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武漢“體教融合”模式受關注 學校+體校+俱樂部=後備人才培養體係

發布時間:2022-06-10 15:06:00來源: 長江日報

  學校+體(ti) 校+俱樂(le) 部=後備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武漢“體(ti) 教融合”模式受關(guan) 注

  □ 長江日報記者魏傑 通訊員鄒永寧

  6月2日,新華社報道《足球水平高了,“體(ti) ”“教”都是贏家》,關(guan) 注全國在校園足球發展上“體(ti) 教融合”成效顯著的幾個(ge) 地區,其中就包括武漢。

  10多年來,武漢已形成獨具特色的“體(ti) 教融合”模式,學校、體(ti) 校、俱樂(le) 部的培養(yang) 體(ti) 係,不僅(jin) 讓我市在校園足球上領跑全國,也為(wei) 我市眾(zhong) 多體(ti) 育項目提供了大量後備人才。

  ■ 班級、校級、區級、市級 四級校園足球聯賽為(wei) 青訓輸送苗子

  2021年3月26日,武漢市校園足球聯賽市級總決(jue) 賽開幕,比賽一直持續到4月25日,整整一個(ge) 月,來自全市410支參賽隊的4000多名中小學生參加了本次賽事。此項賽事於(yu) 2009年開啟,當時的參賽隊是37支,10餘(yu) 年來,武漢著力提升校園足球普及水平,校園足球布局學校規模從(cong) 2014年的近100所迅速擴大到如今的437所,已達全市中小學總數的40%。在這些學校裏,“班級有球隊、年級有比賽、學校有代表隊”已經成為(wei) 常態。武漢市校園足球聯賽也形成了班級、校級、區級、市級的“四級聯賽”格局,比賽水平、規模逐年提高。2021年,在第十四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hui) 上,武漢中學生代表湖北隊奪得女足冠軍(jun) 和男足季軍(jun) 的好成績,這是我省足球項目在全國學生運動會(hui) 上取得的曆史最好成績。

  市教育局體(ti) 衛藝處負責人表示,主辦賽事就是希望發現更多優(you) 秀的足球苗子,更希望能看到足球普及率不斷提高。而教育部門和足協共同運營聯賽的方式,確保了賽事的專(zhuan) 業(ye) 性和整體(ti) 性。

  2014年,市教育局聯合市體(ti) 育局啟動了武漢足球青訓計劃。青訓教練們(men) 從(cong) 一場場比賽中挑選出最有潛質的足球苗子,為(wei) 他們(men) 免費提供最頂尖的技術訓練、參賽機會(hui) 和上升通道。截至2021年,武漢青訓項目已建立了6支市級梯隊、4支市級集訓隊,覆蓋了2002年至2011年出生的10個(ge) 年齡段,輻射了市內(nei) 的中心城區及偏遠城區,規模達700餘(yu) 人。“這些小球員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在校園足球聯賽上被教練發現的。”武漢市足協青訓部相關(guan) 負責人說。從(cong) 2009年至今,武漢市校園足球聯賽中走出了不少武漢足球的未來之星。如2020年度,劉軼恒進入了U19國青隊,林文傑、陳玨進入U16國少隊,代表國家隊參加各種比賽,他們(men) 都是從(cong) 2013年的校園足球聯賽中嶄露頭角,從(cong) 而進入到青訓項目。18歲的武漢門將、國少隊隊員劉邵子洋就是從(cong) 武漢校園足球聯賽中走出來,走向了更廣闊的舞台,簽約德國拜仁慕尼黑俱樂(le) 部,目前已經在拜仁慕尼黑青訓基地訓練、生活。

  然而,在傳(chuan) 統青訓模式下,小球員過早脫離家庭教育、文化學習(xi) 難以保障等問題較為(wei) 突出。為(wei) 破解困局,著眼於(yu) 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全麵發展,自2015年起,市教育局出台、完善針對足球特長生的相關(guan) 政策,設立了武漢一初、武漢六中位育中學、漢鐵高中等涵蓋義(yi) 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階段的足球特色校,為(wei) 優(you) 秀足球人才暢通“入學通道”。此後,七一中學、民族中學、市十二中、市十九中、市二十九中、育才高中、吳家山中學等校,也成為(wei) 武漢市優(you) 秀足球運動員進行文化學習(xi) 的地方。

  ■ 校內(nei) 、校際、區際、全市 四級體(ti) 育年度賽事體(ti) 係網羅人才

  5月27日,中國球員鄭欽文殺進法網公開賽女單16強,漢陽區知音小學師生觀看比賽後,由衷地感到驕傲和自豪,19歲的湖北姑娘鄭欽文正是畢業(ye) 於(yu) 這所小學。

  知音小學與(yu) 武漢市少兒(er) 體(ti) 育運動學校一牆之隔,該校長期與(yu) 武漢市少兒(er) 體(ti) 校合作,將體(ti) 育項目學習(xi) 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全員興(xing) 趣培養(yang) ,發現苗子,重點輸送。目前,少兒(er) 體(ti) 校的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體(ti) 操、跳水、遊泳等6個(ge) 項目的近百名隊員在知音小學讀書(shu) 。

  近年來,武漢市教育局和市體(ti) 育局深度合作,為(wei) 深化體(ti) 教融合,促進青少年體(ti) 育事業(ye) 發展探索新辦法、新模式。2021年,武漢市體(ti) 育局、市教育局聯手進行體(ti) 製機製創新,開展新周期武漢市體(ti) 育傳(chuan) 統特色學校評審認定工作,落實關(guan) 於(yu) “體(ti) 育傳(chuan) 統項目學校”“體(ti) 育特色學校”兩(liang) 校合一的政策方針,打牢體(ti) 教融合工作基礎,積極推進足球、網球、冰雪項目進校園,遊泳、滑冰等體(ti) 育項目進課堂。此外,大力開展青少年體(ti) 育技能培訓,加大青少年體(ti) 育人才培養(yang) ,武漢市“學校+體(ti) 校+俱樂(le) 部”體(ti) 育後備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正在形成,並已初具規模。2020年和2021年,武漢車穀江大女足俱樂(le) 部連續奪得女超聯賽冠軍(jun) ,該俱樂(le) 部最初成立於(yu) 2001年,由江漢大學與(yu) 武漢市足協共同組建,這也是全國最早探索實踐體(ti) 教融合模式的足球成功案例。

  武漢市體(ti) 育局青少處負責人表示,體(ti) 教融合首要任務是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本市青少年文化學習(xi) 和體(ti) 育鍛煉協調發展。

  從(cong) 今年開始,武漢市體(ti) 育局、市教育局擬聯合推進並建立小學、初中、高中、高校分學段,校內(nei) 、校際、區際、全市分區域的四級體(ti) 育年度賽事體(ti) 係。在去年舉(ju) 行的武漢市第十一屆運動會(hui) 上,全市共有一萬(wan) 多名青少年學生參加了39個(ge) 大項的比賽。正是借此契機,本次運動會(hui) 以體(ti) 教融合戰略為(wei) 引領,首次嚐試融合體(ti) 育和教育兩(liang) 個(ge) 係統的技術和後備人才資源,使參與(yu) 人數、項目設置、競技水平達到曆史新高,有效促進體(ti) 教融合工作深化發展。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