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載不斷創新,他們使科技在高原落地生金
二十載不斷創新 他們(men) 使科技在高原落地生金
近年來,青海省海東(dong) 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通過發展土豆產(chan) 業(ye) ,促進百姓增收。圖為(wei) 該縣威遠鎮卓紮灘村村民在收獲土豆。
新華社記者 吳剛攝
【科特派西北實踐③】
線上線下、寒來暑往,這些高原專(zhuan) 家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獻技於(yu) 民。為(wei) 有效地促進科研成果與(yu) 生產(chan) 緊密結合,使研究成果與(yu) 新技術迅速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他們(men) 在生產(chan) 一線開展科技培訓,進行現場指導,幫助農(nong) 民解決(jue) 生產(chan) 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近日,青海省科技廳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印發通知,要求“科技特派員工作站”以科技特派員管理服務平台為(wei) 核心,通過視頻雙向互動、線上指導培訓等方式,開展非接觸式精準技術培訓和服務,就近就便組織指導基層農(nong) 技人員、鄉(xiang) 土人才開展生產(chan) 。同時進一步整合優(you) 化基層科技創新資源布局,著力解決(jue) 一批製約青海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的技術難題,幫扶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範性的鄉(xiang) 村企業(ye) 、合作社,助力全省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和人才振興(xing) 。
從(cong) 無到有、由小及大,繼往開來、送技田間。歲月交替間,科技特派員製度已在青海走過20年。在田間、在溫室、在畜棚、在草原,20年來一批又一批青海科技人才走出實驗室,將科技創新成果深植泥土間。作為(wei) 青海農(nong) 業(ye) 科技的傳(chuan) 播者、科技創新創業(ye) 的領頭羊、鄉(xiang) 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這一支特殊的專(zhuan) 家隊伍,二十載致力於(yu) 為(wei) 青海農(nong) 牧業(ye) 發展獻計獻策,為(wei) 推進高原鄉(xiang) 村振興(xing) 貢獻力量。
試點探索,科技“排頭兵”提供智力支撐
青海省幅員遼闊、地廣人稀,全省耕地麵積54.22萬(wan) 公頃、草場總麵積3645萬(wan) 公頃,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農(nong) 牧業(ye) 要發展,必須發揮製度“先手棋”和科技“排頭兵”作用。
青海省科技廳農(nong) 村科技處處長王潔淵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20年間,青海科技特派員製度曆經了幾個(ge) 階段。2002年至2013年,青海省設立科技特派員計劃,12年間累計投入資金1400萬(wan) 元,支持科技特派員項目450餘(yu) 項,培訓農(nong) 牧民約1.8萬(wan) 人次。2014年至2020年,科技部“三區”人才專(zhuan) 項和農(nong) 村信息化示範省建設啟動,該省將科技部“三區”人才全部認定為(wei) 省級科技特派員。7年來,累計投入資金1.56億(yi) 元,選派科技特派員7177人次,服務企業(ye) 、合作社和農(nong) 民協會(hui) 等機構1105個(ge) ,創辦領辦企業(ye) 、合作社等93個(ge) ,引進新品種560個(ge) ,推廣新技術410次,舉(ju) 辦各類培訓班516期(次),培訓農(nong) 牧民約2.44萬(wan) 人(次)。目前,青海省科技特派員總數約1500人,其中“三區”科技特派員1000人,信息科技特派員500人,以信息化為(wei) 核心的青海農(nong) 牧區科技服務模式初步形成。
如今,科技特派員製度與(yu) 隊伍不斷健全,科技特派員已在青海高原呈燎原之勢。“青海造”春油菜、馬鈴薯推廣輻射全國,犛牛、黑藏羊良種繁育高質高效……數不勝數的創新成果,由科技特派員從(cong) 實驗室帶到田間地頭,轉化為(wei) 青海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現實動力。
記者從(cong) 青海省科技廳獲悉,2021年,青海建成青雜13號、15號春油菜有機種植基地1.6萬(wan) 畝(mu) 和年產(chan) 2萬(wan) 噸高端油脂精深加工生產(chan) 線。專(zhuan) 用型馬鈴薯種薯生產(chan) 基地增至5500餘(yu) 畝(mu) ,商品馬鈴薯在海拔3600米的玉樹囊謙地區試種成功,畝(mu) 產(chan) 達3406公斤。青稞高產(chan) 、早熟、抗倒伏專(zhuan) 用品種選育及高產(chan) 栽培技術研究進展順利,昆侖(lun) 係列品種平均畝(mu) 產(chan) 從(cong) 164公斤提高到217公斤。
改革創新,生產(chan) 一線開展科技服務
眼下正值青海省西寧市馬鈴薯、露地蔬菜等農(nong) 作物種植和小麥、油菜等農(nong) 作物田間管理進入關(guan) 鍵時期。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西寧農(nong) 業(ye) 科技專(zhuan) 家無法深入到田間地頭、生產(chan) 一線開展手把手、麵對麵的科技服務。
