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長春,一個老舊社區的67天

發布時間:2022-05-17 14:48:00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

  觀長白丨長春,一個(ge) 老舊社區的67天

  3月26日,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出現一例新冠感染者,“這也是2020年以來,我們(men) 社區唯一的病例。”社區黨(dang) 委第一書(shu) 記吳亞(ya) 琴告訴記者。

  長山花園社區始建於(yu) 上世紀80年代,現在有居民近7000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1200多位。老人多、無物業(ye) 、情況急,3月以來,這個(ge) 老舊社區交出一份怎樣的防疫答卷?

  “定製”核酸冊(ce)

  3月10日起,長山花園社區所有居民小區,開始封閉管理。16天後,社區出現一例感染者。

  “大家一起排隊做核酸,動不動就一個(ge) 多小時,挨凍不說,還這麽(me) 多人聚集。”不安、焦慮的情緒開始在居民中間傳(chuan) 播。

  社區為(wei) 居民製定出檢測時間表。安排居民分棟樓,分時段進行核酸檢測,微信群、大喇叭齊上陣,大家聽到通知再下樓。“十幾分鍾就搞定了,一棟樓的鄰居一起檢測,心安不少。”一位居民在群裏這樣“點讚”。

  “大爺,您昨天咋沒做核酸呢?”臨(lin) 近午休,社區辦公區依舊忙碌。

  為(wei) 保證應檢盡檢。長山花園社區還以樓棟為(wei) 單位,為(wei) 居民“定製”核酸冊(ce) ,每戶人數、核酸檢測情況,一應俱全。檢測結束後,網格長按冊(ce) 給沒做核酸的居民打電話,詢問原因、告知檢測意義(yi) ,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樓道消殺、出入管理、物資配送……作為(wei) 無物業(ye) 的老小區,社區工作者壓力不小。“疫情發生以來,我們(men) 十幾個(ge) 人在這奮戰了60多天,一次都沒回過家。”吳亞(ya) 琴嘴裏說著,手上卻一刻不停,給核酸檢測試管粘貼條碼。

  “累,當然累。但‘織密織牢社區防空網,實行嚴(yan) 格的網格化管理。’我們(men) 必須堅持,守住社區這個(ge) 防疫陣地。”吳亞(ya) 琴說。

  微信群裏“勻”出的藥

  “樓道消殺完畢。”年近七旬的李大爺拎著消殺桶走了進來,疫情發生以來,他和幾個(ge) 老夥(huo) 伴主動承擔起樓道消殺工作。“本來想去門口站崗的,誰知道報名的年輕人太多,咱沒搶上。”

  物資配送、日常消殺、秩序維護……走進長山花園社區,許多防疫“大白”,都是居民誌願者。

  “其實這不是我們(men) 號召的。3月份,剛剛發布封閉通知,就有很多居民來問,我能幹點啥?”長山花園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韓麗(li) 萍說。

  居民的積極性從(cong) 何而來?

  疫情期間,物資采購不便。李大爺至今記得微信群裏一個(ge) 特殊要求,“能不能買(mai) 到點治精神病的藥啊?”

  提起這戶居民,韓麗(li) 萍很是了解,年邁的父親(qin) 和他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兒(er) 一同居住。由於(yu) 封閉突然,家中藥物儲(chu) 備不足,女兒(er) 開始打人毀物。

  這種藥,藥店買(mai) 不到,周邊醫院又暫停接診。“這可咋辦?”韓麗(li) 萍一邊繼續防疫工作,一邊聯係網格長、微信群求助,多種方式尋找其他家中有類似病人的居民。詢問藥品儲(chu) 備、核對藥物名稱,不到一個(ge) 上午,韓麗(li) 萍將居民們(men) “勻”出的藥送到求助居民手上。

  “這其實不是社區的工作,但他們(men) 像家人一樣對咱,我們(men) 也要一起守護社區。”李大爺給出答案。

  “疫情發生以來,我們(men) 從(cong) 沒有向上級申請過誌願者,把資源讓給更需要的地方。”談及本輪疫情,共築人民防線的居民誌願者們(men) ,吳亞(ya) 琴有心疼,有驕傲,也有感慨,“我們(men) 做到位,居民自然願意參與(yu) 社區共治。”

  眾(zhong) 誌成城,長山花園社區共築的人民防線,也是本輪疫情中吉林抗疫的縮影。在長春,“三長”聯動機製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市9萬(wan) 餘(yu) 名“三長”(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參與(yu) 到抗疫鬥爭(zheng) 中來;吉林全省累計上崗青年誌願者20.8萬(wan) 人次,在各地社區形成了黨(dang) 員帶頭、居民自治的防控機製,各項工作高效穩定運轉。

  “流動大篷車”

  疫情之下,保供、助老,成了社區的“兩(liang) 大難”。

  在百姓的需求中尋找社區工作的突破點。“哪能買(mai) 菜啊?”“家裏洗潔精斷了幾天了。”封閉一個(ge) 月後,看著居民群裏日漸增多的“缺貨”信息,吳亞(ya) 琴琢磨起來。

  聯係財政部門、對接保供企業(ye) 。4月17日,社區開起一米便民店,開進“流動大篷車”。前者線上銷售,居民微信下單,網格長送貨上門;針對不會(hui) 用智能手機的老年人,“流動大篷車”則分時間段、分樓棟展示蔬菜水果、大米白麵、洗護用品等商品,居民以單元門為(wei) 單位,嚴(yan) 格保持兩(liang) 米以上距離,排隊挑選購買(mai) ,既可手機支付,也可現金購買(mai) 。

  一周後,當居民家中物資儲(chu) 備基本充足,便民店、大篷車“駛”離社區。

  有了物資,做飯不愁。可那些不會(hui) 、不能做飯的獨居老人怎麽(me) 辦?

  “土豆絲(si) ,白菜燉肉。”下午三點,走進長山花園的社區食堂,一股飯香撲麵而來。“疫情期間,我們(men) 依舊保留了食堂,專(zhuan) 門服務社區獨居老人。嚴(yan) 格消殺,營養(yang) 搭配,送餐上門。”吳亞(ya) 琴告訴記者。

  “打通服務的‘最後一公裏’,需要久久為(wei) 功。”吳亞(ya) 琴感慨。

  一方麵,延伸社區的“神經末梢”。長山花園社區建立起“三長”機製,“誰家老人獨居,誰家需要幫助,我們(men) 門清。服務起來自然也更有針對性。”另一方麵,鼓勵居民參與(yu) 社區共治,“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疫情期間,我們(men) 請年輕人包保自己樓裏老鄰居,需求收集、信息告知、采購物資……這些事都有人做。”

  今年是吳亞(ya) 琴在社區工作的第27年,問及感受,她說,“我們(men) 就是要把居民的事當成自家事,‘切實把群眾(zhong) 大大小小的事辦好’。”

  劉以晴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