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扉上的“胡人”:盛世大唐墓葬石門上的別樣藝術
中新網銀川5月18日電(記者 於(yu) 晶)身著圓領緊身窄袖衫,下著緊腿裙,腳穿長筒皮靴,兩(liang) 名男性舞者分別被雕刻在兩(liang) 扇石刻墓門之上,穿越千年絲(si) 路,攜“胡旋舞”輾轉騰躍而來。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寧夏博物館不少遊客在石門前駐足。
穿著奇異、舞姿奔放,石門上雕刻的是典型的“胡人”,他們(men) 跳的舞蹈為(wei) “胡旋舞”。據記載,“胡旋舞”是原本流行於(yu) 西域康國的樂(le) 舞,後通過絲(si) 綢之路傳(chuan) 入中原,成為(wei) 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胡旋舞”節拍鮮明,奔騰歡快,多旋轉蹬踏,故名胡旋。
在“胡旋舞石刻墓門”出土前,這種舞蹈僅(jin) 見於(yu) 記載,沒有任何實物形象留存,顯得十分神秘,直到石刻墓門出現,才證明確有其舞,成為(wei) 絲(si) 綢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好見證之一。
據了解,1985年,“胡旋舞石刻墓門”於(yu) 寧夏鹽池縣蘇步井鄉(xiang) 窨子梁唐墓出土,這是首次在唐代墓葬中發現展示胡旋舞的實物。據窨子梁唐墓墓誌記載,墓主人為(wei) 中亞(ya) 粟特人,史書(shu) 稱粟特人為(wei) “昭武九姓”,以康姓為(wei) 首。《新唐書(shu) ·西域傳(chuan) 》中有雲(yun) :“康國人嗜酒,好歌舞於(yu) 道,對胡旋舞尤為(wei) 醉心。”
“弦鼓一聲雙袖舉(ju) ,回雪飄颻轉蓬舞”,詩句中的絕美舞姿從(cong) “胡旋舞石刻墓門”可窺得一二。這件在歲月和黃沙中塵封1300多年的絲(si) 路遺珍,讓盛世大唐最炫的時尚舞姿——“胡旋舞”,從(cong) 曆史深處款款走來。
石刻墓門上,舞者各踩在一張小圓毯上,雙人對舞,舞姿略有不同,但都手舉(ju) 長巾,舞動揮旋,流動如飛。從(cong) 人世“走到”墓門上,足以說明當時“胡旋舞”已成為(wei) 大唐文娛表演的典型代表。
寧夏博物館館長李進增介紹,宋元時期,由於(yu) 絲(si) 路斷絕和程朱理學興(xing) 起,“胡旋舞”隨著樂(le) 舞文化的式微而沒落。但並非完全消亡,其舞蹈元素可能被西北少數民族舞蹈所繼承,特別是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歌舞中,仍保留著急速旋轉的特點,伴奏也多以鼓為(wei) 主,這些都滲透出唐代胡旋舞的元素。
“胡旋舞石刻墓門”不僅(jin) 將史料中記載的“胡旋舞”以實物形式展現,更是大唐開放包容的曆史見證,它的出土不僅(jin) 是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證,更是為(wei) 粟特人沿絲(si) 路一線徙居寧夏的事實提供了佐證。同時,這件國寶級文物上展示的“胡旋舞”畫麵,深刻反映了中國民族遷徙與(yu) 融合的過程。(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