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別山父子“接力” 種茭白 種出鄉村致富路
【解說】69歲的宋華友和34歲的宋本鑫是安徽省安慶市嶽西縣頭陀鎮虎形村人,十幾年來,父子倆(lia) 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走出一條農(nong) 旅結合,致富一方的新路。
【解說】1976年宋華友到村裏工作,便開始探索如何帶鄉(xiang) 親(qin) 致富。2001年,宋華友帶領村民種甘藍、豇豆、茄子等蔬菜。2006年,宋華友試種單季茭白獲得成功。如今,全村種植茭白2000畝(mu) ,平均一畝(mu) 茭白收入6000元左右,最高的有時可達上萬(wan) 元。
【同期】農(nong) 業(ye) 帶頭人 宋華友
我們(men) 家的海拔最高的有1000米,最低的隻有400米,在一部分的地方卻不適用於(yu) 雙季茭。所以後來從(cong) 2007年開始起,我們(men) 開始種單季茭,因為(wei) 單季茭對水質土壤它與(yu) 雙季茭它不一樣,它要求比較低一點,所以我們(men) 村是名副其實的茭白專(zhuan) 業(ye) 村。
【解說】2008年,宋華友牽頭成立虎形高山蔬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幫村民銷售茭白。2012年正值茭白采收高峰,他每天能收近10萬(wan) 斤,一個(ge) 星期下來,鄉(xiang) 親(qin) 都賺了錢,可他卻虧(kui) 了10多萬(wan) 元。
【同期】農(nong) 業(ye) 帶頭人 宋華友
那時候我們(men) 的條件都是土路,到了下雨天像爛泥田一樣,車子無法走,大車進不來,小車拉不完。所以我們(men) 為(wei) 了不讓老百姓受損,因為(wei) 我們(men) 正在發展階段,如果老百姓一旦有損失,他別的搞不來,那就是明年我不種了。所以不影響群眾(zhong) 的積極性,我們(men) 堅持把它收下來,那一年為(wei) 了保證群眾(zhong) 利益,我自己虧(kui) 損了大約是10萬(wan) 左右,但是老百姓的損失,基本上把他們(men) 保住了。
【解說】2016年,退伍回來的宋本鑫從(cong) 父親(qin) 手上接過合作社,通過第一時間掌握外地市場行情、引進新品種、建立保鮮庫、交錯進入市場,進而轉變了虧(kui) 本局麵。
【同期】創業(ye) 青年 宋本鑫
當時主要我們(men) 的茭白是種植過程中技術不好,然後在收購的過程中,品質好的品質差的沒有詳細分出來,導致價(jia) 格就賣不上去。在我接手以後,我主要一個(ge) 種植技術引進了浙江那些地方,比較好的種植技術以及好的品種。包括在農(nong) 戶的收購過程中,都是把它品質好的品質差的分開,這樣就促進了農(nong) 戶種植的標準。
【解說】同時他在山場上打造“花果山”,發展高山藍莓400畝(mu) 。接著,又建設“天空之鏡”“天空之手”“天空鳥巢觀景台”等網紅打卡點,發展休閑觀光旅遊,帶動了農(nong) 特產(chan) 品的銷售。
【同期】創業(ye) 青年 宋本鑫
現在我們(men) 家鄉(xiang) 發展得越來越好,我也希望更多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輕人回到家鄉(xiang) ,把家鄉(xiang) 建設得更加美好。
張俊 儲(chu) 瑋瑋 朱森森 安徽嶽西報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