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86家擬上市企業終止IPO 77家主動撤回占比近九成
記者 邢 萌
今年來,超百隻新股成功上市,然而也有數十家公司與(yu) A股擦肩而過,無緣上市。
記者綜合梳理證監會(hui) 及滬深交易所披露信息發現,截至6月13日,今年滬深兩(liang) 市86家擬上市公司IPO項目終止審核,其中,51家來自創業(ye) 板,23家來自主板,12家來自科創板。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為(wei) 公司主動終止,少數則為(wei) 項目審核被否。
主動撤回申請成為(wei) 今年IPO項目被終止審核的主要原因。根據相關(guan) 公開信息,前述86家終止IPO項目的公司中,77家源於(yu) 相關(guan) 企業(ye) 主動撤回IPO申請材料,占比約90%。記者注意到,主動撤回申請多發生在相關(guan) IPO項目被二輪或三輪問詢之後。
“經過發審委員會(hui) 問詢和監管機構的穿透式監管,有些企業(ye) 實控人明確自身尚且沒有達到相關(guan) 公開發行條件,進而主動撤回申請。”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一問就撤”背後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主要是企業(ye) 客觀條件變化及主觀原因所致。同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春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客觀上來看,部分企業(ye) 經營狀況發生變化,從(cong) 原本符合上市條件變為(wei) 不具備上市條件,這種企業(ye) 可能在符合條件時重新提出IPO申請。
“此類企業(ye) 可能在申請過程中,受時間節點等因素影響,企業(ye) 經營發生變化或存在突發事件導致企業(ye) 主動撤回申請。”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高培傑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部分擬上市企業(ye) 可能存在“帶病闖關(guan) ”現象,在審核過程中被監管機構發現或怕被發現而主動撤回申請。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企業(ye) 出於(yu) 申請材料疏漏而作出撤回決(jue) 定。據高培傑介紹示,部分企業(ye) 委托的中介機構在已提交或待提交的材料內(nei) 容上存在疏漏,使得上市公司撤回IPO申請。
田利輝表示,有些IPO項目主動撤回,源於(yu) 發行人發現保薦材料不夠充分和確實,尚需時日進行有關(guan) 文件工作。此外,也存在發行人認為(wei) 當前市場估值嚴(yan) 重低於(yu) 預期進而撤回IPO申請的現象。
“多數主動撤回IPO的企業(ye) 在程序或實體(ti) 上存在一定問題。”遼寧寶域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張丹律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監管部門相繼出台一係列審查事項規定,震懾了企業(ye) “帶病申請”行為(wei) ,提高了過審上市的公司質量。同時,嚴(yan) 監管也引導保薦機構歸位盡責,為(wei) 證券市場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
近期,深交所對兩(liang) 位保薦代表人采取書(shu) 麵警示的監管措施。該兩(liang) 位保薦代表人在服務豐(feng) 盛光電IPO項目時履行保薦職責不到位,未對發行上市申請文件進行全麵核查驗證,未充分關(guan) 注發行人存貨管理內(nei) 控缺失、會(hui) 計核算不規範等情形。
田利輝認為(wei) ,我國堅持穿透式監管,不斷提升信披質量,對於(yu) 保代等市場主體(ti) 進行終身追責,這有助於(yu) 證券市場嚴(yan) 格落實發行上市的標準,提升IPO公司質量,從(cong) 而在源頭上推動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證券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