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找準乘勢而上的“支點”
本報記者 李 蕾 通訊員 郭建軍(jun) 鄧煒健 蒲傑鴻
夜幕降臨(lin) ,三十裏營房機務站助理工程師杜錦濤,出神地望著明亮的機房。
畢業(ye) 時,他被分配在此,後因工作需要調出。去年,在調整改革浪潮中,杜錦濤因轉崗再回老單位。
然而,以“新身份”走入機房時,他感受到一種“陌生”——一次緊急線路調度中,以往積累的業(ye) 務能力顯得捉襟見肘。
某通信工程營營長劉廣所履新的營隊,由於(yu) 剛剛組建,缺裝備,缺任務,缺人才。他被大家私下裏稱為(wei) “三缺營長”……
對於(yu) 新疆軍(jun) 區許多部隊官兵而言,他們(men) 正在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重塑。編製一新、結構一新、任務一新,找準乘勢而上的“支點”顯得尤為(wei) 重要。
這是一場體(ti) 係性的考題,新疆軍(jun) 區各級官兵積極適應新編製新結構新任務,自上而下掀起頭腦風暴。
千裏尋故地,舊貌換新顏。隨著新疆軍(jun) 區部隊改革轉型步伐不斷加快,天山南北座座軍(jun) 營煥發出勃勃生機。
身處轉型坐標係中,每個(ge) 人都要重新找準自己的定位
隨著部隊調整改革,新疆軍(jun) 區某團轉型為(wei) 合成團,編製表上出現了許多新崗位,電子對抗、無人機等新型作戰力量進入建製序列。
二級上士王穎鑫剛調整到電子對抗專(zhuan) 業(ye) ,頗不適應——操課訓練時,各專(zhuan) 業(ye) 人員分別帶開,王穎鑫環視一周,想想電子對抗專(zhuan) 業(ye) 就自己一根獨苗,一種迷茫油然而生。
麵對這個(ge) 陌生的專(zhuan) 業(ye) 領域,王穎鑫越來越體(ti) 會(hui) 到“孤軍(jun) 奮戰”的難處:一個(ge) 人學習(xi) 理論,一個(ge) 人實裝操作,一個(ge) 人考核評估……
王穎鑫的困難,不止於(yu) 此。沒有專(zhuan) 業(ye) 教材,他隻能從(cong) 一本電子對抗專(zhuan) 業(ye) 基礎書(shu) 籍上學習(xi) 概念性知識;操作說明書(shu) 上僅(jin) 有裝備的相應操作步驟,實戰中怎麽(me) 用、什麽(me) 時候用、如何用好?王穎鑫一頭霧水。
無獨有偶。某旅一級上士雷康康調整到新設立的通信工程專(zhuan) 業(ye) 時,連可操作的裝備都沒配發。
同一個(ge) 營院裏,傳(chuan) 統通信專(zhuan) 業(ye) 的戰友們(men) ,幾乎天天都要執行通信保障任務。看著忙碌的戰友,再看看自己的“閑置”狀態,雷康康心裏萌生退意:“這樣的兵當著沒什麽(me) 意思。”
有時,雷康康也會(hui) 試著和新崗位戰友訴一訴苦衷,發現“大家其實都一樣”。一樣的從(cong) 零開始,一樣的“無為(wei) ”處境。
困惑的不隻是轉崗人員。某合成團三級軍(jun) 士長張傑作為(wei) 單位的修理骨幹,在新裝備麵前頻頻遭遇尷尬——
新裝備第一次高原實彈射擊,爬坡、越障、衝(chong) 擊、發射,動作一氣嗬成。
“一車命中!二車命中!”三號車組卻遲遲沒有動靜。負責修理保障的張傑暗道不好。
果然,電台裏麵傳(chuan) 來車長的報告聲:“三號車輸彈機出現故障。”考慮到新裝備首次高原射擊,指揮員當即命令退出射擊地線,隨即通知保障組前出排除。
張傑帶著2名修理工奔向三號車組,檢查火控係統、測量電路電流……忙活了半天,終於(yu) 找到了故障點所在。
“怎麽(me) 排除?”新裝備的性能大家沒有完全摸透,你看我、我看你,最終都盯住了張傑。
時間一秒一秒過去,張傑硬著頭皮又檢查了幾遍,還是無從(cong) 下手。“故障未排除,申請廠家技術人員協助。”張傑紅著臉向指揮員報告。
“訓練場上丟(diu) 了人還有挽回的餘(yu) 地,上了戰場誰給你彌補的機會(hui) ?”當晚,張傑在日記本上寫(xie) 下8個(ge) 字:不進則退,慢進亦退。
“一切都變新了,似乎隻有我是舊的……”一名老班長道出內(nei) 心的困擾和焦慮。這份困擾和焦慮,隨著轉型的風向,飄浮在不少官兵心中。
