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散文詩:如何在萬物的情緒裏審美
在萬(wan) 物的情緒裏審美
蘇忠的散文詩創作意識,似乎離不開一個(ge) “禪”字,正是他的作品集《快意為(wei) 禪》《禪山水》,引起了我的關(guan) 注。然而,蘇忠的“禪意”呈現的特點是什麽(me) ?在有限的文字中闡釋並不容易,而“禪”本身追求“不著文字”,重在於(yu) “悟”,且因人而異。不過有一個(ge) 特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蘇忠的“禪意”,融入萬(wan) 物的情緒裏。
日本禪學大家鈴木大拙認為(wei) :“在西方以物之二分為(wei) 基礎推進思考。而東(dong) 洋與(yu) 此相反,(思考)在不做二分之前便踏出。”這也是我們(men) 對於(yu) 東(dong) 西方思考方式不同的近乎常識性的認識。這裏所說的“物之二分”,就是我們(men) 常說的“主客之分”,人在思考、審視外在於(yu) 自己的世界時,在意識中進行了物我之別、主客之分。在此,人首先需要確立自己的主體(ti) 性,把萬(wan) 事萬(wan) 物作為(wei) 客體(ti) ,作為(wei) 自己的審視對象進行辨別。其實,這種東(dong) 西方思維的籠統區分並不完全準確,西方人在前蘇格拉底自然哲學時代,人獨立於(yu) 自然的自我意識尚未完全覺醒,“物之二分”的思維特征並未形成,隻是到了智者學派提出了人的“尺度說”之後,作為(wei) 人的存在才從(cong) 自然思考中獨立出來,此後經由笛卡爾“我思”哲學的提出,才具有了鮮明的主客二分之主體(ti) 性思維特色。而東(dong) 方之古代中國不僅(jin) 隻是強調天人合一、主客不分,也存在天人相分之主客二元的思考。鈴木大拙為(wei) 了強調“東(dong) 洋之心即禪”,凸顯東(dong) 方思維中區別於(yu) 西方的特征而進行了上述籠統的區別性表述。當然,他所揭示的“禪”,是一種心的無限作用,所以他認為(wei) “平常心是道”。不知道蘇忠是否熟讀參悟了鈴木大拙的禪學思想,但他的作品中所呈現的“禪意”,明顯具有鈴木大拙所揭示“禪”之奧義(yi) 的痕跡。
筆者所讀到的蘇忠散文詩,題材以其旅跡行蹤內(nei) 容居多。蘇忠通過動詞的妙用,呈現物我兩(liang) 忘的審美沉浸。比如,“春天是長白山的鳥鳴一聲聲啄出來的。”“盡管此時湖水又矮了些,天也抬高了點。”“黑夜鑿空以後,白晝一眨眼就溜進來了。”像這樣的句子,在蘇忠的散文詩中很多。往通俗講,這隻是采用了擬人的手法,傳(chuan) 統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並不足為(wei) 奇。在古典詩詞中,這樣的手法當然不勝枚舉(ju) 。而在蘇忠的散文詩中,是通過這種動詞的妙用,直接呈現心中的禪意。在他的這些作品中,大量采用主客合一、人景交融的擬人手法。最為(wei) 典型的則是《漠河雪國》,在整章作品中,除了開篇兩(liang) 句引題,接著則通過一係列動詞、形容詞的妙用,使眼前的萬(wan) 物都呈現著各自的鮮活生命情境,鮮活得讓人沉浸在童話般的冬日生命的場景之中。
作品中,“雪”“馴鹿”“白樺林”“霧凇”“柴垛”“屋簷的冰淩”“炊煙”“玉米”“紅燈籠”“雪人”“烏(wu) 蘇裏江”……這些外在於(yu) 作者心靈之外的“漠河雪國”的景與(yu) 物,全是中國冬天“極北之北”清晨鮮活的生命,構成一幅祥和的冬日雪國裏人與(yu) 萬(wan) 物和諧共存的生命圖景。這裏一切“生命”的動作,其實都是作者心靈的外化,即開篇第一句“漠河是一種心情”。一切皆由作者的“心情”使然。這裏沒有內(nei) 外之別,也無主客之分,那是“人心根底中無限的創造性”之潛能,在無意識中順應外界所產(chan) 生的自然而然“動作”之禪心的無限作用的結果。
蘇忠的一些散文詩,如宋代禪僧釋雲(yun) 岫的禪詩,“靜”就是一種“動”,“動”蘊含著“靜”,物我交融兩(liang) 忘,那是超越了人的主體(ti) 性執著,抵達內(nei) 在“生命源泉”律動的禪境。我們(men) 看這首作品:“春山疊亂(luan) 青,春水漾虛碧。寥寥天地間,獨立望何極。”這裏描繪的春山之綠、春水之碧,都呈現鮮活的生命躍動。無論植物成長快慢,流水漾碧之深淺,一旦春天來臨(lin) ,都按照自己生命生長、碧綠漾動,在天地之間,一個(ge) 巨大生命現場,萬(wan) 物競演,各呈其趣。詩人在這裏使用了兩(liang) 個(ge) 賦予生命的動詞“疊”與(yu) “漾”,把天地間之喧鬧的春天與(yu) 作者心中“寥寥”“獨立”之禪意以“望何極”達到渾然一體(ti) 。蘇忠的散文詩,比如上述《漠河雪國》,都是通過各種動詞、形容詞的妙用,把漠河冬日的早晨寫(xie) 活了,把自然與(yu) 人的和諧之境呈現得淋漓盡致。
蘇忠散文詩所揭示的上述審美之境,植根於(yu) 其個(ge) 人的生命境界與(yu) 麵世情懷。正如他在《打鐵花》一章的結句所言:“我認出了萬(wan) 物都有的從(cong) 前情緒。”蘇忠的散文詩所呈現的禪思、禪境和人文情懷,都是他在體(ti) 認萬(wan) 物都有的情緒中,在麵對審美對象時超越意識性之自我中心的追求,不刻意進行主客二分之前便踏出的一種生命之境。
(作者:林美茂,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本文係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當代散文詩的審美重構與(yu) 曆史化審視”〔15JJD750012〕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