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疫情之下,一棵菜如何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

發布時間:2022-05-30 14:13:00來源: 新京報

  “快”菜進京記

  疫情之下,一棵菜如何從(cong) 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

  最外麵一層的葉子比小臂還長,裏麵包著數十片小片葉子,嫩得可以掐出水來,這是一種名叫“快菜”的蔬菜。菜農(nong) 謝從(cong) 心一手拿著十來厘米長的刀,一手抓著菜身,橫向一抹,手起刀落,整棵青菜就“落入”手中,然後再在菜根上抹一刀,留下的根莖幹淨、平整。“這種菜,清脆,口感好。”

  現在正是最適合快菜生長的季節,基本上40天左右就可以出一茬。

  北京大興(xing) 區青雲(yun) 店鎮楊各莊村。馬路兩(liang) 邊的綠蔭後是一排排白色的蔬菜大棚,這裏集中種植著快菜、油菜、油麥菜。每座大棚占地兩(liang) 畝(mu) 多,整棚種植,一次可以收獲快菜600多筐。按每筐30斤,將近10000公斤。

  每天上午八九點鍾,菜商王福(化名)會(hui) 到大棚收菜。還冒著露珠的快菜被裝進4.2米長的卡車裏,來到30公裏外的新發地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蔬菜新鮮不易保存,王福會(hui) 在全部賣完之後才結束一天的營生。值夜班的菜商則在下午四點多到,晚上在車裏打個(ge) 盹,淩晨一兩(liang) 點迎接趕早的顧客。

  幾乎是24小時不間斷,從(cong) 北京各區、全國各地駛來的大車載著蔬菜、水果、糧食、肉類等來到這個(ge) 北京南四環外的批發市場,這些蔬果糧肉又被各種型號的麵包車、卡車送到北京的各個(ge) 社區。

  新發地市場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近期,新發地市場蔬菜上市量每日在2萬(wan) 噸左右,供應比較充足。價(jia) 格比較平穩,達到了開春以來的最低水平。

  疫情之下,如何保證一棵菜從(cong) 田間地頭到居民餐桌,這背後,涉及整個(ge) 蔬菜供應鏈條,涉及人們(men) “舌尖上的安全”。

  “割的速度趕不上長的速度”

  5月20日,大興(xing) 區青雲(yun) 店鎮楊各莊村。室外的溫度超過30攝氏度,塑料薄膜又讓大棚裏增加了幾攝氏度。為(wei) 了防止悶熱,兩(liang) 邊的薄膜被掀開,讓自然風可以在棚內(nei) 流通。

  謝從(cong) 心的後背已經濕透,他身前是一大片翠綠,大棚裏還有將近一半的快菜等著采摘。“現在快菜長得太快,割的速度趕不上長的速度。”

  41歲的謝從(cong) 心此前做了近20年的卡車司機,去年10月,他在同鄉(xiang) 的介紹下和妻子一起來到大興(xing) 種植蔬菜。“賣得好的時候,一天能出一百多筐,一大棚的蔬菜四五天就賣完了。”最忙碌的時候,他們(men) 每天早上三四點就要起床割菜,等待第一批去新發地的菜商。

  北京建立蔬菜大棚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上個(ge) 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又發展蔬菜日光溫室,結束了北京冬春淡季以大白菜、蘿卜、馬鈴薯為(wei) 當家菜的曆史。

  來自河南的劉潔(化名)在大興(xing) 區采育鎮承包了20個(ge) 蔬菜大棚。她回憶,上世紀90年代,便有河南同鄉(xiang) 在北京種菜賣菜。她推薦當時正在北京找工作的姐夫在西紅門租地種菜,“那時還是陽光溫室,當時種的就是快菜、油菜這幾樣。”現在的西紅門已經遍地是高樓,菜農(nong) 們(men) 就轉到了大興(xing) 。五年前,劉潔也來到大興(xing) 種菜。“年景好的時候,種菜能賺一些錢,這幾年差了點,像山東(dong) 壽光的菜商也盯著北京市場,競爭(zheng) 還是挺激烈的。”

  最近,快菜在新發地市場賣十元錢三十斤,“最終菜商給到我們(men) 手中的可能隻有五六塊。”幾個(ge) 菜農(nong) 算了一下賬,去掉大棚租金、種子、肥料等成本,每斤青菜要賣到五六毛才差不多夠本。“行情有好有壞,菜少的時候我們(men) 掙了錢,現在不管貴賤都要賣。快菜嗖嗖地往上躥,再不割就‘瞎’(爛)在地裏了。”

