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奔“滬”而來,他們全力以赴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袁全、周琳、龔雯、楊有宗
5月伊始,上海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清零攻堅效果日益顯現,社區傳(chuan) 播風險得到有效遏製。
階段性成效背後,是全國22個(ge) 省份3萬(wan) 餘(yu) 名醫務人員和重症專(zhuan) 家從(cong) 四方奔“滬”而來,相守偕行。核酸采樣點、方艙醫院、定點醫院……在抗疫各個(ge) 重要崗位和環節中,他們(men) 和滬上醫務工作者並肩奮戰。如今,他們(men) 的身影依然堅守在緊張的援滬一線,和上海這座城市一起風雨同舟。
日夜馳騁,采檢一線有“戰力”
往返於(yu) 上海、湖州兩(liang) 地,G50滬渝高速見證了浙大邵逸夫醫院ICU護士張維镔和同事們(men) 的日夜奔波。
3月28日,張維镔作為(wei) 援滬核酸采樣醫療隊的一員隨隊出征上海。這支隊伍由浙大邵逸夫醫院副院長黃翯帶隊,由256位隊員組成。他們(men) 已在上海閔行、浦東(dong) 、楊浦等區域及浙江嘉興(xing) 連續作戰一個(ge) 多月,人均采樣約500人次。4月23日,這支隊伍中又有122人自願留下加入第二批援滬醫療隊,前往黃浦區小東(dong) 門街道繼續奮戰。
一個(ge) 多月來,還有許多來自上海周邊的援滬核酸采樣人員,或是日夜兼程往返於(yu) 兩(liang) 點一線,或是堅持駐守,為(wei) 上海這座超大型城市排風險、做“體(ti) 檢”。“大白”們(men) 在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下始終保持著戰力、定力,與(yu) 上海市民共克時艱,架起兄弟省市間溫暖互助的橋梁。
輾轉在各個(ge) 街道和社區,在緊張的采樣任務中,張維镔和同事總能碰上一些可愛的上海市民。張維镔坦言,核酸采樣工作往往時間長、強度大,為(wei) 了保障檢測的準確率,取樣的力度有時可能會(hui) 給居民帶來些許不適感。“我記得有個(ge) 女孩在咽拭子采樣完後有些不適應,我的內(nei) 心倍感抱歉,但沒想到,她壓住喉嚨的不適,還是回過頭笑著對我說:謝謝,你辛苦了。”
同樣奔“滬”的,還有江蘇援滬常駐醫療隊采樣一隊。3月31日晚,隨著同事們(men) 陸續收到出發援滬的命令,來自連雲(yun) 港市灌雲(yun) 縣人民醫院的吳迪意識到,“支援”的號角吹響了。當晚23時整,載著304名江蘇援滬醫療隊員的車隊準時出發,目的地——上海。
據吳迪介紹,這批援滬隊員“身經百戰”,有多人援助過武漢抗疫,且以“90後”“00後”居多。他們(men) 每天往返於(yu) 蘇州駐地與(yu) 上海之間,日常車程超過3個(ge) 小時,並且采樣工作都是臨(lin) 時安排,隨時待命。
自3月28日以來,江蘇援滬常駐醫療隊采樣一隊共派駐1500餘(yu) 人支援上海核酸篩查。“五一”當天,采樣一隊共派出1000多名隊員在浦東(dong) 新區、徐匯區13個(ge) 鄉(xiang) 鎮702個(ge) 點位開展采樣,共計采樣22萬(wan) 餘(yu) 人。
事無巨細,方艙救治有“溫度”
打雞蛋、放調料、微波爐加熱……早飯時間,在上海臨(lin) 港方艙醫院,江蘇援滬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們(men) ,熟練地為(wei) 老年患者做了一份雞蛋羹。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變化,上海將部分方艙醫院“更新換代”,用於(yu) 接收普通型以上感染者以及高齡感染者。4月5日晚,臨(lin) 港方艙醫院正式開艙,設計床位1.36萬(wan) 張,有2000張升級床位。其中,江蘇援滬醫療隊就負責其中的“半壁江山”,共計1000張。
東(dong) 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黃英姿說,對於(yu) 高齡患者來說,醫療救護是一方麵,生活起居、飲食習(xi) 慣同樣重要。除了雞蛋羹,他們(men) 還為(wei) 患者準備了流質或半流質食品。
“傾(qing) 盡全力、共同守滬,滬陝同心、抗疫必勝!”4月15日上午,陝西援滬醫療隊1591名醫務人員分批乘坐G1922、G1926次列車前往上海。出征儀(yi) 式上,醫療隊嘹亮的口號在西安北站久久回蕩。
4月15日晚,陝西援滬醫療隊抵達上海,絕大多數隊員為(wei) 省內(nei) 三級醫院骨幹力量。4月19日,陝西援滬醫療隊的220名醫護人員正式入駐奉賢區“零號基地”方艙醫院二期。
領隊的陝西省寶雞市中醫醫院副院長李銀太介紹,這支220人的小分隊裏有大約180位護理人員,基本上都是女同誌。她們(men) 要為(wei) 患者進行繁重的基本護理,時刻關(guan) 注患者的身心狀態。
護理團隊副護士長黃蕊說,三年前就答應帶7歲的女兒(er) 到上海來遊玩,但一直未能實現,“女兒(er) 已經和我說好了,等上海恢複‘健康’,我們(men) 一定會(hui) 來圓夢,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上海加油!”
