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為槳 遠望3號船第100次駛向勝利
以人才為(wei) 槳 遠望3號船第100次駛向勝利
6月5日上午,遠在萬(wan) 裏之外大洋上的遠望3號船,高標準完成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海上測控任務,實現船史上的第100次勝利。
遼闊大洋,萬(wan) 裏無雲(yun) 。
“長江3號,發現目標!”指令通過廣播傳(chuan) 遍遠望3號全船。
此刻,動力機艙機器轟鳴。水線以下,目之所及滿是各式設備和管線。輪機技師劉天水眼中卻似乎閃過一道光——那是萬(wan) 裏之外火箭劃破天空的軌跡。
“來了!”集控室裏,劉天水觀察到電力表指針波動。他知道,此刻雷達已經把目標牢牢“咬住”。
時間一分分過去,當指針恢複穩定,劉天水依然神經緊繃——任務潛藏的巨大風險並未結束。
“成了!”直到任務成功的消息傳(chuan) 來,劉天水才放下心,和其他船員們(men) 相擁在一起,歡呼雀躍。
6月5日上午,遠在萬(wan) 裏之外大洋上的遠望3號船,高標準完成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海上測控任務,實現船史上的第100次勝利。
歸來仍是少年 這些船員和船都如是
當勝利的喜悅漸漸褪去,遠望3號船恢複寧靜。這艘28歲“高齡”的老船依然通體(ti) 潔白,走廊艙室一塵不染。
那年,輪機係統開始打造“白領”機艙。劉天水和10來名同事,一起下到船舶最底層,“清理底艙,就像人體(ti) 排毒。”劉天水說。
掀開鐵板,船艙底一片漆黑,各種管路穿插縱橫,濃烈的惡臭混雜著機油味兒(er) ,嗆得人直作嘔。
清理工作持續了半個(ge) 多月,十來名輪機工作人員一點點清出十來噸垃圾,底艙終於(yu) 見了底。
“油汙可難洗了!”那幾天,劉天水洗澡總要先拿洗衣粉搓兩(liang) 遍,再用沐浴露洗兩(liang) 遍,“總覺得身上還是沒洗清爽!不過,看到咱們(men) 船越來越‘白’,我心裏格外清爽。”
如今,在遠望3號船的機艙裏,任何一滴微小的油漬都會(hui) 馬上被清理。有時,船員搶修完設備怕弄髒地板,甚至會(hui) 脫下鞋光著腳走回住艙……這些細節裏,蘊藏著遠望3號船高強度工作28年仍能保持“青春態”的秘訣。
現在,回過頭來琢磨,仿佛一切早就注定,“劉天水,就是要留在天和水的地方!”老劉說著嘿嘿一笑。
作為(wei) 首批船員,劉天水看著遠望3號船從(cong) 圖紙上“駛”出來。當初,他做夢都想不到,自己會(hui) 和這艘船相伴28年,更想不到,自己能和這艘船一起實現“百次百勝”。
遠望3號船的最後一次大修是2017年。船出塢那天,陽光明媚,遠望3號船煥然一新再次駛進江海。劉天水感慨道:“歸來仍是少年,我和船都是。”
新時代的加速度 賦予年輕人強烈的推背感
中午11點半,劉天水剛下班,在走廊遇到調度員高超。這位27歲的年輕船員,已經是調度員崗位上的“老司機”。
經過幾次重大任務磨礪,這位靦腆的大連小夥(huo) ,越發沉著冷靜、幹脆利落,仿佛變了個(ge) 人。
高超始終記得那次特殊的考驗。
“應急測控!應急測控!長江3號馬上開始準備。”在某任務開始前2小時,上級突然下達通知:由於(yu) 某測控站雷達突發故障,該站負責的部分任務臨(lin) 時交由遠望3號船執行。
如何調配力量、組織調度、確保順暢?變動突如其來,任務陡然增加。雖然麵臨(lin) 臨(lin) 時考驗,但高超對任務方案、流程操作已爛熟於(yu) 心。上次演練考核,他僅(jin) 用規定時間的一半,就精準下達全套調度指令。
短暫研判交流後,高超迅速在腦中整理任務思路,根據各專(zhuan) 業(ye) 組崗位特點,有條不紊地下達口令。數小時後,“目標出地平線!”“長江3號,發現目標!”調度指揮有條不紊,任務圓滿完成。