農(nong) 時農(nong) 事不能誤,連日來,西寧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通過微信公眾(zhong) 號“專(zhuan) 家在線”服務窗口、微信工作群等多種方式,請科技特派員及時為(wei) 企業(ye) 開展農(nong) 業(ye) 科技服務。高級農(nong) 藝師景慧利用微信群發布西寧市主要農(nong) 作物提單產(chan) 保穩產(chan) 栽培技術要點,為(wei) 企業(ye) 協調甘藍、大蔥種苗;高級農(nong) 藝師王淑英為(wei) 涉農(nong) 企業(ye) 協調馬鈴薯種植所需農(nong) 資和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通行證;西寧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研究員胡小朋利用在線會(hui) 議開展《馬鈴薯高產(chan) 栽培技術》線上大講堂,利用“專(zhuan) 家在線”指導田家寨大蔥種植;研究員陳來生利用“專(zhuan) 家在線”遠程查看青海卡約初禾生態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草莓育苗車間播種育苗過程、水肥處理生產(chan) 情況,就企業(ye) 規模化草莓育苗栽培及種植管理問題在線指導,製定草莓生產(chan) 技術服務方案,解決(jue) 企業(ye) 生產(chan) 技術難題。
線上線下、寒來暑往,這些高原專(zhuan) 家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獻技於(yu) 民。為(wei) 有效地促進科研成果與(yu) 生產(chan) 緊密結合,使研究成果與(yu) 新技術迅速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他們(men) 在生產(chan) 一線開展科技培訓,進行現場指導,幫助農(nong) 民解決(jue) 生產(chan) 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讓青海科技特派員製度“下沉”田間地頭,落地生金。
20年來,科技特派員獻計於(yu) 民、進行科技服務的事跡在青海省隨處可見,由青海大學農(nong) 林科學院副院長王艦帶領的專(zhuan) 家團隊,開展馬鈴薯脫毒和育種研究,建立了國內(nei) 領先的馬鈴薯四級種薯生產(chan) 體(ti) 係和質量監測體(ti) 係,在青海省累計推廣種植脫毒馬鈴薯1500餘(yu) 萬(wan) 畝(mu) ,青海省也成為(wei) 全國四大育種基地之一,其中“青薯9號”僅(jin) 一個(ge) 品種在全國推廣總量達53.3萬(wan) 公頃,帶動增收超過30億(yi) 元。
時代使命,“科特派工作站”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海省農(nong) 牧業(ye) 科研人員總量嚴(yan) 重不足、科技資源分布不均衡、不充分,服務質量難以保障;地處偏遠,社會(hui) 經濟發展程度不高,科研基礎薄弱。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青海的科技特派員製度亦顯現出短板。麵對新時代賦予科技特派員的新使命,青海省科技廳於(yu) 2021年9月30日發布《青海省科技廳關(guan) 於(yu) 紮實推進科技特派員服務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的實施意見》,強化“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科技小院”為(wei) 核心的基層科技創新平台體(ti) 係建設布局,著力構建從(cong) 單兵作戰到集團作戰,從(cong) 單項技術到集成技術,從(cong) 短期流動服務到長期固定服務,從(cong) 單一示範點到區域示範集群的科技特派員全產(chan) 業(ye) 鏈服務新模式。
據介紹,青海省將加大科技特派員認定、選派精準度,形成省級科研人員(含省外技術專(zhuan) 家)+基層推廣人員+基層企業(ye) (合作社)的立體(ti) 化科技特派員人才體(ti) 係。到2025年,形成一支800人左右的穩定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實現對國定、省定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幫扶縣重點產(chan) 業(ye) 的全覆蓋服務。青海省累計支持科技特派員基層產(chan) 業(ye) 專(zhuan) 項項目100個(ge) 以上,項目覆蓋企業(ye) (合作社)100家以上,推廣轉化農(nong) 牧業(ye) 新技術、新成果100項以上,示範帶動農(nong) 牧戶10000戶以上。
“組團”向農(nong) 牧民送技術,青海省已有實踐先例,並在繼續探索、推廣。青海大學高原食用菌科研團隊從(cong) 事珍稀食用菌在青海省內(nei) 的科研、示範和推廣工作,通過科技特派員機製創新,凝聚了來自青海大學、西北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相關(guan) 單位研究和技術骨幹十餘(yu) 名。團隊成員長期致力於(yu) 食用菌的基礎生物學和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以高原氣候與(yu) 羊肚菌生長發育環境要素的需求適配為(wei) 重點,持續開展栽培技術體(ti) 係優(you) 化,成功在青海省部分地區實現了設施兩(liang) 季栽培。先後承擔了“羊肚菌高原設施高產(chan) 栽培技術集成示範”“食用菌高原設施及仿生栽培技術推廣示範”“高原羊肚菌栽培生長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等項目,在高原食用菌菌種選育、菌種生產(chan) 、栽培體(ti) 係優(you) 化方麵均積累了豐(feng) 富的經驗。截至目前,團隊培育的QJ係列六妹品種已累計在該省推廣種植440餘(yu) 畝(mu) ,新增產(chan) 值1500餘(yu) 萬(wan)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