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湘鄂渝黔革命老區:擦亮紅色底色 闊步新征程

發布時間:2022-05-23 14:16:00來源: 新華網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老區新貌丨湘鄂渝黔革命老區:擦亮紅色底色 闊步新征程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 題:湘鄂渝黔革命老區:擦亮紅色底色 闊步新征程

  湘鄂渝黔革命老區是中央紅軍(jun) 長征的首選目的地、孕育紅二方麵軍(jun) 的搖籃、紅軍(jun) 長征的最後出發地。這一區域高山連綿、河穀縱橫,曾是國家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如今,這裏正逐漸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態保護、紅色旅遊的熱土。

  “當年,我爺爺在山上燒好炭,運到打鐵車間,用來製造武器。我爸爸年齡小,就在兵工廠裏打下手。”楊昌位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茨岩塘鎮甘露村村民,今年73歲的他是紅二、六軍(jun) 團兵工廠舊址的管理員,擔任義(yi) 務宣講員已有5年。他一家三代都與(yu) 紅軍(jun) 兵工廠有著不解之緣。

  “不遠處的被服廠,是我奶奶曾為(wei) 紅軍(jun) 縫製軍(jun) 服的地方。”楊昌位說,“到了晚上,奶奶和其他婦女借桐油燈的光,一針一線地縫。”

  “湘西州是‘精準扶貧’首倡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在精準脫貧方麵積極探索,紅色成為(wei) 老區最鮮亮的底色。”龍山縣文旅廣電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向寶鳳說。在龍山縣,和楊昌位一樣從(cong) 事紅色旅遊服務行業(ye) 的群眾(zhong) 有近萬(wan) 人,2021年以來,龍山縣接待遊客100萬(wan) 餘(yu) 人次,紅色旅遊已成為(wei) 革命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新引擎。

  進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鎮,遠遠便能看見賀龍元帥的銅像。1934年6月,賀龍率領紅三軍(jun) 來到武陵山腹地的南腰界,創建革命根據地。

  時光流轉,在今天的南腰界鎮,“紅軍(jun) ”是最鮮明的元素:昔日舉(ju) 辦過會(hui) 師大會(hui) 的貓洞大田如今修建成紅色文化廣場,道路叫作“紅軍(jun) 中街”“紅軍(jun) 新街”,這裏的醫院叫作“紅軍(jun) 醫院”,這裏的小學院牆上也鐫刻著五角星。

  南腰界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羅意說,目前南腰界鎮種植富硒水稻、辣椒、油茶、青花椒、茶葉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建立了農(nong) 產(chan) 品深加工基地和富硒稻米產(chan) 業(ye) 基地,成立了14個(g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群眾(zhong) 增收渠道拓寬,產(chan) 業(ye) 發展穩步提升,2021年當地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200元。為(wei) 解決(jue) 交通不便的問題,全鎮建成29條“四好農(nong) 村路”,完成便民路建設140公裏,實現組組通暢。

  “紅軍(jun) 的精神時時刻刻激勵著我們(men) 。”南腰界鎮紅岩村村民池再軍(jun) 說。從(cong) 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村裏的養(yang) 殖大戶,他一直向先輩們(men) 學習(xi)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繼續拚搏奮鬥。

  清晨,一曲《映山紅》打破了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濱江公園的寧靜,不少市民在公園廣場上翩翩起舞,享受美好初夏時光。

  1930年7月,紅二軍(jun) 團在江陵縣普濟觀正式成立,標誌著革命鬥爭(zheng) 進入新的階段。後來的粗放式發展使這片紅色的土地一度陷入砂石漫天、雜破不堪狀態。

  “過去長江岸邊廠房林立,碼頭聚集,岸線資源侵蝕嚴(yan) 重。”江陵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生態修複與(yu) 林業(ye) 產(chan) 業(ye) 股股長夏華成說,通過整治取締七處非法碼頭、六處砂石料廠,拆除兩(liang) 家企業(ye) 廠房和十多家餐館,騰退岸線麵積500多畝(mu) ,才有了現在綿延十裏的帶狀濱江公園。

  據介紹,近年來江陵縣立足長江大保護,融入長江經濟帶。全麵實施長江岸線植綠複綠和長江沿岸造林綠化,建成66公裏沿江沿堤綠色走廊,如今“萬(wan) 裏長江美在江陵”,天藍、水碧守護著這片紅色大地。

  1934年,紅旗漫卷梵淨山。在位於(yu) 梵淨山腳下的貴州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鎮五甲村,村口一株千年柏樹見證了紅三軍(jun) 、紅六軍(jun) 團主力在這裏會(hui) 師。如今,古柏已有30多米高,曆經風雨而巍然矗立,引來無數遊客前來瞻仰,聆聽紅軍(jun) 故事,回憶崢嶸歲月。

  “去年高速公路通到木黃鎮,來紀念館參觀的遊客達到24萬(wan) 人。”木黃會(hui) 師紀念館館長冉光輝說。近年來,木黃鎮加快推進紅色旅遊,推出“會(hui) 師柏—會(hui) 師廣場—魚泉河—會(hui) 師紀念館—紅二、六軍(jun) 團政治部—會(hui) 師紀念碑”“長征文化步道公園”等精品旅遊線路。

  2019年4月,貴州省宣布印江縣實現脫貧摘帽,退出貧困縣序列。近年來,全縣發展食用菌、茶葉、精品水果、中藥材幾十萬(wan) 畝(mu) ;公路通車總裏程突破4800公裏;森林覆蓋率達70%,成為(wei) 湘鄂渝黔革命老區石漠化山區大跨步發展的縮影。

  在銅仁市鬆桃苗族自治縣,苗繡已由“指尖技藝”變為(wei) “指尖經濟”。貴州鬆桃苗繡第七代傳(chuan) 承人石麗(li) 平創辦的企業(ye) 培養(yang) 了1萬(wan) 多名繡娘,帶動了28個(ge) 鄉(xiang) 鎮3800名婦女就業(ye) 。“我們(men) 要把苗繡傳(chuan) 承好,讓民族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新的活力。”石麗(li) 平說。

  代代相傳(chuan) 的紅色記憶激勵著老區人民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當前,湘鄂渝黔革命老區不斷打通交通掣肘、抱團發展,一大批基礎設施、特色產(chan) 業(ye) 落地生根、茁壯成長,紅色熱土正繪就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優(you) 美、民生殷實、民族團結的壯美畫卷。(記者李驚亞(ya) 、張格、明星、蔣彪、陳青冰、熊琦)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