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江山多嬌》:綠水青山的詩意表達
雕塑《江山多嬌》:綠水青山的詩意表達
日前,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理事舒勇為(wei) “湖南政協林”設計的永久性標誌物——大型雕塑《江山多嬌》在湖南省湘潭市嶽塘區昭山鎮楠木村落成。該作品主題鮮明、構思巧妙、意象優(you) 美,是一件給人以獨特視覺體(ti) 驗的山水實景藝術作品,在創新表達上作出了探索,呈現出許多亮點。
時代氣象的恢宏展示。作品既從(cong) “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這一湖湘地理景觀來把握,又從(cong) 新時代新征程這一當代中國文藝工作的曆史方位來思考,以簡潔明快的藝術語言,熱忱描繪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恢宏氣象,顯示出獨特的時代氣息和價(jia) 值,體(ti) 現了立意的高遠深邃。
傳(chuan) 統美學的當代呈現。作者注重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創作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把“三山五嶽”“三生萬(wan) 物”等傳(chuan) 統文化的概念和智慧,運用於(yu) 雕塑作品創作中,豐(feng) 富了作品的文化內(nei) 涵和思想厚度,在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命力上作了嚐試。仁者樂(le) 山。在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山一直是人們(men) 精神寄托的載體(ti) 。雕塑主體(ti) 由五座山峰形成,意指三山五嶽。三山五嶽是中國人意識中錦繡江山的代表,也是人文匯聚的高地。作品巧妙地將中國人對三山五嶽的人文情感融入環保主題。雕塑中的樹幹空間可以容納3人進入,讓動態的人樹形成互動景觀,表達了“三生萬(wan) 物、三人成眾(zhong) 、眾(zhong) 心成城”的意蘊。同時,作品符合中國以意入境的山水畫傳(chuan) 統美學,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語境中探尋符合當代視角的審美意趣。
人與(yu) 自然的哲學思考。作品秉持“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理念,巧妙地把樹的形狀按人的形體(ti) 展開,寓“人體(ti) ”於(yu) “樹體(ti) ”之中,既見“物”,更見“人”,營造了一個(ge) 人類與(yu) 大自然之間的美好場景,反映了哲學與(yu) 藝術的關(guan) 係,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標識。作品主體(ti) 上茂密聳立的大樹冠,代表著無限生機,意味著地球是由人類與(yu) 生態共同組成的生生不息的係統。樹幹的正中心位置是正圓形的人類頭部造型,樹下人的形狀像張開雙臂擁抱著樹幹,象征樹需要人的嗬護。作品中的鏡麵折射出人類的行動與(yu) 大自然相互影響的互動平衡關(guan) 係。山中的樹,樹中的人以及夜晚燈光下的人,構成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彰顯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實現了哲學思想、人文精神與(yu) 現代理念的融合與(yu) 統一。
發展理念的藝術詮釋。“青山綠水是最大的本錢。”樸素而又富於(yu) 哲理的話語表明,山青青、水盈盈,不僅(jin) 是一種自然景觀,也是一種發展境界。基於(yu) 這樣的認識,雕塑家把作品做成綿延起伏的金色山巒,象征金山,並使之與(yu) 周邊的大地、青山、綠水自然地融為(wei) 一體(ti) ,使藝術的山與(yu) 現實的山交相輝映。同時,嵌入山中的七棵樹則象征青山,並淡化樹幹樹枝樹葉的綠色,著重以光彩奪目的金色來顯示。作品把山水、雕塑、環境、觀念結合在一起,通過材料、造型、光影、色彩之間的交互作用,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情境,直觀地反映了人與(yu) 環境、環境與(yu) 經濟的關(guan) 係,詩意地表達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人民江山的深刻指向。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表現生態文明思想,從(cong) 深層次看還蘊含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內(nei) 在主題。作品緊扣江山、人民和綠色三個(ge) 關(guan) 鍵詞,把“綠色”作為(wei) 紐帶,以“江山”立意,突出“人”的形象塑造,揭示了江山與(yu) 人民的內(nei) 在聯係。作品一方麵表明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nei) 容,是建設美麗(li) 中國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麵也表明人民是生態環境的守護者,是建設美麗(li) 江山的主體(ti) 和決(jue) 定性力量。這使得作品主題進一步升華,顯示出一種更為(wei) 深刻的思想上的大格局、大氣象。
大型雕塑《江山多嬌》為(wei) 主題作品的創新表達提供了鮮活案例。從(cong) 中我們(men) 可以得到一些啟示:重大主題的表達,不能就事論事,必須樹立大曆史觀、大時代觀,做到“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wan) 兵”,善於(yu) 從(cong) 時代之變、中華之美、人民之呼中萃取題材;不能囿於(yu) 單一思維,必須從(cong) 曆史、哲學、文化、政治等多角度充分挖掘,形成多維度呈現的合力;不能停留於(yu) 概念化,必須用生動的藝術形象說話,不斷增強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含量和藝術力量。
(作者係湖南省文聯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秘書(shu) 長鄧清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