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春播圓滿完成 氣象精細化服務“功不可沒”
◎劉 倩 葉奕宏 本報記者 付麗(li) 麗(li)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wan) 顆子。當前,全國已春播糧食7億(yi) 多畝(mu) ,占意向麵積七成多,進度快於(yu) 去年同期。
5月20日,全國夏收氣象服務全麵啟動,為(wei) 上一階段的春播工作畫上圓滿句號。
春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係全年豐(feng) 收,氣象部門提前部署,加大科技投入,強化新技術新手段應用,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分環節實施精細化農(nong) 業(ye) 氣象服務,為(wei) 打好全年糧食生產(chan) “第一仗”,築牢糧食安全“壓艙石”貢獻氣象力量。
科技“壯苗” 智慧耕作促弱轉壯
糧食連年豐(feng) 收,並非高枕無憂。“年前,這裏的麥田還是‘一根針’,澆水施肥後,一天一個(ge) 樣。”河南省鶴壁市浚縣農(nong) 技推廣站站長耿利賓說。2021年夏天,浚縣在暴雨洪澇中受災嚴(yan) 重,接著又受罕見秋汛影響,導致部分冬麥區漬澇災害比較突出,冬小麥播種明顯推遲,冬前積溫不足,晚弱苗比例較大。
今年入春以來,幫助冬小麥“促弱轉壯”成了農(nong) 業(ye) 氣象人員的頭等大事。為(wei) 讓小麥“吃”上定製“營養(yang) 餐”,今年,衛星遙感成了監測冬小麥苗情的“火眼金睛”。
4月6日,在一片綠油油的麥田裏,安陽市湯陰縣農(nong) 業(ye) 氣象人員忙著測量小麥種植麵積,為(wei) 冬小麥分布衛星遙感監測評估業(ye) 務收集檢驗樣本。氣象部門四級聯動,首次應用衛星遙感技術對冬小麥分布情況開展監測評估業(ye) 務,監測產(chan) 品的空間分辨率達30米,動態掌握小麥長勢、土壤墒情,為(wei) 科技“壯苗”支招解憂。
不僅(jin) 在河南,放眼冬小麥主產(chan) 區,嚴(yan) 重秋汛導致的晚播是各地共同麵臨(lin) 的新挑戰。陝西氣象部門成立氣象科技服務小分隊,利用多源衛星數據開展冬小麥長勢(苗情)監測精細化業(ye) 務服務;山西氣象部門組建“1+11”春管氣象服務團隊,實現“專(zhuan) 班專(zhuan) 人專(zhuan) 報”,專(zhuan) 人負責春管氣象服務。
戰“疫”春耕兩(liang) 不誤 因地因時施策
3月初,疫情猶如一場“倒春寒”來襲,糧食大省吉林按下“暫停鍵”。春耕在即,農(nong) 事不待。
麵對疫情帶來的新挑戰,農(nong) 資、農(nong) 具“兵馬”未動,氣象服務線上先行。吉林省氣象部門與(yu)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通過省防疫健康碼“吉事辦”欄目每天聯合發布春耕春播提示;組織係列線上培訓按需送“餐”。
“自從(cong) 關(guan) 注了氣象局的微信公眾(zhong) 號,每天根據氣象信息播種,讓我們(men) 老省心了。”吉林省扶餘(yu) 市新萬(wan) 發鎮農(nong) 戶白希文說,早在降水到來前,就完成了全部大田玉米的播種,現在正在給花生覆膜。
“苗真好,一點兒(er) 也不缺苗!”在黑龍江綏化市慶安縣,東(dong) 禾水稻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聯社負責人寇紅專(zhuan) 看著黑土地上最早插下的稻秧,喜形於(yu) 色。
在氣象部門指導下,當地農(nong) 戶嚐試采取水稻超早缽育栽培技術提前育苗,比中熟品種提前了15天。這相當於(yu) “搶”出了足夠的積溫,最大程度滿足了水稻生長的熱量需求,加速了育苗進程。
這隻是精細到格點的農(nong) 業(ye) 氣象服務在黑土地上的剪影之一。麵對糧食生產(chan) 新形勢新要求,國家氣象中心搭建中國農(nong) 業(ye) 氣象業(ye) 務係統,逐日向全國31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下發滾動更新的格點化農(nong) 用天氣預報指導產(chan) 品,為(wei) 東(dong) 北地區因地製宜開展分區域、分作物、分災種服務保障提供支撐。
對黑土地而言,除了持續穩住糧食“壓艙石”以外,今年還必須扮演好兩(liang) 個(ge) 重要角色——大豆“補短板”擴種任務的“主力軍(jun) ”。玉米產(chan) 量的“穩壓器”。各地氣象部門出實招,為(wei) 農(nong) 戶及時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增產(chan) 穩產(chan) 提供科技支撐。
“種玉米還是種大豆,氣象專(zhuan) 家的話給了我下決(jue) 心的勇氣。”黑龍江省海倫(lun) 市農(nong) 民邵廣金一直在兩(liang) 種作物間糾結,是氣象專(zhuan) 家告訴他當地氣候條件適合大豆播種,讓他果斷做出了選擇。
“氣象部門幫我們(men) 迅速確定了適宜種植大豆的區域,有利於(yu) 全麵推進複合種植模式。”內(nei) 蒙古自治區興(xing) 安盟農(nong) 牧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金鎖說。
今年,內(nei) 蒙古自治區350萬(wan) 畝(mu) 大豆清種擴種及160萬(wan) 畝(mu) 複合種植任務已逐級分解到各地。興(xing) 安盟氣象局根據複合種植的緊迫需求,對近30年生長季的農(nong) 業(ye) 氣象條件和大豆種植氣候區劃數據進行分析,提出大豆擴種建議,解了燃眉之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