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達26處 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發布時間:2022-06-23 10:3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達26處,它們(men) 造福一方,澤被後世——

  流淌千年的治水智慧

  雨後初晴,薄霧繚繞。6月14日,位於(yu) 湖南省新化縣的紫鵲界梯田浸滿了水,似一塊塊鏡麵,倒映著一個(ge) 個(ge) 忙碌的身影。

  水車鎮紫鵲界村村民奉玉輝一大早趕到梯田,忙起水稻插秧。奉玉輝祖祖輩輩耕作於(yu) 此,他告訴記者,紫鵲界梯田是自流灌溉工程,無須挖山塘、建水庫,潺潺流水四季不絕。憑借巧奪天工的設計,紫鵲界梯田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名錄。

  灌溉對人類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從(cong) 2014年起,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hui) 開始在世界範圍內(nei) 評選灌溉工程遺產(chan) 。中國是灌溉文明古國,是灌溉工程遺產(chan) 類型最豐(feng) 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名錄上,共有26個(ge) 中國工程。

  今年6月11日是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近日,人們(men) 走近灌溉工程遺產(chan) ,傾(qing) 聽灌溉故事,感受灌溉文化魅力。

  融合自然與(yu) 工程——

  “古人的智慧令人讚歎”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凝結著古人智慧,閃爍著文明之光。大量灌溉工程經受住曆史考驗,沒有成為(wei) 西風殘照中的廢墟,而是繼續蓄洪防旱、潤澤大地,成為(wei) 自然與(yu) 工程相融合的典範。

  赤腳下田,彎腰插秧……在層層疊疊的梯田裏,奉玉輝重複著祖先的動作。這片梯田裏的水,已流淌了2000多年。據考證,紫鵲界梯田起源於(yu) 先秦,盛於(yu) 宋明,是湘中多民族聚居區灌溉農(nong) 業(ye) 發展的裏程碑。

  梯田分布在海拔500—1200米的山麓間,總麵積6416公頃,共500餘(yu) 級,氣勢磅礴。梯田之中無任何山塘、水庫,憑借獨特的基岩裂隙孔隙水水源,構築起純天然的自流灌溉工程。漫山的梯田由無數灌溉水係網連接,每塊梯田既是蓄水池,也是保土床,既保障了水稻灌溉,又防治了水土流失。

  “紫鵲界梯田依山就勢而造,小如碟、大如盆、長如帶、彎如月、形態各異、變化萬(wan) 千,宛如天上瑤池,人間仙境。”這是湘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對紫鵲界梯田的描述。

  今天的紫鵲界梯田仍養(yang) 育著16個(ge) 村莊、1萬(wan) 多村民,他們(men) 依然保留著傳(chuan) 統生產(chan) 和生活方式。“梯田防洪澇,耐幹旱。古人的智慧令人讚歎。”奉玉輝說。

  但是,傳(chuan) 統種植方式畢竟效益較低,農(nong) 民種地積極性受到影響,部分田地撂荒。為(wei) 了為(wei) 村民守住田、為(wei) 遊人留住景,2016年起,新化縣對種糧者給予補貼,水車鎮引導農(nong) 戶成立合作社及農(nong) 場。政府、企業(ye) 、種植戶通力合作,共贏發展,扭轉了種地虧(kui) 損的局麵。

  奉玉輝響應號召,發動村裏年輕人和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成立了合作社。把梯田種好、種大、種美了,紫鵲界的旅遊也就發展了起來。奉玉輝說,紫鵲界以前是窮山溝,如今已經是4A級景區。

  今年湖南省“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主題活動在新化縣舉(ju) 辦。中南林業(ye) 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就紫鵲界梯田的保護作了演講,主題活動同步在線直播。

  紫鵲界梯田被國際水利專(zhuan) 家譽為(wei) “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跡”。在1000公裏外,另一項世界灌溉工程奇跡同樣完美融合了自然與(yu) 工程。

