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老區甘肅平川辟綠色發展新徑 探黃河流域礦山生態修複
中新網蘭(lan) 州5月8日電 (記者 馮(feng) 誌軍(jun) )基於(yu) “山多地少、水土流失嚴(yan) 重”的實際,“因煤設企,因企設區”的甘肅白銀市平川區今年通過創新“國家儲(chu) 備林+N”模式,加速推進融入產(chan) 業(ye) 發展、礦山生態修複、采煤沉陷區恢複治理等項目的45萬(wan) 畝(mu) 國家儲(chu) 備林建設,以期實現“地下挖煤,地上儲(chu) 碳”的良性循環。
地處甘肅中部、黃河上遊的平川區,是1985年隨白銀恢複建市而成立的市轄區,屬典型的資源型城區。礦產(chan) 資源除煤炭之外,陶土測算儲(chu) 量達40億(yi) 噸以上,還有鐵砂礦、花崗岩、石灰石等多種資源,是西北最大的陶瓷生產(chan) 基地和甘肅重要的煤電能源基地。
與(yu) 許多內(nei) 地資源轉型地區一樣,“尋求突破長期以來,唯工業(ye) 的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亦是近年平川區的轉型之路。規劃包括中長期大徑級用材林、工業(ye) 原料林、木本油料林和特色經濟林的“平川區國家儲(chu) 備林項目”,即是當地官方探索的綠色發展新路徑。
平川區副區長石成娟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投資55億(yi) 元的平川區國家儲(chu) 備林項目計劃於(yu) 2025年建成,屆時將產(chan) 生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hui) 效益,具體(ti) 包括儲(chu) 備木材、碳匯增容、經濟效益、農(nong) 民增收、生態修複。
石成娟以該項目中20萬(wan) 畝(mu) 標準化文冠果木本油料基地為(wei) 例說,按照3年掛果,5年至8年進入豐(feng) 產(chan) 期,每年僅(jin) 種籽一項預計收入可達10億(yi) 元以上,加工文冠果油收入還可翻番增加。隨著文冠果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建設推進,將進一步延伸產(chan) 業(ye) 鏈條,提高產(chan) 品附加值,效益將更為(wei) 可觀。
對於(yu) 項目周邊的農(nong) 戶而言,該項目將為(wei) 他們(men) 提供“家門口實現增收”的機遇。據估算,項目建設可吸納8000餘(yu) 人就近就地務工,人均每年可增收超過4萬(wan) 元。同時,經濟林運營管理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nong) 戶”的模式,還將有效持續帶動農(nong) 民增收。
據了解,45萬(wan) 畝(mu) 碳匯林年均可吸收二氧化碳約720萬(wan) 噸,成林後不僅(jin) 每年有數十億(yi) 元的碳匯收益,而且針對平川區內(nei) 一些煤電能源企業(ye) 每年660多萬(wan) 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完全可滿足區內(nei) 碳中和需求。
石成娟表示,儲(chu) 備林成林後,傳(chuan) 統工業(ye) 老區平川的森林覆蓋率將提高20個(ge) 百分點、達到23.36%,不僅(jin) 區域生態環境將明顯向好,還能實現“地下挖煤、地上儲(chu) 碳”的良性循環,今後平川區將成為(wei) 一個(ge) 宜業(ye) 宜居宜遊的新型城市。
在項目的推進過程中,平川區還提出“國家儲(chu) 備林+N”項目謀劃模式,將“綠色通道、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產(chan) 業(ye) 發展、城市建設、體(ti) 育公園、礦山生態修複、采煤沉陷區恢複治理、沙河治理、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全域無垃圾、村集體(ti) 經濟”等融入其中,謀劃了100餘(yu) 項重點項目,總投資300餘(yu) 億(yi) 元。
平川區官方稱,此舉(ju) 將推進黃河流域礦山生態修複、紅會(hui) 礦區生態修複、采煤沉陷區生態恢複治理、曆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複示範等項目,讓當地礦山變成綠水青山。(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