4月18日,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方艙醫院N3艙裏飄起濃濃墨香,在江西援滬方艙醫療一隊的組織下,不少患者紛紛揮毫。患者李先生寫(xie) 下“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十五個(ge) 大字,引來一片叫好。“同心協力 共戰疫情”“願山河無恙 願人間皆安”“豈曰無衣 與(yu) 子同袍”……大家紛紛向援滬醫療隊表達感謝。
“鑒於(yu) 方艙裏的患者們(men) 隔離時間長了,我們(men) 希望開展有意義(yi) 的文化娛樂(le) 活動,豐(feng) 富大家在方艙裏的生活。”江西援滬方艙醫療一隊隊長金國強說。
5月4日,海南援滬醫療隊守“滬”滿月,也是他們(men) 接管的安亭飛眾(zhong) 方艙醫院正式休艙的日子。
“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極端負責的精神”,是前線指揮部臨(lin) 時黨(dang) 委書(shu) 記、醫療隊領隊李文秀每次深入“前線”都要提及的“關(guan) 鍵詞”。抵滬抗疫以來,海南援護醫療隊以方艙醫院為(wei) 基礎,分別成立了3個(ge) 黨(dang) 支部,下設若幹個(ge) 黨(dang) 小組,以“支部+突擊隊+先鋒崗+黨(dang) 員(積極分子)”團組模式,在艙內(nei) 健康服務點、艙外出轉院交通卡點開展防疫科普宣傳(chuan) 、核酸查驗、人員核查等工作,讓黨(dang) 旗飄揚在患者們(men) 最需要的地方。
傾(qing) 囊相助,重症“堡壘”同攻克
4月中旬,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盧灣分院被征用為(wei) 區級定點醫院,收治的都是以老年人為(wei) 主的高危群體(ti) ,大多合並基礎性疾病,一旦轉為(wei) 重症,可能很快就進展為(wei) 多器官功能損害甚至衰竭,救治難度極大。
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湘雅三醫院重症醫學科的“突擊隊”,與(yu) 醫院的ICU團隊“湘”“滬”合作,不斷創新完善階梯式重症延伸模式,攻克重症“堡壘”,和“死神”賽跑。
作為(wei) 重症救治的“老兵”,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張麗(li) 娜在醫療隊中建立快速反應團隊,負責全院普通病房患者重症救治的“關(guan) 口前移”。
96歲的李奶奶患有高血壓、腦梗,長期臥床。感染新冠4天後,檢查發現雙肺感染合並肺水腫。4月28日,醫療隊在普通病房主動篩查時發現,李奶奶意識模糊、呼吸急促,可能出現生命危險,立即將她轉入ICU。
及時進行氣管插管,加強心髒支持和液體(ti) 管理……2天後,李奶奶順利脫機拔管,轉入高級監護病房進行康複治療。
盧灣分院的重症病房床位和重症救治資源有限,然而這又是一場容不得半點耽擱的“生命保衛戰”。數日改造、迅速投用……團隊商量後,改造出一個(ge) 介於(yu) 重症病房和普通病房之間的“中轉站”高級監護病房,這一病房最多可容納25張床位,專(zhuan) 門收治一些潛在重症高危患者,或者是出ICU但暫時無法轉入普通病房的患者。
在上海華山醫院寶山院區和上海九院北部院區的呼吸ICU病房,合作模式同樣在攻克重症“堡壘”的最前線提供了強勁的“火力”。
4月17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重症救治團隊,隨湖北省增派的第三批援滬醫療隊共計130人奔赴上海。“這是在2020年武漢抗疫中最精銳的力量。”第三批湖北援滬醫療隊領隊、同濟醫院光穀院區副院長祝偉(wei) 說。
據祝偉(wei) 介紹,同濟醫院曾在同濟光穀和中法兩(liang) 個(ge) 定點院區創造了重症救治奇跡,挽救了3569名重症患者的生命,並逐步總結出關(guan) 口前移、多學科合作、精細化管理的三大“法寶”。“我們(men) 將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傾(qing) 囊而出,又和上海本地的救治意見不謀而合,這讓我們(men) 團隊更有信心更有力量了。”祝偉(wei) 表示。
白天,醫療隊在病區忙於(yu) 救治,一天的“鏖戰”過後,深夜祝偉(wei) 還要組織線上開會(hui) ,逐步將“三大法寶”落實到工作中的每一個(ge) 細節。
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院長寧光感歎:“非常感謝全國各地趕來上海支援的醫療隊,我從(cong) 他們(men) 身上看到了所有中國醫務人員的精神——對事業(ye) 的高責任感和對生活的低要求,他們(men) 是這個(ge) 時代最可愛的人。”(參與(yu) 采寫(xie) :孫鉦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