  新發地最不缺的就是蔬菜

  5月26日上午10點多,王福把運菜車開進了新發地市場。從(cong) 神農(nong) 門進入,走十來米,轉彎就是油菜區。足球場大的場地已經停了十幾輛卡車,分列廣場兩(liang) 邊,中間留出一條大道,車尾相對,車廂裏麵放著成筐的綠葉菜。

  王福將車停在了“隊尾”,在車廂門前撐起兩(liang) 米寬的帳篷,“足球場”沒有一棵樹遮陰,陽光直射。妻子張紅珍(化名)從(cong) 車上搬下六筐菜,分別是快菜、油菜和油麥菜,放在帳篷下,又趕緊拿出黑色的絨布,蘸了水,蓋在菜上。

  “新發地不缺菜,至少我們(men) 賣的這三種蔬菜很充足。”王福今年42歲,他從(cong) 2002年開始來新發地賣菜,一直賣的都是這三種菜。這一趟,他拉了一百多筐菜。

  一車菜、一台秤,這門營生就可以開始了。每個(ge) 攤位一般是夫妻倆(lia) 人經營,有時一人去送貨,另一個(ge) 就留下來看守攤位。

  近期新發地市場提級了防疫措施,須持24小時內(nei) 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完成第三針疫苗接種才能入場,賣菜中要全程佩戴N95口罩。不時有穿著黃色工服,背著藍桶的工人給各家商戶的電子秤噴消毒水,穿著藍色製服的人騎著電動車,隨時檢查戴口罩的情況。“吃飯要分開,兩(liang) 個(ge) 人一人在一邊。”張紅珍說。

  有人打電話過來,要十幾筐快菜,張紅珍連忙上車,拿起白色的大塑料袋套在菜筐上,然後兩(liang) 手放在菜筐兩(liang) 側(ce) 的“耳朵”上,一用力,整筐30斤的菜在空中翻了個(ge) 跟頭,落入袋中。“早先也抬不動,後來幹多了就行了。”十幾包蔬菜打包完,她的額頭已經蒙上了一層細汗,“再過倆(lia) 月才是最難熬的時候,站著不動就渾身是汗。”

  下午4點半,一部分蔬菜露在陽光下,張紅珍將帳篷的一角往西邊推了推,想讓蔬菜完全置身於(yu) 陰影中,王福站起身,將整個(ge) 帳篷往西移了移。又有幾輛白色的大卡車駛入,車輛擠占了油菜售賣區的中間廣場。“那是上夜班的,賣給淩晨來買(mai) 菜的人。”張紅珍望著車裏剩下的二十多筐蔬菜,有些著急了。

  下午5點45分,張紅珍掀開蒙布看了一眼筐裏的菜,將外麵幾片蔫了的葉子掰掉,又小心蓋好。為(wei) 了賣出最後幾筐菜,他們(men) 將原本12元一筐的快菜降到了10元。賣菜是個(ge) 辛苦活,每天早上一大早起床到菜地收菜,要全部賣完才能結束一天的營生,不然第二天菜不新鮮,就賣不出去了。

  晚上7點,最後幾筐菜賣出去了,張紅珍把左手的手套摘掉,被橡膠手套捂了一天的左手泛白,和曬黑的右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右邊手套壞了,還沒來得及買(mai) 。”她搓了搓手,“真累啊。”

  遠道而來的洋蔥

  5月26日零時前後,卡車司機李為(wei) 軍(jun) 拉著18噸洋蔥從(cong) 江蘇徐州豐(feng) 縣來到新發地洋蔥交易區。兩(liang) 天前,他剛往北京拉了一車洋蔥,回到豐(feng) 縣就接到了洋蔥商李樹全的電話,問他能不能再跑一趟。25日下午兩(liang) 點,裝好車,李為(wei) 軍(jun) 直接上了高速。這天,他沒來得及吃飯,隻是下午在服務區吃了兩(liang) 包泡麵。

  李為(wei) 軍(jun) 的車專(zhuan) 門拉蔬菜水果。四五月從(cong) 徐州拉洋蔥到北京;等洋蔥的季節過了,就從(cong) 張家口拉白菜到江蘇;拉完白菜,就去海南拉香蕉、菠蘿到江浙地區;香蕉、菠蘿拉完了,就又是洋蔥長成的季節。

  25日晚上11點,李為(wei) 軍(jun) 到達廊坊的一處收費站,那裏有新發地的工作人員檢查他的行程碼、健康寶,然後是做核酸、抗原。20分鍾後,李為(wei) 軍(jun) 的車重新啟動,“進城很順利。”

  新發地市場宣傳(chuan) 部部長童偉(wei) 介紹,從(cong) 2020年初開始,在市商務局的支持下,他們(men) 在入京的高速檢查站設立了對接保障專(zhuan) 班,協助檢查站的工作人員做司機的信息確認、抗原檢測等工作,“讓司機能快速進來,也提高了農(nong) 產(chan) 品的流通效率。”