身處轉型坐標係中,每個(ge) 人都要重新找準自己的定位。為(wei) 了幫助官兵在轉型中順利起步、建立信心,新疆軍(jun) 區機關(guan) 主動作為(wei) ,引導官兵展開轉型大討論,多措並舉(ju) 打造轉型人才培育工程。
“老兵變新手不可怕,怕就怕失了心勁。”討論中,某部二級上士王鵬飛感觸頗深。他所在連隊中,有不少骨幹由炮兵、通信等專(zhuan) 業(ye) 轉崗到無人機專(zhuan) 業(ye) ,可謂從(cong) 零開始。
是進是退?老兵們(men) 最終戰勝了內(nei) 心的困擾。王鵬飛說,大家相信隻要找準方向、全力以赴,一定能在新的崗位上有所作為(wei) 。
新觀念並不會(hui) 和新裝備一起配發,必須跳出頭腦裏的慣性
新型戰車列裝不久,新疆軍(jun) 區某合成團奔赴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腹地開展實兵演練。
激戰正酣,主攻部隊一路推進,戰車搭載的步兵卻選擇下車徒步展開進攻,使出了傳(chuan) 統步兵戰術。新裝備被當成了新的“代步工具”。
演練結束後,指揮員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新觀念並不會(hui) 和新裝備一起配發,必須跳出頭腦裏的慣性,升級思維觀念。
麵對力量結構、人員編成、裝備編配、要素編組的重塑與(yu) 跨越,各級指揮員同樣麵臨(lin) 轉型陣痛。
“新裝備能等來,打仗人才卻等不來。”為(wei) 了破除官兵心中的轉型之惑,新疆軍(jun) 區一場“轉型怎麽(me) 看,個(ge) 人怎麽(me) 幹”的大討論在天山南北軍(jun) 營展開,機關(guan) 各業(ye) 務處室分工深入基層給官兵分析形勢、加油鼓勁。
不懂就學、不會(hui) 就練,某合成團合成二營營長閆承明充當起多種角色。
新裝備到了第一個(ge) 練,直到能當教練員;兵種知識、專(zhuan) 業(ye) 理論、合成指揮的書(shu) 一本一本地“啃”,直到能給連長、班長講解……
在營長帶動下,全營官兵鼓足了勁,一招一式、一步一動提升合成素養(yang) 和聯合能力。
分塊組網細訓模塊能力,模塊編組聯訓指揮能力。合成抓建的模式漸成氣候,合成營的作戰威力逐步顯現。
“想把自己的本領從(cong) ‘過去時’變為(wei) ‘正當時’,必須勇於(yu) 自我革命。”在軍(jun) 區機關(guan) 組織的裝備保障研訓班,十餘(yu) 名修理專(zhuan) 業(ye) 高級軍(jun) 士圍著二級上士王憲斌請教新裝備火控係統故障排除問題。
“上級選派的‘師傅’很多都比我們(men) 年輕,但新裝備修理能力非常過硬。”為(wei) 了當好學生,老班長們(men) 紛紛放低身段,主動求學。
三級軍(jun) 士長楊善武特意準備了一支錄音筆,隻要講解到新技術,他馬上錄下來,生怕漏掉了知識點。
除了向教員請教,楊善武還經常“串門”,和其他骨幹一起交流心得,有時爭(zheng) 得麵紅耳赤。
“都說‘三個(ge) 臭皮匠,頂個(ge) 諸葛亮’,轉型的難題大家一塊研究,好過自己‘閉門造車’。”楊善武笑著說。
轉型建設就如摸著石頭過河,肯幹敢幹才能有作為(wei) 。
在某炮兵旅議訓會(hui) 上,營連幹部就新型遠程火箭炮修理缺少配套教材的問題如何解決(jue) 展開討論,三級軍(jun) 士長錢玄作為(wei) 骨幹代表列席了會(hui) 議。
“我們(men) 自己編!”就在爭(zheng) 論不下的時候,錢玄站起來打破了僵局。
說幹就幹!錢玄牽頭成立攻關(guan) 小組,旅裏全力支持,協調院校給予幫助。
編寫(xie) 提綱、收集資料、編輯圖表,大家按照計劃分工快速運轉起來……那段時間,每天睡三四個(ge) 小時,大家都熬出了黑眼圈。
從(cong) 全車工作電路原理圖到全車接線圖,上百根線纜、上千根線芯信號,要一條一條“跑圖走線”測試驗證信號,一個(ge) 地方出現失誤就要從(cong) 頭再來。記不清重複了多少遍,參與(yu) 攻關(guan) 的三級軍(jun) 士長李曉亮指著手中新鮮“出爐”的維修教程說,再苦再累也值了!