  滾滾岷江水攜沙石巨浪一路翻卷、咆哮,衝(chong) 出群山。然而,奔襲到中流,卻猛地收住腳,溫馴地注入成都平原,向著沃野良田汩汩而去。“收服”這條狂躁大江的,正是都江堰。

  都江堰渠首樞紐工程位於(yu) 四川省都江堰市。遊人們(men) 進入都江堰景區,環顧四周後發現,既不見大壩,也不見寬闊的水麵,大名鼎鼎的都江堰有些“低調”。這恰恰是都江堰的偉(wei) 大之處,它是年代最久遠、當今世界唯一留存的無壩引水灌溉工程。

  都江堰始建於(yu) 戰國時期。公元前256年,蜀郡守李冰興(xing) 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通過築建魚嘴、開鑿寶瓶口將岷江水引入平原腹地,用於(yu) 防洪、航運和灌溉,讓成都平原由“澤國”“赤盆”變為(wei) 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公元662年,飛沙堰建成,標誌著都江堰渠首三大主體(ti) 工程布局成型。唐宋時期,都江堰灌溉麵積逐步擴大。新中國成立後,都江堰水利工程得到大規模改造,灌溉麵積發展到7市38個(ge) 縣1065萬(wan) 畝(mu) 。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性為(wei) 世人所稱道。“深淘灘,低作堰”“分四六,平潦旱”“乘勢利導,因時製宜”……這些曆代傳(chuan) 承的治水理念,是前人不懈求索而得,即便置於(yu) 今天也極具價(jia) 值。

  曆經2000多年歲月砥礪,都江堰的巨大效益一直延續至今。近年來,都江堰水利工程體(ti) 係不斷完善,這座古老灌溉工程遺產(chan) 日益煥發青春。

  在四川盆地腹地,沱江和涪江兩(liang) 側(ce) 分水嶺的丘陵地帶,地形如魚之脊背,留不住水,成為(wei) 有名的“川中旱區”。“看,水來了!”2021年7月6日,在四川省樂(le) 至縣,87歲的王隆瑛拄著拐杖站在“天河”邊,激動不已。他的頭頂上方,毗河水緩緩流過。當天,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通水,為(wei) 川中近225萬(wan) 人“解渴”。

  毗河是都江堰分水幹渠之一,毗河供水工程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一條150多公裏長的人工河橫亙(gen) 川中,與(yu) 沱江並行流淌。部分渡槽從(cong) 城市上空跨過,被百姓稱為(wei) “天河”。目前,毗河供水二期工程正加快推進。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承載著千百年的文明與(yu) 智慧,造福一方,澤被後世。位於(yu) 浙江省麗(li) 水市的通濟堰,已有1500年曆史,至今灌溉著碧湖平原,使其成為(wei) 浙西南重要產(chan) 糧區;位於(yu) 陝西省涇陽縣的鄭國渠,曆經變遷,仍滋養(yang) 著關(guan) 中平原145萬(wan) 畝(mu) 農(nong) 田……

  統籌保護與(yu) 利用——

  “記憶裏的古村又回來了”

  近年來,各地統籌做好灌溉工程遺產(chan) 保護與(yu) 利用,讓灌溉工程遺產(chan) 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漊港,太湖地區古老又獨特的水利工程。2500年前,先民們(men) 在太湖濕地灘塗上開鑿漊港,修建水渠,築起圩田。從(cong) 空中俯瞰,漊港水網縱橫,形似棋盤。漊港是太湖流域古代勞動人民的偉(wei) 大創造,它順應自然,雙向引排,束水攻沙,讓灘塗變沃土,造就“魚米鄉(xiang) ,水成網,兩(liang) 岸青青萬(wan) 株桑”的盛景。

  浙江省湖州市是唯一完整保存漊港的地區。坐落於(yu) 太湖畔的湖州市吳興(xing) 區義(yi) 皋村,地處漊港係統重要節點,被稱為(wei) “漊港文化帶裏的明珠”。

