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墨重彩 擎畫山海連雲新風景
近日,江蘇省科技廳發布2022年科技計劃專(zhuan) 項資金支持項目清單,連雲(yun) 港市連雲(yun) 區深度參與(yu) 的藍灣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成功入選。該區山海環繞,118公裏長的海岸線串聯起優(you) 質的基岩岸線、沿海灘塗及近海可養(yang) 殖水域,在“藍灣”項目的科技加持下,漁業(y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聚區、數字漁業(ye) 示範區的興(xing) 農(nong) 願景正加速實現。
山海村落入畫中,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踏步來。近年來,以創建第三批國家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示範園為(wei) 契機,連雲(yun) 區始終將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著力推進落實現代農(nong) 業(ye) 提質增效、農(nong) 民收入新增萬(wan) 元、脫貧致富同奔小康等10項重點工程,持續為(wei) 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和農(nong) 村繁榮夯基石、添動能。
黨(dang) 建引領 “一葉富民”邁向“一業(ye) 興(xing) 村”
剛剛結束的春茶銷售中,宿城街道高山茶園傳(chuan) 來好消息。7500斤雲(yun) 霧茶經由18.7公裏長的“全國美麗(li) 鄉(xiang) 村路”大桅尖路及時運出,400餘(yu) 萬(wan) 的銷售收入穩穩地裝進了村民們(men) 的口袋。群山間山路蜿蜒,串聯起當地夏莊、高莊、寶山、大竹園4個(ge) 高山村莊,克服海拔較高、山勢陡峭、路床狹窄等不利因素,“四好農(nong) 村路”建設這一頭號民生工程的落地讓“茶香不再怕村子深”。
奮進的道路總有曲折。前些日子,嚴(yan) 重的旱情讓一身泥、滿臉汗的茶農(nong) 鄭言池,眼巴巴地望著蔫頭蔫腦的5畝(mu) 茶田,沒了主張。對以種植雲(yun) 霧茶為(wei) 主要經濟支柱的留雲(yun) 嶺村來說,往年畝(mu) 產(chan) 30斤以上的茶田,麵臨(lin) 減產(chan) 甚至絕收的嚴(yan) 峻形勢。
“可以雇輛灑水車每天在地頭往返。”
“山路太窄,還是得想辦法把東(dong) 邊唐王湖的水抽上西山村來。”
緊急時刻,村黨(dang) 支部緊急召集“兩(liang) 委”成員和村民組長共商對策,最終敲定“東(dong) 水西引”的灌溉方案。村黨(dang) 支部當晚與(yu) 街道報告情況,爭(zheng) 取抗旱資金。統一調度下,3個(ge) 村民組長、40餘(yu) 位村民不等不靠,人力、物力、器械迅速到位,第二天下午便完成了6台抽水泵、7公裏長運水管線的安裝,全村900餘(yu) 畝(mu) 茶田被全部覆蓋。
無論是利在千秋的修路大計,還是立竿見影的調水應急,連雲(yun) 幹群一心,為(wei)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保駕護航。從(cong) “一葉富民”到“一業(ye) 興(xing) 村”,以雲(yun) 霧茶為(wei) 代表“富民興(xing) 村”項目遍地開花。時下,“黑金”紫菜、奶白生蠔、嫩綠香茶、金黃麥浪,多彩連雲(yun) 滿眼風光。據統計,2021年連雲(yun) 區21個(ge) 涉農(nong) 村社平均集體(ti) 經營性收入達358萬(wan) ,全部實現15%以上增長。
農(nong) 旅融合 “漁民上岸”吃上“旅遊飯”
