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而來,隻為編織田園夢
跨海而來,隻為(wei) 編織田園夢
湖水清澈,水車慢轉,寬敞的石板道兩(liang) 側(ce) 鮮花綻放,與(yu) 環抱村莊的綠樹相映成趣。
閩西北,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小蕉村生機盎然。“一期已經完工,往前走是二期,我們(men) 規劃了海峽兩(liang) 岸陶文化交流基地、蕉嶺星空營地……”踏著待修的土路,台灣建築師蔡幸爵帶著記者一邊參觀一邊介紹。
近年來,福建省出台多項措施鼓勵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來閩開展鄉(xiang) 建鄉(xiang) 創工作。截至目前,共有95支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300多名台灣鄉(xiang) 建鄉(xiang) 創人才參與(yu) 228個(ge) 村莊的建設,鄉(xiang) 村的變遷講述著兩(liang) 岸融合發展的生動故事。
“大陸廣闊的市場和機遇很有吸引力”
小蕉村深處,有一座二層的木構宅院,這是蔡幸爵團隊的工作生活場所。宅院入口處,一片片釉色發黃的瓷片錯落有致地鋪陳在蠟染的藍色布料上。“這是在小蕉村周圍發現的宋代至清代的民窯陶瓷殘片,也是我們(men) 來到小蕉村的主要原因。”蔡幸爵說。
小蕉村是座千年古村,村子周邊分布著宋、元、明、清的古窯址。蔡幸爵團隊希望“活化”小蕉古窯址文化,讓村莊發展更具生命力。
在台灣從(cong) 事建築行業(ye) 20餘(yu) 年,2008年,蔡幸爵來到大陸。“大陸地大物博、文化多元,一個(ge) 村莊就是一個(ge) 不同的風貌。”蔡幸爵說,“這些年,大陸鄉(xiang) 村振興(xing) 、惠台利民政策都非常好,大陸廣闊的市場和機遇很有吸引力。”
初到大陸,沒有品牌,蔡幸爵也有接不到項目的苦惱。他與(yu) 大陸朋友一起摸索,終於(yu) 找到突破口——入鄉(xiang) 駐村,開展陪護式服務,從(cong) 設計、監工一直到助力當地產(chan) 業(ye) 發展。“我想,這是我們(men) 的優(you) 勢所在。”他說。
在小蕉村,蔡幸爵一待就是3年。蔡幸爵團隊與(yu) 台灣10餘(yu) 所大學合作,每年邀請即將畢業(ye) 的大學生來實習(xi) ,也有不少學生留下來工作。蔡幸爵說,“台灣學習(xi) 建築、文創等專(zhuan) 業(ye) 的大學生比較多,但市場有限,難以吸納那麽(me) 多畢業(ye) 生。大陸有這麽(me) 多暖心的政策,台灣的畢業(ye) 生完全可以乘勢而為(wei) ,來這裏施展本領。”
“惠台政策多”“趕上了好時代”,是諸多台灣建築師、文創團隊的心聲。落實和完善各項惠台利民政策,探索海峽兩(liang) 岸融合發展新路,近年來,福建陸續出台《關(guan) 於(yu) 鼓勵台灣建築師來閩參與(yu) 鄉(xiang) 村建設的若幹意見(試行)》《關(guan) 於(yu) 深化閩台鄉(xiang) 建鄉(xiang) 創融合發展若幹措施》,2021年,福建出台政策,省級財政安排5000萬(wan) 元支持100個(ge) 閩台鄉(xiang) 建鄉(xiang) 創合作項目,開展鄉(xiang) 村規劃設計等陪伴式服務。
當下,許多從(cong) 事建築、文創、農(nong) 業(ye) 、旅遊等行業(ye) 的台灣同胞,在福建鄉(xiang) 村廣袤的土地上追夢築夢圓夢。
“越做越有勁兒(er) ,也越來越有成就感”
“過去,別人介紹我時常說,這位是台灣建築師、景觀設計師。現在,大家會(hui) 說,‘你是拿著規劃設計圖的福建農(nong) 民’。”台灣青年設計師張欣頤說。
帶上工具,說走就走。到福建8年來,張欣頤和夥(huo) 伴們(men) 已到過100多個(ge) 鄉(xiang) 村,服務超過20個(ge) 村落。“到泰寧就是泰寧人,到下黨(dang) 就是下黨(dang) 人,和當地村民一起生活、一起勞作,我和團隊夥(huo) 伴都很喜歡現在的身份——福建新村民。”她說。
泰寧縣際溪村,是張欣頤團隊在福建的第一個(ge) 鄉(xiang) 村營造項目。山水環繞的“靜心書(shu) 院”、仿古的“李家客棧”、青翠的“李家菜地”、古樸的“創客坊”……漫步村中,悠然雅致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小張,來家裏吃飯!”張欣頤和團隊小夥(huo) 伴在村裏人氣很旺。一到飯點,不少村民會(hui) 喊他們(men) 一起吃飯;逢年過節,村民還會(hui) 招呼他們(men) 一起喝米酒……“這裏人情味特別濃。”張欣頤說,“際溪村已是我的第二故鄉(xiang) 。”