編寫(xie) 過程中,大家還優(you) 化了精度檢測校準流程,將作業(ye) 步驟由6步縮減為(wei) 3步,操作員由6人減到2人,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轉型是考驗更是機遇,趕上了強軍(jun) 新時代,不能辜負身上的軍(jun) 裝
“練練練,練為(wei) 戰……”豪邁的歌聲回響在高原演兵場上空。
某特戰旅三級軍(jun) 士長汪禮鬆檢查完隊員收裝的降落傘(san) ,又帶領大家複盤剛才的實跳訓練。
這是全旅首次高原傘(san) 降實跳。汪禮鬆作為(wei) 教練員,不僅(jin) 要擔負教學任務,他所在的小組還作為(wei) “第一跳”率先接受檢驗。
說起汪禮鬆,戰友們(men) 紛紛豎起大拇指。在陸軍(jun) 傘(san) 降教學集訓中,汪禮鬆通過不懈努力拿到了首批大飛機傘(san) 降教練員高級證書(shu) 。
“有了一個(ge) 汪禮鬆還不夠,打仗還需要更多汪禮鬆不斷湧現。”旅參謀長崔建峰告訴記者,如今在這個(ge) 旅,越是難度大危險係數高的課目,尖子骨幹越要發揮好“酵母”作用,幫助更多的尖子脫穎而出。
此次高原實訓,全部是老骨幹帶新隊員組成幫教對子,人人都簽了責任書(shu) 、立了軍(jun) 令狀。
“高原環境不同於(yu) 平原地區,麵臨(lin) 很多挑戰,一點不敢馬虎。”汪禮鬆邊說邊掏出隨身攜帶的小本子,把小組隊員的傘(san) 降數據都記錄下來,為(wei) 接下來的多傘(san) 型實跳作準備。
為(wei) 了提升訓練質量,汪禮鬆主動申請隨同氣象引導班提前進場了解高原氣象特征,並組織隊員反複練習(xi) 糾正空中動作,直到絲(si) 毫不差。結果他所帶的小組全部成功著陸到目標圈內(nei) ,並采集到了近百組高原傘(san) 降實跳數據。
“轉型是考驗更是機遇,趕上了強軍(jun) 新時代,不能辜負身上的軍(jun) 裝。”汪禮鬆說。
在某防化團訓練場,來自其他兄弟單位的防化專(zhuan) 業(ye) 骨幹,正緊張地操作著手中的野戰化驗箱。
“3號作業(ye) 完畢”“5號作業(ye) 完畢”,場上報告聲陸續響起。
“時間都合格了,但是毒劑種類判定錯誤。”教練員陳琪宣布評定結果,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看著他。
“毒劑測量,不能隻看特征,必須同步考慮環境中可能存在的化學物質對化驗管的幹擾。”陳琪邊解釋邊拿起一支樣品。
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陳教頭又“使詐”了。在這名四級軍(jun) 士長眼裏,檢測是防護的決(jue) 策依據,一旦失誤將造成戰場上無法挽回的後果。
改革轉型的著力點,就是要向戰鬥力聚焦。陳琪抓訓練毫不客氣,也毫無保留。
在陳班長的精心“調教”下,參訓學員漸漸理解了教練的良苦用心,自我要求也愈加嚴(yan) 格。
軍(jun) 區兵員和文職人員處領導告訴記者:“部隊轉型以來,軍(jun) 區湧現出了許多老骨幹升級為(wei) 新標兵的成功典型,發揮了很好的示範引領作用,‘頭雁’效應日趨顯現。”
感悟“歸零”與(yu) “蝶變”的辯證法
-張國文
進入新時代,人民軍(jun) 隊改革重塑、加速轉型,向著全麵建成世界一流軍(jun) 隊的目標闊步前行。隨著編製體(ti) 製結構一新、武器裝備更新換代,部隊戰鬥力建設亟需官兵更新理念、升級本領。我們(men) 需要堅定轉型“蝶變”的自覺,鼓足鳳凰涅槃的勇氣,主動進入新戰位、迎接新挑戰。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轉型之路,是一段愈進愈難、愈進愈險,而又必須迎難而上、非進不可的征程。絕不能守著“功勞簿”裹足不前,抱著“老經驗”故步自封,要以“而今邁步從(cong) 頭越”的決(jue) 心意誌,保持“善於(yu) 歸零”的進取心態,踩實行穩致遠的腳步,抵達更遠的彼岸。
“歸零”是一種勇氣。雞蛋從(cong) 外部打破是食材,從(cong) 內(nei) 部打破是成長。隻有走出舒適區域,直麵全新挑戰,才能跨越改革重塑中的種種艱難險阻。隻有瞄準打贏未來戰爭(zheng) ,敢於(yu) 走進風浪、接受考驗,以不破不立的勇氣自我革新、摔打錘煉,才能克服轉型陣痛,實現換羽重生。
“歸零”是一種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無論是攻克新質戰鬥力生成的瓶頸堵點,還是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危局險局,都不允許我們(men) 患得患失、等待觀望。隻有以時不我待、隻爭(zheng) 朝夕的擔當精神,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戰鬥姿態,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主動融入戰鬥力建設,才能釋放潛能動能,站穩主位戰位,努力成長為(wei) 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新型軍(jun) 事人才。
“歸零”是一種智慧。應對作戰模式體(ti) 係化、指揮鏈路扁平化、主戰裝備智能化等時代考題,克服思維理念舊、專(zhuan) 業(ye) 能力弱等現實難題,就要善於(yu) 打破慣性思維、突破經驗羈絆,在守正創新中經風雨、見世麵,在開新圖強中壯筋骨、長才幹,交出不負新時代的合格答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