應急10分鍾,幕後10年功。這位普通年輕船員身上的故事,折射著一代代遠望3號船員的成長軌跡。
在新任務、新海域、新技術等諸多考驗下,遠望3號船不斷迎接著新挑戰,時刻保持著最佳狀態。
32歲的雷達主操作手郝勇愛和自己較勁。業(ye) 餘(yu) 時間,他常常像武俠(xia) 小說中的大俠(xia) 那樣練習(xi) “左右手互搏”,左手畫方,右手畫圓。為(wei) 啥要練這一心多用的本事?因為(wei) 他的本職工作“目標抓捕”需要合理分配注意力。別看他年紀輕輕,這次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已經是他個(ge) 人完成的第45次任務。
輪機係統新學員康琦每天夾著畫冊(ce) 鑽機艙。掀開30來斤的鐵板,他下到機艙最底層,趴在管道上,一筆汗水、一筆油汙地畫管路走向。一個(ge) 月下來,小夥(huo) 子瘦了十來斤,也畫出十來斤畫紙,把機艙的五髒六腑、經絡走向刻畫進了腦海。
去年,遠望3號船崗位資格考核合格率達100%。無數個(ge) 日夜,船上試驗機房內(nei) 燈火通明,人才方陣得到全方位錘煉,一大批骨幹成為(wei) 各專(zhuan) 業(ye) 的“明白人”“頂梁柱”。
隻要你有夢想 這片浮動國土舞台足夠大
“嗡!”伴著轟鳴,無人機時近時遠,沿著設定軌跡繞著遠望3號船盤旋。繞飛數周後,無人機朝著船尾紮下猛子,一頭撲進阻攔網。
“無人機是可控的移動靶,幫助我們(men) 高效完成雷達標校。”高級工程師黃國雄說。
出海後,由於(yu) 溫濕變化,再加上船體(ti) 搖晃、雷達擺動,甲板上的天線精度會(hui) 受到影響,每次執行任務前的雷達校準都十分關(guan) 鍵。以往,測量船都是以標校塔或標校氣球來校準。前者固定在岸上,不適用於(yu) 行船;後者是在一個(ge) 充滿氦氣的氣球裏搭載一個(ge) 信標,放入高空進行信號模擬。
“一次標校消耗一個(ge) 信標球,幾萬(wan) 塊就沒了,讓人心疼。”海上標校費用高、程序繁、效率低,這個(ge) 難題一直困擾著黃國雄。
利用無人機進行標校的金點子,根植於(yu) 一片創新沃土。
早在建船之初,遠望3號船黨(dang) 委就提出“創新+任務”口號,瞄準“創新船”目標,培養(yang) 多支創新隊伍,探索構建創新獎勵機製,推動船內(nei) 自主創新。
一次頭腦風暴,有人提出:能不能用無人機搭載信標球,標校軌跡可控,還可重複利用。
作為(wei) 科研骨幹,黃國雄立即敏銳捕捉到這個(ge) 思維火花,迅速進行可行性分析。充分論證後,他提出詳細方案,一舉(ju) 獲得船黨(dang) 委全力支持。
如今,他們(men) 研製的標校無人機可以持續飛行60分鍾以上,實現多個(ge) 頻點標校目標,配合自主研發的動態標校航路規劃軟件,大大提高了標校的靈活性和效率,可節約90%以上標校成本。
“隻要你有夢想,這片浮動國土的舞台足夠大。”黃國雄說。
工作之餘(yu) ,船員們(men) 最愛幹的就是“找茬遊戲”——看看船上還有什麽(me) 需要改進的地方。“創新超越”融入一代代船員的血脈基因。船上數十名碩士、博士研究生承研了20餘(yu) 項課題,獲得了10項實用新型專(zhuan) 利,刊發了百餘(yu) 篇高質量科技論文。
“創新活力始終是我們(men) 的澎湃動力,新技術、新發明,讓我們(men) 永遠保持最佳狀態。”遠望3號船黨(dang) 委書(shu) 記董相奎說。
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成功晚宴上,一個(ge) 精心製作的蛋糕被推進餐廳,金色紀念數字“100”吸引著所有人的目光。
新船員零零後姑娘鄧婕,趕著上前拍了一張照片。她笑嘻嘻地說:“百次是一個(ge) 新起點,我的青春軌跡才剛開始!”
倪棟梁 本報記者 張 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