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白皮書:職場“軟技能”提升已成就業者和用人單位迫切需求

發布時間:2022-05-19 14:4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財經5月18日電 (記者 夏賓)提升勞動者素質,造就一大批與(yu) 高質量就業(ye) 崗位要求相匹配的人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以數字經濟為(wei) 代表的新經濟、新業(ye) 態對中國社會(hui) 經濟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但同時就業(ye) 結構也出現了一定的不適應,滯後於(yu) 產(chan) 業(ye) 結構的調整,新的發展格局對勞動者能力體(ti) 係的升級換代提出了新的要求。

  18日,記者了解到,據得到聯合中國人民大學職場研究項目組近日發布的《2022年中國職場人群發展建議白皮書(shu) 》(下稱《白皮書(shu) 》),職場“軟技能”提升已經成為(wei) 就業(ye) 者和用人單位的迫切需求,同時也是促進高質量就業(ye) 的重要方麵。

  當下中國就業(ye) 人員的整體(ti) 素質已經較以前有了較大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續改善,人力資本不斷提升。可以說,就業(ye) 人口的“硬技能”已有相當保障。然而根據《白皮書(shu) 》的調研報告,超過85%的職場人正經曆職場困境與(yu) 挑戰,“職場能力不足”的問題占比達到66.9%。

  這樣一種看似矛盾的局麵實際上也正是中國結構性就業(ye) 矛盾中的一個(ge) 側(ce) 麵,即較高發展水平的“硬技能”與(yu) 欠缺的“軟技能”之間的失衡。《白皮書(shu) 》也指出,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時代對勞動者的自我學習(xi) 和知識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職場人的“軟技能”危機更為(wei) 突出。

  “能力失衡”的問題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就業(ye) 問題中不容小覷。實際上,相比於(yu) “硬技能”,“軟技能”更偏重非認知能力,包含學習(xi) 和創造性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管理能力、社會(hui) 交往能力和自組織能力等。

  這也與(yu) 數字經濟所體(ti) 現的要求相契合,即生產(chan) 和價(jia) 值創造方式加速迭代使得及時洞察並滿足客戶需求成為(wei) 企業(ye) 的核心能力,組織結構趨於(yu) 扁平化、人機交互成為(wei) 主流、更加靈活的團隊協作要求人作為(wei) “節點”的溝通作用更為(wei) 突出。這些都強化了“軟技能”在數字經濟時代的不可替代性。

  麵對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衝(chong) 擊之下“軟、硬技能”平衡的問題,多數職場人表達了清晰的訴求。以計算能力、讀寫(xie) 能力等認知技能為(wei) 代表的“硬能力”已經不是勞動者在職業(ye) 上獲得成功的限製性因素。

  《白皮書(shu) 》調研數據顯示,受訪職場人對職場能力的重要性認知中更偏重非認知能力的“軟技能”,其中,“工作溝通能力、時間管理及目標管理能力、社會(hui) 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和學習(xi) 能力”位居前五位。勞動者普遍認為(wei) 自己最想提升的也是“軟技能”。

  來自於(yu) 就業(ye) 人群的反饋實際上也是對於(yu) 就業(ye) 崗位“軟能力”需求的一種直觀反映。一方麵,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新興(xing) 就業(ye) 創業(ye) 機會(hui) 日益增多,但能否駕馭新崗位,擁有適應性的職業(ye) 技能對於(yu) 勞動者就業(ye) 來說至關(guan) 重要。

  另一方麵,隨著數字技術加速取代簡單重複工作,“軟技能”在職業(ye) 發展中發揮著愈發關(guan) 鍵的作用。同時,來自雇主的期待也是明確的,對“團隊合作、人際溝通與(yu) 協調、快速學習(xi) ”等勞動者的“軟技能”也有迫切的提升訴求。

  通過《白皮書(shu) 》上述對於(yu) 職場人的調研可以看到,勞動者轉型的主動性已積聚起來,而問題是通過何種方式提升自身“軟技能”以適應高質量就業(ye) 崗位。對於(yu) 當下人才供需錯位的矛盾,《白皮書(shu) 》指出,一方麵是職場技能培訓尚滯後於(yu) 市場需求,另一方麵職場技能培訓的供給數量和質量也存在參差不齊的狀況。

  解決(jue) 影響高質量發展與(yu) 高質量就業(ye) 的勞動者“技能平衡”問題,需要多方發力。來自國家與(yu) 政府層麵的重視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核心關(guan) 鍵。人社部等四部門針對“十四五”期間的職業(ye) 技能培訓發文指出,鼓勵更多的培訓機構、職業(ye) 院校參與(yu) 提升培訓的供給能力和質量,並健全完善終身職業(ye) 技能培訓體(ti) 係,大力開展企業(ye) 職工崗位技能提升培訓。

  隨著職場人愈發關(guan) 注自我發展與(yu) 提升且企業(ye) 人力資本投資意識不斷增強,也需要企業(ye) 與(yu) 教育培訓平台關(guan) 注到當下的高質量就業(ye) 的堵點與(yu) 難點,作為(wei) 社會(hui) 化和市場化的補充式教育供給,更好地滿足職場人更加豐(feng) 富多元的自我提升需求,成為(wei) 加速從(cong) “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有效途徑,厚植起高質量就業(ye) 的基礎。(完)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