  到新發地市場時已經是深夜12點,李為(wei) 軍(jun) 將車停到市場裏麵,準備在車裏睡一覺。睡前,他得知有幾個(ge) 同鄉(xiang) 卡友也在新發地,幾個(ge) 人計劃著第二天中午買(mai) 點好吃的“改善改善夥(huo) 食”。

  26日早6點,李為(wei) 軍(jun) 將車開到李樹全的攤位。“這是新來的洋蔥吧?”有客人指著車上的洋蔥問價(jia) 。附近的幾家商戶走過來閑聊,“這車洋蔥漂亮”。

  李樹全被稱為(wei) 新發地的“洋蔥大王”。他在1999年就開始在新發地市場賣洋蔥,那時候最難得的是“信息”,當時都是散戶種植,規模小,一個(ge) 村的洋蔥賣完了就會(hui) 斷貨。李樹全從(cong) 山東(dong) 開始,一個(ge) 村子一個(ge) 村子地跑,跑遍了全國。

  現在李樹全在江蘇、河北、甘肅等地合作經營了上萬(wan) 畝(mu) 洋蔥基地。隨著季節的不同,運到北京的洋蔥的產(chan) 地也在變化,前段時間的洋蔥還是河南南陽的,最新一批的則來自江蘇。冬天吃的洋蔥則是從(cong) 雲(yun) 南運過來的,再配上12月左右開始儲(chu) 備的蘭(lan) 州等地的洋蔥,等到來年三四月,就又可以吃到新鮮的南陽洋蔥了。

  幾天前,李樹全收到了新發地市場工作人員發來的A、B隊建檔表格。他和妻子帶著一個(ge) 員工在A隊,另一個(ge) 熟工帶著兩(liang) 個(ge) 人算B隊。童偉(wei) 介紹,A、B團隊的建立是為(wei) 了讓兩(liang) 個(ge) 團隊分別在不同的時間段工作,“如果出現風險的話,還可以確保另外一方有效地延續。”

  新發地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承擔了北京市80%以上的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保證供應是頭等大事。李樹全說,幾乎每次北京出現確診病例,新發地的相關(guan) 負責人都會(hui) 聯係他,做好供應。5月12日,北京出來靜默3天的謠言,結果洋蔥一天賣了一掛車還多(一掛車有30多噸),他趕緊再調洋蔥到北京。

  第二天謠言破除,但是新一批洋蔥已經到了北京,隻能放著慢慢賣。“其他我不敢說,新發地缺什麽(me) 都不會(hui) 缺洋蔥。好賣賴賣我們(men) 都得有貨”。

  不停歇的交易市場

  下午天熱,市場上來進貨的人不多,幾個(ge) 商戶百無聊賴地閑談著,王福撐起了小躺椅,在兩(liang) 輛大車間的陰影處補覺。

  52歲的吳勇(化名)穿著藍色的防曬衣,從(cong) 上午10點來到新發地市場,已經逛了大半天了。他開了一家蔬果店,平時妻子照看店裏的生意,他負責采購。“除了價(jia) 錢,品質也很重要,現在人買(mai) 菜都要‘精品’,得看著新鮮、好看。”

  早些時候,吳勇也會(hui) 淩晨一兩(liang) 點來新發地趕早集,“現在年紀大了,熬不住了,再加上現在菜都新鮮,差不了多少。”

  在媒體(ti) 的報道中,新發地被稱為(wei) “不夜城”、“首都最大的菜籃子”。根據其官網數據顯示,有固定攤位2000個(ge) 左右、定點客戶4000多家,每天有1.8萬(wan) 噸蔬菜、2萬(wan) 噸果品、3000多頭生豬、1500多隻羊、150多頭牛、1500多噸水產(chan) 進出。

  “現在人們(men) 喜歡吃‘精品’蔬菜,批發價(jia) 一塊的油菜沒有一塊五的油菜銷量好。”朝陽區三裏河一家便民商店的老板張合柱坐在黑色金杯車上,等菜商送菜過來。他不用自己去選貨,專(zhuan) 門花了四五千元一個(ge) 月雇人在市場幫他“選品”,“不然市場這麽(me) 大,我也轉不過來。”

  今年52歲的張炳貴就是一個(ge) “選品”人,此前他也是“菜販子”,專(zhuan) 門從(cong) 周邊的城市拉菜賣給新發地的商家,疫情以後,他不想往外跑了,就在市場裏做起了采購,“現在市場菜多、便宜,最近這個(ge) 月,超市的進貨量至少是之前的1.5倍。”