在西連島漁村,靠海吃海有了新路徑。線上做“主播”、線下是“導遊”,休漁期裏漁嫂們(men) 放下“漁網”搭上“互聯網”,使出渾身解數宣傳(chuan) 本土美食、美景,推介山海美景、傳(chuan) 統民俗及特色小吃。“熱氣騰騰又一鍋,這回亮相的是八帶魚餃子、紫菜餃子!”極具海洋特色的直播基地裏,美食大賽在線直播,讓點擊量衝(chong) 到曆史新高。
以往日落而息的漁民們(men) 鑽研起“夜經濟”也頗有心得。月上三竿,“漁村第一鮮”的店堂內(nei) 人頭攢動,食客大都被老板李金衛的“抖音”直播吸引而來,其招牌菜線上日銷量突破4000斤,常居同城熱銷榜前列。不遠處的礁石灣民宿群同樣不輸熱度,“推窗望海”的浪漫、“向海高歌”的熱烈,各種主題的民宿風格讓遊客流連忘返。“還是靠海吃海,但和父輩撐船打漁相比,我們(men) 搭上了漁旅融合的快車。”村民武波家500多平方米的臨(lin) 海小樓已成長為(wei) 資深網紅民宿。
依托山海資源,連雲(yun) 區大力推進農(nong) 旅一體(ti) 化發展,休閑觀光農(nong) 業(ye) 異彩紛呈。保護開發山林資源,建設叢(cong) 林冒險親(qin) 子樂(le) 園等戶外項目,建成海上觀景浮橋,打造“海鮮美食街”“老街夜遊圈”等餐飲示範區,及“礁石灣”民宿群、海上山農(nong) 家樂(le) 等新業(ye) 態集中創建區,為(wei) “親(qin) 農(nong) 遊”孵育更多新地標,不斷開拓傳(chuan) 統漁業(ye) “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新境界。
文化傳(chuan) 承 “老把式”拉動“新業(ye) 態”
與(yu) 西連島隔海相望的海港另一邊,沿著古老的青石板路拾階而上,便來到了“民俗工藝館”。在此坐陣的陳建國親(qin) 曆著行業(ye) 的榮衰,“海州灣海域盛產(chan) 70多種貝殼,連雲(yun) 港曾是我國四大貝雕盛產(chan) 基地。80年代的老街貝雕廠更是國家輕工部定點工廠,年生產(chan) 貝雕畫接近6萬(wan) 幅,其中三分之一左右都用於(yu) 出口。”
在優(you) 良海洋生態的千百年嗬護下,獨具特色的漁家文化如明珠點綴。而今,陳建國作為(wei) 貝雕製作非遺傳(chuan) 承人,致力於(yu) 複興(xing) 這項由海洋漁業(ye) 延伸出的傳(chuan) 統工藝。“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從(cong) 曆史記載以來最早的螺鈿工藝,古人們(men) 將貝殼熱水煮製四五天實現殼層分離,再用數噸的重力壓製成平整的原始材料。”陳建國的介紹讓更多的遊客走近傳(chuan) 統。
據了解,以連雲(yun) 老街為(wei) 核心的市非遺研學旅遊基地,目前已匯集貝雕畫、葫蘆烙畫及馬鮫魚丸、麻蝦醬等大量非遺元素,並以製作場景化、技藝體(ti) 驗化展示漁家生產(chan) 生活樣貌,讓農(nong) 業(ye) 文明“動”起來、“活”起來。
近年來,連雲(yun) 區不斷探索“手藝”變“收益”的新路徑。以基地建設投入、產(chan) 品創新扶持等方式,推動農(nong) 家“非遺”進景區,帶動形成良性循環,推動農(nong) 業(ye) 文化市場繁榮。大竹園村建成雲(yun) 霧茶製作技藝傳(chuan) 承基地,涵蓋種植、製作、展示、銷售各環節,依托西連島村史館等平台,對拚板、撚船等木船製作技藝進行展示,老街民俗館被授予第一批“連雲(yun) 港市非遺旅遊體(ti) 驗基地”,以“西遊文化”“山海文化”“淮鹽文化”等為(wei) 主題的“鄉(xiang) 愁”係列非遺文創產(chan) 品不斷推陳出新,推動從(cong) 傳(chuan) 統村落的保護傳(chuan) 承邁向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發掘發展,為(wei) 鄉(xiang) 村古鎮融合發展揭開新篇章。(易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