後的邊疆”。中國正努力挖掘海洋的經濟潛力。在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hui) 上,“藍色增長”成為(wei) 一項目標和國際公認的社會(hui) 經濟發展引擎。10年後的今天,中國已在“藍色增長”和“藍色治理”方麵處於(yu) 領先地位。
中國管轄海域麵積約300萬(wan) 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長1.8萬(wan) 千米,是典型的海洋大國。當前,海洋經濟正成為(wei) 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
中國海洋經濟發展呈現三大特點:一是陸海統籌一體(ti) 化。當前中國陸海兩(liang) 棲經濟的互動發展,已經曆史性地超越了陸海地理空間的限製;二是產(chan) 業(ye) 發展高端化。近年來,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藍色新動能正在加速形成,產(chan) 業(ye) 要素高端化與(yu) 產(chan) 業(ye) 鏈高端化齊頭並舉(ju) ;三是海洋生態優(you) 先化。伴隨海洋產(chan) 業(ye) 布局和結構的不斷優(you) 化,海洋產(chan) 業(ye) 的綠色轉型方興(xing) 未艾,成為(wei) 海洋經濟發展的優(you) 先級板塊。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海洋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海洋管理體(ti) 製創新、海洋權益維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法律法規製定四大要素全麵推進,開發海洋、利用海洋、保護海洋、管控海洋四大能力全麵躍升。同時,海洋科技對海洋經濟貢獻率持續加大,已經成為(wei) 支撐海洋經濟發展的關(guan) 鍵要素。隨著中國海洋科技研發投入的不斷增長,海洋技術創新體(ti) 係日趨完善,形成了以海洋漁業(ye) 、海洋交通運輸業(ye) 、海洋油氣業(ye) 、濱海旅遊業(ye) 、船舶製造業(ye) 、海洋工程與(yu) 建築業(ye) 等為(wei) 支柱產(chan) 業(ye) 的全麵發展的海洋產(chan) 業(ye) 體(ti) 係。
當前,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著力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這一曆史進程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堅持走開放合作之路,積極應對當前經濟形勢與(yu) 內(nei) 外風險,是中國海洋事業(ye) 發展的應有之義(yi) 。
下一步,應從(cong) 五個(ge) 關(guan) 鍵詞入手,繼續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第一,“沿海”。“沿海”是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ti) ,是中國海疆的陸域主體(ti) 部分。要推動商品要素資源在各沿海省區市範圍內(nei) 暢通流動,形成一批海洋經濟強市、強縣,使海洋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沿海地區的支柱產(chan) 業(ye) 。
第二,“海域”。“海域”是中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應當在大力發展海洋漁業(ye) 、海洋油氣業(ye) 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基礎上,依托海洋科技創新進一步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在新型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更大突破。
第三,“海路”。“海路”是以21世紀海上絲(si) 綢之路為(wei) 主要代表的重要海上航路,是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空間。通過構建一條現代海上絲(si) 綢之路,將中國與(yu) 沿線各國的沿海港口城市串聯起來,實現海上互聯互通的共贏發展。
第四,“海外”。“海外”是指中國與(yu) 各個(ge) 海洋國家之間的雙邊及多邊海洋合作。通過與(yu) 有關(guan) 國家交流海洋科學、技術、管理等方麵的理念和經驗,吸引國外資金和技術,提高海洋產(chan) 品附加值,加快海洋技術研發,同時推動極地、公海和國際海底資源等開發利用,著力打造多層次、立體(ti) 化的海洋開放合作平台。
第五,“海洋命運共同體(ti) ”。中國作為(wei) 負責任的海洋大國,積極參與(yu) 國際海洋治理,在“海洋命運共同體(ti) ”理念指導下發展開放型海洋經濟,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積極參與(yu) 塑造新型國際海洋治理格局,確保各國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的權利,共同維護全球海洋秩序,攜手建設人類賴以生存的藍色家園。
(本報記者 李嘉寶采訪整理)
李嘉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