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離產業化應用還較遠
中新財經5月10日電 10日,國家發改委舉(ju) 行新聞發布會(hui) ,介紹“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有關(guan) 情況。針對二氧化碳合成澱粉、人工合成蛋白質等生物領域的新技術成果,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許航表示,我們(men) 一直在思考和總結其成功背後的經驗,推進和組織下一步的技術攻關(guan)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這一突破令人振奮,但距離產(chan) 業(ye) 化應用還有比較遠的距離,仍然麵臨(lin) 巨大的科學和工程問題挑戰。
許航表示,首先,我們(men) 認識到,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是生物領域技術創新的基石,也是產(chan) 業(ye) 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以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為(wei) 例,正是通過對化學催化與(yu) 生物催化模塊的深入研究,創新了高密度能量與(yu) 高濃度二氧化碳利用的生物過程技術,從(cong) 而設計出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與(yu) 人工合成澱粉新途徑,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從(cong) 二氧化碳到澱粉分子的全合成。
許航介紹,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正在發生科研範式的重塑變革,人工智能與(yu) 大數據、學科交叉融合等成為(wei) 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技術創新的強大驅動力,必將對未來的知識創新和技術突破帶來重大影響。如何在新的發展態勢下,加速推動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進步的進程,是科學家乃至全社會(hui) 都在共同關(guan) 注的熱點話題。
許航同時表示,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這一突破令人振奮,但距離產(chan) 業(ye) 化應用還有比較遠的距離,仍然麵臨(lin) 巨大的科學和工程問題挑戰。
許航認為(wei) ,從(cong) 加快技術創新、推動成果走向產(chan) 業(ye) 應用的角度出發,首先還是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布局,持續提升合成效率,降低生產(chan) 成本。例如,進一步加強澱粉人工合成背後的能量轉化規律、化學鍵生物活化與(yu) 成鍵機理等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探索光、電、化學能等多種能量形式與(yu) 澱粉合成的耦合方式;將機器學習(xi) 與(yu) 理性設計應用到酶分子進化研究,極大提升澱粉人工合成途徑中的酶活性;同時探索澱粉人工合成新的技術原理,進行多技術路線的係統布局。
此外,許航還表示,要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結合科技體(ti) 製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探索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充分發揮中科院作為(wei) 戰略科技力量的建製化優(you) 勢,在重大科技任務攻關(guan) 、資源協同方麵創新科研組織模式,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通過組建專(zhuan) 業(ye) 背景跨越化學催化、計算生物學、生物科學、分子生物學、酶工程、代謝工程、發酵工程等多個(ge) 交叉學科的年輕研發隊伍,為(wei) 人工合成澱粉的持續攻關(guan) 夯實人才基礎;同時加強平台條件與(yu) 研究基地建設,為(wei) 充分發揮各成員學科優(you) 勢與(yu) 技術特色提供關(guan) 鍵保障。從(cong) 而推進各方科研力量的有機融合和高效協同,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力爭(zheng) 推動人工合成澱粉向產(chan) 業(ye) 化邁進。(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