選擇留在福建的,有不少是已在台灣頗具聲名的建築師。參與(yu) 規劃設計台北淡水“漁人碼頭”景觀工程的建築師吳正隆便是其中之一。
“2014年來到福建,我原想著做一兩(liang) 個(ge) 項目就回台灣,沒想到一直做到現在,連家人都跟著來過年。”吳正隆說,“可以說,福建一村一麵,讓我們(men) 充滿好奇,也很有動力。”
挨家挨戶走訪、製作效果圖、征求方案意見……最近,吳正隆正著手規劃羅源縣起步鎮集鎮環境治理二期工程。
起步鎮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宋代木構式廊橋,村裏的老人習(xi) 慣坐在古橋上拉家常。“我經常會(hui) 來古橋,和村裏的老人家聊天,聽他們(men) 講鎮裏的曆史及兒(er) 時的記憶。我們(men) 很容易打成一片。”今年已60歲的吳正隆說,幫助村民們(men) 留住鄉(xiang) 愁,是他工作的重心。
為(wei) 修複古橋製作方案、修繕起步鎮古厝、細化長者食堂各項規劃……吳正隆向記者細數他的工作計劃。“越做越有勁兒(er) ,也越來越有成就感。”他說,希望承接的每個(ge) 項目都與(yu) 以往不同,這都是新的挑戰。
“我們(men) 朝著共同目標奮鬥,早已不分‘你我’”
台灣海峽最窄處的一側(ce) ,是福建平潭島。島上的北港村依山傍海,山間一座座黛青色石頭厝猶如童話中的城堡,“海風吹來時,山上的石頭甚至會(hui) ‘唱歌’。”北港村豐(feng) 富的原生態資源吸引著台灣青年林智遠。
平潭,是林智遠來到大陸的第一站。“從(cong) 平潭坐船就能到台中,比我去廈門還快。”他說。
血脈深情,牽起了海峽兩(liang) 岸。聽說林智遠從(cong) 台灣來,村裏不少年長的人會(hui) 興(xing) 致勃勃地提起自己的親(qin) 戚朋友早年去了台灣,詢問是否相識。“我們(men) 感覺沒有隔閡,很親(qin) 近。”林智遠說。
閩台一脈傳(chuan) ,是兩(liang) 岸一家親(qin) 的縮影。在福建,林智遠收獲了意外的驚喜——找到了自己的祖籍。在漳州平和縣調研時,林智遠發現了一座林氏宗祠。“族譜上寫(xie) 著我們(men) 來自平和,這在台灣一直沒找到,沒想到我們(men) 的根就在福建。”他說,在平和吃的好幾道菜,和在台灣時吃的一模一樣,“連麻薯蘸花生碎的吃法都一樣”。
在福建鄉(xiang) 村幹事創業(ye) ,很多台胞不僅(jin) 有收獲、有成就,也與(yu) 當地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台灣青年曾芝穎到福建6年了。近年來,曾芝穎邀請了不少大陸團隊加入她的項目中,“鄉(xiang) 創鄉(xiang) 建講求因地製宜,需要大陸團隊的共創。”兩(liang) 岸夥(huo) 伴互助合作、攜手並進,建立了更深厚的感情。“我們(men) 朝著共同目標奮鬥,早已不分‘你我’,我想這就是融合。”她說。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田園夢,也是兩(liang) 岸融合的發展夢。當前,不少在福建紮根的台灣團隊自發鼓勵更多台灣專(zhuan) 業(ye) 人才到閩落地——
2020年,曾芝穎專(zhuan) 門在台北設立辦事點,鼓勵更多台灣設計師到大陸發展;2021年,在她推動下,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hui) 正式啟動“海峽鄉(xiang) 創獎”。“台灣專(zhuan) 業(ye) 人才能在福建找到更大的舞台,希望兩(liang) 岸鄉(xiang) 創隊伍能更深入地交流。”她說。
來自台北的吳仁珷從(cong) 事旅遊文創工作,他和團隊向台灣多所高校文創專(zhuan) 業(ye) 學生推介福建文旅資源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發展機遇,計劃今年上半年組織10餘(yu) 個(ge) 台灣青年團隊,到福建鄉(xiang) 村深耕創業(ye) 。
…………
當前,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hui) 為(wei) 來閩發展的台灣團隊提供各項服務,如政策谘詢、項目對接、協助辦理相關(guan) 申報材料等。“希望幫助台灣團隊更快地熟悉情況,更好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hui) 秘書(shu) 長陳順傑說。
江 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