  吳勇喜歡自己選。晚上8點,最後3包生菜、6捆大蔥送過來時,他結束了今天的采購,又跑去旁邊賣冰的商店買(mai) 了10包冰,塞在各種綠色葉子的中間,仔細囑咐賣蔥的商家,這個(ge) 橫著放,那兩(liang) 個(ge) 放在最上麵。

  “家門口的菜市場”

  晚上9點,周欣欣(化名)走進了吳勇的蔬菜店,成堆的蔬菜堆在賣場中間的貨架上,上麵的白板用筆粗糙地寫(xie) 著“特價(jia) 葉菜全部5元3把,2元1把”。

  周欣欣今年27歲,剛剛研究生畢業(ye) 兩(liang) 年,和朋友在附近合租。她平時下班比較晚,“早起買(mai) 菜是不可能的。”最近居家辦公,在家待了一整天,晚上遛彎路過蔬菜店。“我平時叫外賣多,就會(hui) 做幾個(ge) 簡單的菜。”她挑了兩(liang) 把快菜、一把油麥菜,又轉向身後,拿了兩(liang) 個(ge) 西紅柿,一共13.5元。

  周欣欣家裏還有兩(liang) 個(ge) 土豆和一包紅薯,30多個(ge) 雞蛋,那是她在聽到北京要“靜默3天”的謠言時買(mai) 的,“當時嚇得我趕緊在外賣平台上買(mai) 了兩(liang) 百多塊錢的東(dong) 西,什麽(me) 大白菜、玉米,吃了一個(ge) 星期也沒吃完,最後辣椒、白菜啥的全都放壞扔了。我現在買(mai) 菜隻買(mai) 一兩(liang) 頓的,吃完再補,還是要吃新鮮的。”

  家住在朝陽區潘家園街道的王詩(化名)在4月23日經曆了一輪囤貨風波,當時她聽說自己家附近出現了確診病例,便在六家超市同時下單,塞滿了有三個(ge) 分層的大冰箱。

  4月25日,王詩居住的小區被劃入封控區內(nei) ,按照要求不能出小區。她發現小區內(nei) 的一塊空地上,不知什麽(me) 時候來了一輛蔬菜車在賣菜和水果,“就像家門口的菜市場”。有一天她做完核酸路過攤位,看到有菠蘿在出售,她便買(mai) 了一個(ge) 回去,“好甜”。

  蔬菜車車身最中間用紅色大字寫(xie) 著“社區蔬菜直通車”,左上邊是“北京市菜籃子工程”,最下麵寫(xie) 著“新發地百舸灣農(nong) 副產(chan) 品物流有限責任公司”。百舸灣公司負責人韋桂坪告訴記者,他們(men) 公司“主要是服務於(yu) 一些生鮮店輻射不到的社區,實現一公裏買(mai) 菜。”另一個(ge) 功能是應急保障功能和重大活動的保供,比如向封控區居民供菜,前不久還參與(yu) 了冬奧會(hui) 的蔬菜運輸。

  韋桂坪說,目前他們(men) 負責向海澱、朝陽、通州、豐(feng) 台等部分封控地區供應蔬菜水果。5月24日這一天派出了51輛蔬菜直通車,每輛車裝有2.5噸的貨物,又向通州張家灣鎮發出了50噸的應急保障蔬菜包。

  一個(ge) “應急保障蔬菜包”裏包含圓白菜一個(ge) ,圓茄兩(liang) 個(ge) ,西葫蘆兩(liang) 個(ge) ,胡蘿卜四根,土豆四個(ge) ,蘋果四個(ge) ,黃瓜四根,還有一個(ge) 哈密瓜,總售價(jia) 50元。“定價(jia) 是在批發價(jia) 的基礎上加價(jia) 10%-15%。”

  2020年初,新冠疫情剛剛暴發時,他們(men) 開始向封控的社區送物資,“這兩(liang) 年市商務局也經常告知我們(men) 要隨時做好準備,預防突發情況。”

  北京市商務局官網顯示,現在北京市共有15家蔬菜直通車企業(ye) ,全市合計有效目錄車輛356輛。4月25日以來,本市累計向東(dong) 城、西城、朝陽、海澱、通州等區派出蔬菜直通車1007輛次,服務點位近1000個(ge) ,運輸蔬菜、水果、禽蛋和米麵糧油調料等物資量達2萬(wan) 餘(yu) 噸。

  童偉(wei) 告訴記者,“近期,新發地市場蔬菜上市量每日在2萬(wan) 噸左右,供應比較充足。我們(men) 監控的數據顯示,價(jia) 格也比較平穩,達到了開春以來的最低水平。”

  新京報記者 陳亞(ya) 傑 實習(xi) 生 王一凡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