  夏日清晨,79歲的義(yi) 皋村村民胡根才開始沿河踱步,藍天綠水、粉牆黛瓦、斑駁古橋,每一處景色都能勾起老人的回憶。胡根才告訴記者,義(yi) 皋村這顆“明珠”也經曆過黯淡無光的時期。“不少古跡被毀壞了,村裏的河道一度成了臭水溝……”胡根才說,“8年前,記憶裏的古村又回來了。”

  2014年,義(yi) 皋村被列入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和浙江省曆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重點村,古橋、古道、古宅得以修複。2016年11月,太湖漊港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名錄。

  如今,漊港保護有了專(zhuan) 門法規。6月20日起,《湖州市太湖漊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條例》提出,不得“擅自占用、填埋、阻塞、開挖漊港、橫塘、湖漾”,不得“在核心保護區內(nei) 建設住宅、商業(ye) 用房、辦公用房、廠房”等。

  談起這個(ge) 《條例》,胡根才來了勁,語速都變快了。他說,《條例》製定過程中,“還征求過我的意見呢!隻要是保護漊港的事,我們(men) 村民都支持。”

  義(yi) 皋村村民明白,守護漊港,就是守護自己的美好生活。每到節假日,一處處農(nong) 家古宅就熱鬧了起來。“周邊城市的人,一有時間就來義(yi) 皋村。坐在河邊,看看古村風景,喝喝茶,唱唱歌,很是舒服。”胡根才說。如今,村民期盼著五湖書(shu) 院等更多漊港古跡被修複、保護起來,留住水脈,留住鄉(xiang) 愁。

  在中華大地上,越來越多的灌溉工程遺產(chan) 活了起來、美了起來。

  夏日,位於(yu) 廣西壯族自治區興(xing) 安縣的靈渠,綠樹成蔭、碧波蕩漾。幾隻遊船輕輕掠過水麵,從(cong) 石橋下穿過,駛向遠處。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靈渠,曾一度停止航運。近年來,經過一係列努力,靈渠得以複航,千年古跡迎來複蘇。

  靈渠始建於(yu) 公元前214年,將湘江、漓江源頭相連,是溝通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兼有水運和灌溉效益,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然而,歲月悠悠、物換星移,自上世紀40年代湘桂鐵路開通,靈渠的運輸功能便開始逐漸弱化。到上世紀60年代,靈渠航運完全停止。

  進入21世紀,水利專(zhuan) 家們(men) 經過細致調研後提出,應該讓靈渠重新“活”起來。經過修繕和整治,2018年1月,靈渠正式複航。同年,靈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名錄。

  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讓靈渠保護站上了新起點。今年3月,靈渠清淤工程如期完成,優(you) 化提升了靈渠水環境。有500餘(yu) 年曆史的三裏橋橫跨靈渠。近期,橋麵出現局部坍塌,興(xing) 安縣及時組織文保專(zhuan) 家、橋梁專(zhuan) 家現場勘測,妥善修複了坍塌處。

  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的開發利用是以保護為(wei) 前提的。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保護好灌溉工程遺產(chan)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和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

  貫通水脈與(yu) 文脈——

  “讓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下去”

  灌溉工程遺產(chan) 不僅(jin) 澆灌出豐(feng) 收年景,還澆灌出燦爛文化。

  6月3日,端午節。在廣東(dong) 省佛山市桑園圍,一場龍舟賽拉開帷幕。舵手把控方向,鼓手指揮節奏,劃手奮力搖槳……桑園圍水網密布,為(wei) 龍舟賽提供絕佳條件,孕育出龍舟競渡等特色文化活動。今年51歲的龍舟隊員關(guan) 瑞領,小時候常隨父母觀賞龍舟賽。“我從(cong) 當年的觀眾(zhong) ,變成了今天的選手,這是我的龍舟情緣。我們(men) 要讓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下去。”關(guan) 瑞領說。

  桑園圍,因種植大片桑樹而得名。2020年,桑園圍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名錄。這座具有900多年曆史的嶺南水利工程,站在了全球聚光燈下,向世人訴說著它的故事。

  桑園圍始建於(yu) 北宋徽宗年間,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圍而成,圍堤全長64.84公裏,圍內(nei) 土地麵積265.4平方公裏,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當地人通過堤圍、河湧以及竇閘灌排,開發窪地、河灘,改造水塘養(yang) 魚,塘邊植桑養(yang) 蠶。這樣,蠶沙喂魚,塘泥肥桑,形成良性生態循環。桑園圍水利工程的建設開啟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大規模基圍農(nong) 耕開發的曆史。

  登上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放眼望去,可以一覽桑園圍的壯闊圖景:以西樵山為(wei) 中心,西江、北江一南一北,包裹住一片河網密布、村舍散落的橄欖狀地帶,這是桑園圍的核心區域。龍舟文化、醒獅文化、書(shu) 院文化等一係列文化在此繁榮發展。

  桑園圍龍舟競渡盛行於(yu) 清代。桑園圍內(nei) 建有許多大型水閘,龍舟賽當日,水閘一帶成為(wei) 熱鬧的觀賽台。開賽之前,來自各地的選手將龍舟停泊在離閘不遠的江堤岸邊,一字排開。比賽開始,群“龍”競發,奮勇爭(zheng) 先朝閘口而來,形成千“龍”競渡的壯觀景象。

  近日,南海區發布桑園圍水脈規劃,涉及水脈58公裏,規劃麵積16.29平方公裏。根據規劃,桑園圍水脈將實現生態與(yu) 人文融合發展,成為(wei) 生態文明的綠脈和嶺南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文脈。

  灌溉工程與(yu) 文化相伴而生,特色灌溉工程孕育出特色文化。

  壩擁千裏水,龍撫萬(wan) 頃田。龍首渠引洛古灌區位於(yu) 陝西省渭南市,地處黃河二級支流北洛河下遊、秦東(dong) 平原渭洛河階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公元前120年,漢武帝采納臨(lin) 晉郡守莊熊羆建議,下令修築龍首渠。

  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澆灌出的龍文化、漢文化融合輝映。在龍首壩周邊,龍潭、龍洞、龍王廟等“龍元素”隨處可見;龍泉、龍盤、龍池、龍渠等村莊,遍布灌區。沿渠而行,武帝廟、漢帝村、西漢村、東(dong) 漢村、中漢村等村落和遺址,訴說著兩(liang) 千餘(yu) 載的滄桑往事。

  潦河灌區位於(yu) 江西省西北部,地跨奉新縣、靖安縣和安義(yi) 縣,屬於(yu) 修河支流潦河流域。灌區工程始建於(yu) 唐太和年間,古人在北潦河南支下遊修築蒲陂,開渠導水,灌溉農(nong) 田千餘(yu) 畝(mu) 。明清時期又興(xing) 建烏(wu) 石潭陂、香陂。如今的潦河灌區,灌溉農(nong) 田33.6萬(wan) 畝(mu) ,惠及人口26萬(wan) 人,是贛西北的重要糧倉(cang) 。

  為(wei) 挖掘優(you) 秀水利文化遺產(chan) ,潦河工程管理局建設了烏(wu) 石潭陂文化園,還在香陂建起潦河灌區文化展示館。走進潦河灌區文化展示館,隻見千年勝景集於(yu) 一處,展館以“千年灌渠萬(wan) 古流”為(wei) 主題,運用圖片、視頻、實物、沙盤模擬等手段,多角度詮釋潦河灌區的文化內(nei) 涵,展示一個(ge) 曆史悠久、承前啟後的千年灌區。

  潘旭濤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